杜楠
(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北京海淀100091)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的方法論思想淺析
杜楠
(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北京海淀100091)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方面發表一系列講話,彰顯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智慧與情懷,閃耀著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燦爛光輝。梳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其中蘊含的方法論思想表現為:堅持和運用矛盾分析法處理改革中的難題;堅持和運用系統分析法進行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運用發展的觀點應對改革中的時代變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社會發展;堅持和運用實事求是在改革中闖出新道路;在歷史和現實的統一中指導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這些方法論思想,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既堅定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方向,又解決了中國實際問題,將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推向深入。
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方法論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大組成部分,以毛澤東、鄧小平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不斷走向勝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內容涉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形成了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根據變化了的世情國情黨情提出來的,緊跟時代發展,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創新性。講話既蘊含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內涵,又展現了中國特色,深入學習講話內容,領會其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矛盾分析法是辯證法思想的核心,是指運用對立統一規律,觀察、分析社會現象,以達到認識社會現象發展變化的內在聯系與機制的方法。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從改革開放的全局著手,堅持運用矛盾分析法解決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學習掌握事物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不斷強化問題意識,積極面對和化解前進中遇到的矛盾。”[1]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貫穿了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和矛盾分析法,將兩點論與重點論統一起來,在眾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在矛盾的雙方中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運用到社會主義建設中,就是總體謀劃與局部推進相結合,既抓經濟建設,又要注重意識形態建設;既從嚴治黨又加快推進改革開放;既堅持和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又全面深化改革;既注重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又要政府發揮輔助作用。既要統攬全局又要局部推進,既要立足當下又要展望未來,既要把握國情又要了解世情,既要循序漸進又要重點突破,這些方法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在闡述依法治國問題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住“關鍵少數”就是抓住依法治國的“牛鼻子”。領導干部具有榜樣效應,在工作中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以上帶下,在實踐中更好地踐行依法治國,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一些領導干部在現實工作中缺少法治意識,存在執法不嚴、有法不依甚至徇私枉法等問題,損害黨和國家的形象和威信,擾亂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領域的正常秩序。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的重點論和兩點論還體現在全面從嚴治黨中,從嚴治黨關鍵在從嚴治吏,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黨,就要確保黨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關鍵在人,就要建設一只宏大的高素質干部隊伍。”[2]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建設一支宏大的高素質干部隊伍的現實意義,抓住了黨的事業和黨的建設關鍵。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闡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問題,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改革深水區,經濟方式的轉變、經濟結構的調整需要化解產能過剩,更需要治理正在逐步惡化的生態環境,這些都是牽動面廣、耦合性強的深層次矛盾,面對紛繁復雜的形勢和任務,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先要解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帶動其他矛盾的解決,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直面當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五大發展理念”等新思想、新戰略,在總體謀劃的基礎上牢牢牽住了改革發展的“牛鼻子”。
樹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的發展理念。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并且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要求在現代化建設中,把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這一矛盾的兩個方面處理好。現代化建設需要大力發展經濟,但是我們也要看到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經濟發展提供天然資源。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犧牲環境的代價是慘重的,而過度保護環境以至于放慢經濟發展的腳步也是不可取的。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快速發展期,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人們逐漸認識到生態環境與人類生存發展息息相關,在發展生產過程中搞好環境保護,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要促進經濟發展,努力做到環境效果與經濟效果相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的問題,提出“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生態發展理念。[3]他明確指出:“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4]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互呼應,指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將綠水青山比喻成金山銀山,將深奧的哲學道理轉換成生動的語言,轉換成老百姓容易聽得懂的語言,是方法論的一大創造。
馬克思主義系統觀認為,整個物質世界是由多重要素構成的龐大系統,而這個龐大系統又由多個層次的子系統構成。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是涵蓋改革發展穩定、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等多方面的理論體系,從總體上把握事物的發展趨勢和方向,縱觀全局,以長遠眼光應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問題,體現出了恢宏的戰略思想。2012年12月,在廣東考察時習近平指出:“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進一步深化改革,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統籌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5]2013年9月17日在跟黨外人士座談時習近平再次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6]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改革開放的講話,充分體現了改革開放的整體性、動態性和層次性。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指出:“改革開放是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全面改革,在各項改革協同配合中推進。”[7]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每項改革在影響其他改革的同時也需要其他改革的配合,相互促進,整體推進,重點突出,形成推進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強大合力。改革是動力,在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時,需要看到三者是相互統一,相互影響的整體,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改革是發展和穩定的動力,發展是改革和穩定的目的。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站在時代和實踐發展的戰略高度,縱觀國內國際發展全局,遵循時代和實踐發展的新要求,把握人民群眾的新期待,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圍繞推進“四個全面”,圍繞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圍繞推進改革開放,圍繞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反腐倡廉等,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系統地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推進改革開放需要頂層設計與局部試點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改革開放要堅持“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要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進行,加強頂層設計要在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的基礎上來謀劃。”[8]改革開放初期,“摸著石頭過河”是充滿中國智慧的改革方法,當時我國改革開放沒有任何經驗可循,通過投石問路的改革辦法可以把風險降到最低,但只有“摸著石頭過河”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頂層設計”。所謂“頂層設計”,就是要高屋建瓴,對于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做好統籌規劃,使各項工作協調發展。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規模越來越大,與此同時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也越來越復雜、積累的深層矛盾越來越多,改革開放30多年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總結、歸納改革經驗,規劃、提出新的發展思路、目標,才能取得改革開放的勝利,才能將改革開放引向深入。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推進到現在,必須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提出改革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9]實現由感性向理性、由個別經驗向一般經驗的跨越。因此,必須用系統全局的眼光對現階段的改革進行整體框架、關鍵領域、原則方向上的宏觀設計與總體部署。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是我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典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思考中國的實際問題,既從總體上部署“過河”的任務,又指導解決“橋和船”的實際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能夠增強辯證思維和戰略思維能力,“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需要我們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好地指導實踐,體現出領航中國的大胸懷、大戰略、大智慧。講話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理論產物,體現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辯證思維,對當前我們面臨的國內外新形勢、新變化進行了正確認識和科學分析,指出要堅持登高望遠、統攬全局的戰略思維,深刻領會由道路、理論、制度三位一體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刻認識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總布局和總任務。
世間萬物都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發展是永恒的。馬克思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中國共產黨人不斷開拓進取,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社會主義的基礎上,運用發展的觀點,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深入思考改革開放中的現實問題,著手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緊跟時代步伐,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新境界。
習近平總書記回顧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果,呈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黨的十八大確立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了中國夢的意義、內涵、實質、實現路徑和實踐要求。“中國夢”的提出是13億中國人民發自內心一致擁護的結果,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最大共識,激勵著全體人民團結奮進。“中國夢”的提出是習近平總書記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當今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有機結合起來的產物,并將其成功轉化成人民群眾聽得懂的語言,摸得著的未來。
中國正處于改革的深水區,爬坡過坎的關鍵時刻,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全面依法治國等一系列重大活動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時代不同,面對的問題也不相同,學習過去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經驗,摸著石頭過河,當然是可以參考借鑒的,現在,摸著石頭過河也到不了對岸了。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多年的改革實踐告訴我們,“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10]改革開放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新的問題和挑戰會層出不窮,只有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問題和挑戰,才能推進改革的深入進行。另外,我們必須認識到,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某些頑疾并不是能夠一蹴而就能及時解決的,要堅持根據社會實踐和社會發展規律想辦法,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享有改革成果。
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決策措施不僅要適用當前,更要適用未來。一個政策關系到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一旦出現失誤會引發很多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用發展的觀點,時刻關注周邊的動態,做出最適合當前形勢的決策,才能促進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加快社會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對黨的十八大精神進行深入闡釋,系統的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國家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深化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和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規律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黨的科學理論,為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新的奮斗目標指明了方向。時代在變,不同的時間、地點面對不同的社會現實不同,需要根據變化了實際進行創新。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符合時代性、體現了對規律性的準確認識和把握,在探索和創新的基礎上富于創造性。我們黨的指導理論,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一個共同的理論品格,就是與時俱進。講話重申“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體現了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新境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闡述了我國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面臨的形勢任務以及新形勢下進行總體布局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提出“四個全面”重大戰略布局,五大發展理念,經濟發展新常態等問題。這種與時俱進的新境界、新水平,還突出地表現在講話的主體部分中,從十六個方面闡述原則立場觀點,提出了新時期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的明確要求,結構嚴密,邏輯性強,簡明扼要,新的眼光,新的思想,新的舉措和解決突出問題的管用辦法,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社會歷史不是外在于抽象的精神支配的過程,而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改革開放是億萬中國人民的事業,只有廣大人民團結一致,形成強大的合力,才能加快現代化進程,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堅持和繼承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歷史的創造者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群眾觀。
以人民為中心,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從整個人類的發展歷史來看,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還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對社會歷史的進步起著推動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11]回顧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每一個偉大的創造都來自人民。十八大以來,面對著更加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如何突破改革開放過程中的一個又一個難題,習近平總書記進行了深入思考,他曾語重心長地說:“只要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將每個人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12]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體現在黨的群眾路線中,時刻將群眾冷暖放在心上,做好群眾工作,把群眾關心的問題作為我們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解決群眾關心的民生問題。
以人民為中心,要在實踐中汲取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僅僅依靠某個人、某個群體是不可能實現的,它需要中華民族共同投身于這項偉大的事業中去。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中國夢”所從事的革命和建設工作,其成功的一大法寶就是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縱觀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等推動社會進步的大政方針都來源于人民群眾的智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離開了人民的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推進改革持續前進,應以人民群眾為核心,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對于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應及時進行總結,讓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中來,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最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
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的成果必須由人民共享。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創造的社會成果理應由人民享有。習近平總書記更加關注民生,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黨工作的根本標尺和價值指向,形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共享思想。當前,我們應該看到,人民群眾對生活的期待不斷提升,需求更加多樣化,要不斷完善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教育、就業、收入、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制度,要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時刻想著人民群眾生活中的難處和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所有需要幫助的人們在生活上得到保障、心靈充滿溫暖,著力解決好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不斷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從而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
廣大人民群眾的團結奮斗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體力量。在歷史唯物主義看來,“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活動的擴大”。[13]毛澤東同志對這一觀點的認識是深刻的,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成為我黨在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中取得勝利的一大法寶。習近平總書記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偉大構想,中國夢不僅要依靠人民來實現,更要造福廣大人民。在《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關于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治理》中,體現了對改善民生的重視度,社會的穩定繁榮,來源于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的和諧、穩定,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的情況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講話中,對改善民生提出了總體要求和具體部署,例如,二胎政策、精準扶貧等重大政策的實施就是改善民生的具體體現。此外,近年來,環境惡化問題也牽動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講話中,從戰略上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規劃,以系統工程思路抓生態建設,樹立生態紅線觀念,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促進資源節約、加大生態保護力度,推動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并且實行嚴密的制度保障。眾所周知,十七大提出了“以民為本”的思想,克服了過去“重物輕人”的思想障礙,十八屆四中全會在十七大的基礎上提出“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的新理念,而“民”與“官”是相互對應的,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就要處理好官民之間的關系,使權力為人民所用,落實到人民群眾關注的民生問題上。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十八屆六中全會更是將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為本”的決心和魄力。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內容,是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靈魂和精髓,也是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堅持的思想原則和科學精神。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一大創新,貫穿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等過程的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實事求是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豐富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要堅持實事求是,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堅持問題導向,注重回答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注重解答干部群眾思想上的疙瘩。[14]當前,各種文化價值交流交融交鋒,沖擊著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對于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如何從本質上看待社會主義,如何科學的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如何深入看待自由、民主、平等的科學內涵和實踐,如何看待西方所謂“普世價值”進行了重點回答,在社會紛繁復雜的大背景下,清楚認識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趨勢。
實事求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執行的。實事求是就要根據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根據變化了的實際制定新的政策方略。當今國際、國內、黨內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國際上,西方敵對勢力在經濟、政治、軍事上對我們進行施壓,意識形態上加緊對我們實施促變圖謀,大力推行其世界觀、價值觀和政治理念,從國內看,經過30年改革開放我們取得了偉大成就,確定了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的正確選擇,另外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我們仍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都要基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進行總體謀劃。從黨內看,黨員的數量逐步增多,黨內政治生態惡化。面對新情況、新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強調對當今的世情、國情、黨情要有清醒的認識,立足當前的實際情況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至關重要。目前,我國正處于深度轉型期,在改革發展穩定,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等方面面對的問題更加復雜,習近平總書記結合中國的發展實際,提出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大發展理念,經濟發展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以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等理論,體現了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為豐富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做出重大貢獻。
實事求是就要堅持調查研究。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遵循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從中國的客觀實際出發,將調查研究與改革開放的實際結合起來,以問題為導向引領中國改革開放。調查研究是黨和國家制定方針政策的基本前提,不進行調查研究就無法搞清楚事物發展的本質,如何把客觀存在的事實搞清楚,把事物的內外部聯系弄明白,就要深入群眾、深入實踐進行調查研究,從中找出符合群眾意志,切實能夠解決問題的辦法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反映出總書記實事求是的精神品質,辦事情、想問題從實際情況出發,從客觀事物本身具有的規律出發,從中找出解決一切復雜問題的良方。他在《干在實處走在前列》一書中指出,要做到實事求是,就要進行調查研究,他認為“調查研究的過程就是科學決策的過程”。[15]習近平總書記客觀分析了新時期我國面臨的國情、黨情和世情,一切從實際出發,準確把握客觀實際、科學掌握客觀規律,做出了一系列正確判斷和科學結論,提出了一系列正確主張和重大舉措,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切實用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堅持從問題出發,對實際問題進行理論思考,以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體現出實事求是、求真務實,在求新求變的過程中不斷推陳出新。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傳達了堅定而清晰的政治聲音,在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基礎上,用中國話語體系解讀中國實踐和中國道路,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深入分析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實際,面對國內外情勢,清楚地澄清了思想問題如何統一,社會矛盾如何化解,民生問題如何解決的若干重大問題,起到了“定音錘”作用。講話直面這些當今中國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在貫徹執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的過程中,堅持與時俱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不斷豐富其理論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從我國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出發,從改革中的重點難點出發,立足于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提出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具有高度的戰略性和前瞻性。當前我國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金鑰匙,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面對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新形勢,一方面要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另一方面要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全局和局部、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改革發展穩定“六大關系”。這些重要論述,抓住要害、一針見血、有的放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實事求是的精神品質。
歷史唯物主義是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社會問題、解決社會問題、推進社會進步的思想武器,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歷史發展問題的哲學總說明。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歷史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歷史能夠透析現在、昭示未來,人們可以從歷史中總結經驗、認識規律、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在堅持和運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揭示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和當代中國的發展走向,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歷史是社會發展進步過程中最好的老師,在我黨九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對于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和借鑒意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只有在深入研究中國近代史和黨史的基礎上才能獲得,習近平說:“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16]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具體地分析了中國社會運動發展的規律,從中吸取經驗教訓,為新時期應對時代變化帶來的挑戰,更好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
唯物辯證法認為,聯系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與周圍事物有某種聯系。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歷史、現實和未來三者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的整體。科學社會主義從無到有,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經歷了五百年的時間,中國共產黨人在科學社會主義的基礎上,與中國現實相結合,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遵循歷史發展規律,總結歷史經驗的必然結果。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是歷史經驗與治國理政實踐的有機結合,體現了總書記的獨特執政風格。“學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17]十八大確立了“四個全面”重大戰略部署,要把“四個全面”落實好,就要認真回顧和深入總結我國在建設小康社會、深化改革、管黨治黨、法制建設的歷程,更加深刻的認識“四個全面”的歷史必然性,更加自覺地把握其中的規律性。
在回顧歷史的基礎上更好地把握當下。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夢,中國夢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蘊含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國富民強的現實期望,中國夢是國家的、民族的,也是中國人的夢。從歷史的角度看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基于對“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對中國發展落后的反思,對國際形勢深刻反思的基礎上提出的。從歷史視角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體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國家、社會、個人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的產物。從歷史的視角看國家治理體系,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綜合決定的,體現出這個國家人民的意志。從歷史的視角看中國政治制度的選擇,辛亥革命之后,中國嘗試過君主立憲帝制復辟、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等各種形式,但都沒有成功,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的一大創舉。從歷史的視角看對馬克思主義的選擇。在中華民族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時期,中國曾嘗試過資本主義、改良主義、自由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無政府主義、實用主義、民粹主義、工團主義,但都失敗了,十月革命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最終引導中國革命走向成功。將歷史與現實統一起來,才能更好地解讀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除了蘊含上述方法論思想外,還包括“膽子大”與“步子穩”這一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性相結合的方法論思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他不斷提出“膽子要大”“敢于擔當”等話語,但又告誡人們步子要穩、方向要準。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辯證唯物主義主觀與客觀、物質和意識、理論和實踐辯證關系原理的精神實質,善于找出方法論與實際工作的契合點,其做法的確是為當代中國踐行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樹立了榜樣,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進程,開創了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思想的新境界。
[1]本書編寫組.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276.
[2]郭亞丁.全面從嚴治黨—學習習近平黨的建設思想論述[G].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5:127.
[3][4][9][10][16]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G].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230、233、56、283、161.
[5][7]楊永加.特別關注:習近平總管書記強調的六大思維方法[N].學習時報,2014-09-01.
[6][13][15]王偉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研究[G].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152、78、327.
[7][11][1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G]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1、267、432.
[12]習近平“三個必勝”響徹世界[EB/OL].人民網,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904/c1001-27544769-2. html,2015-09-01.
〔責任編輯:王生懷〕
杜楠,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2015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家治理、政黨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