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遼寧省土地整理中心 臧春明
遼寧省國土資源廳 陳貴賓
做好耕地質量等別調查評價促進耕地質量管理水平提升
文/遼寧省土地整理中心 臧春明
遼寧省國土資源廳 陳貴賓
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遼寧省2004年6月至2007年4月開展了農用地分等工作,全面完成了縣級農用地分等和市級、省級成果匯總。并于2012年1月對耕地質量等別作了補充完善,形成了基于2011年土地變更調查數據的耕地質量等別成果。自2014年開始,建立了耕地質量等別年度更新制度,把耕地質量等別更新評價作為日常性工作,保證了評價成果的準確性和現勢性。根據遼寧省耕地質量調查評價工作實踐,就耕地質量等別調查評價的內涵以及年度更新的有關內容進行探討,準確評價耕地質量現狀,掌握耕地質量變化情況與趨勢,為提升耕地質量管理水平、制定耕地保護政策提供依據。
在我國的不同時期,不同部門或學者對耕地質量有不同的認識,對耕地質量評價方法、評價因素、評價成果等也有不同看法。國土資源行業開展耕地質量調查評價工作應該按照國土資源部的解釋和要求理解執行。
耕地質量等別調查評價是對耕地的土壤肥力、生產條件、利用水平及經濟效益所做的綜合評定,反映耕地的產能、利用效率和效益。包括全面評價、更新評價、監測評價。
全面評價:依據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成果,采用《農用地質量分等規程》的技術方法,每6到10年為一周期,對所有現狀耕地的質量等別進行全面調查評價,建立縣級、省級、國家級耕地質量等別數據庫,并納入國土資源“一張圖”及綜合監管平臺,建立耕地數量質量一體化的土地調查數據庫。
更新評價:為實現耕地質量等別動態更新,保持成果現勢性,依據年度土地調查評價,每年對耕地現狀變化及耕地質量建設等引起的耕地質量等別變化,開展更新評價,并及時更新縣級、省級、國家級耕地質量等比數據庫。耕地現狀變化包括:建設用地、災害損毀、農業結構調整、生態退耕、補充開發等;耕地質量建設包括:農村土地整治、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等。
監測評價:為全面掌握耕地質量等別動態變化,對沒有發生耕地質量等別突變的耕地進行抽樣監測評價,研究分析耕地質量等別、產能變化趨勢,變化強度及分布規律等。
總的原則是評價方法不變、基本參數穩定、適當補充調查。
1.要與土地變更調查相銜接。新增耕地面積、減少耕地面積、耕地總面積、耕地地類面積、耕地圖斑面積等數據應與相應年度土地變更調查數據一致。
2.要與既有分等成果相銜接。要依據《規程》和耕地質量等別補充完善工作確定的技術方法和工作步驟,進行耕地質量等別更新評價。
3.要與現行分等參數相一致。所采用的標準耕作制度與指定作物和基準作物、因素指標區、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產量比系數、分等因素及其權重、分等因素分級標準及記分規則等基本參數,應與耕地質量等別補充完善工作采用的參數保持一致。
4.要適當開展補充調查。要結合新增耕地和耕地質量建設項目情況,對分等因素指標值、耕地利用水平、投入產出水平等進行補充調查,當耕地利用水平、投入產出水平等發生較大變化時,應重新測算分等因素分值和土地利用系數、土地經濟系數,使評價結果反映實際。
5.要考慮耕地條件的穩定性。要結合農村土地整治、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等項目的特點,依據長期耕種、肥力相對穩定的耕地條件來進行耕地質量等別評定,保證成果的科學性、現實性和可比性。
1.盡可能收集更新評價需要的相關資料,包括:縣級耕地質量等別評定成果,土地變更調查數據庫,土地整治項目資料,以及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等項目資料。
2.制作工作底圖。把年度變更調查的土地利用現狀圖和耕地質量等別圖成果,年度驗收合格的土地整治、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等項目資料進行疊加整理,將減少耕地圖斑、新增耕地圖斑、質量建設耕地圖斑合并后,以耕地圖斑為分等單元,形成更新評價工作底圖。
3.獲取耕地質量等別信息。主要是獲取減少耕地圖斑和質量建設耕地圖斑建設前的等別信息和新增耕地圖斑和質量建設耕地圖斑建設后的等別信息。
4.生成耕地質量等別更新數據包。整理耕地質量等別更新評價成果,按照耕地質量等別更新數據包屬性格式要求,生成耕地質量等別更新數據包。
5.形成耕地質量等別數據庫。
1. 標準耕作制度分區
根據《規程》的規定,遼寧省分屬于兩個國家一級區和兩個國家二級區,其中遼寧中部和東部各縣屬于Ⅰ東北區的Ⅰ4遼寧平原區,遼寧西部朝陽市所屬各縣及葫蘆島市建昌縣屬于Ⅵ內蒙古高原及長城沿線區的Ⅵ1遼吉西蒙東南冀北山地區。在國家標準耕作制度分區的基礎上,將全省細分為3個標準耕作制度區,分別為遼東山地丘陵區、中部平原區、遼西低山丘陵區,標準耕作制度均為一年一熟制。
2. 指定作物和基準作物
指定作物是標準耕作制度分區中廣泛種植的作物,基準作物是用于標準糧折算基準的作物。遼東山地丘陵區和中部平原區的指定作物為玉米、水稻,遼西低山丘陵區的指定作物為玉米,全省基準作物均為玉米。
3. 生產潛力指數
光溫生產潛力是指在農業生產條件得到充分保證,水分、CO2供應充足,其他環境條件適宜情況下,農作物群體在當地光、熱資源條件下所能達到的最高產量,適用于水田和灌溉條件能夠充分滿足作物生長需要的旱地;氣候生產潛力是在光溫生產潛力基礎上,進一步考慮降水的限制作用后,農作物群體所能達到的最高產量,適用于無灌溉條件的旱地。
4. 產量比
產量比是將指定作物產量折算為標準糧產量的折算比例,是標準耕作制度區內基準作物最大單產與指定作物最大單產之比。
5. 最大產量—成本指數
指定作物最大產量—成本指數:遼東山地丘陵區為2.8 千克/元,中部平原區為3.0 千克/元,遼西低山丘陵區為2.7 千克/元。
6. 分等因素及其權重。
在標準耕作制度分區基礎上確定分等因素指標區。因素指標區分為坡耕地指標區和平耕地指標區,其中坡度小于5°為平耕地,坡度5°以上為坡耕地,因素指標區名稱和范圍與縣級耕地質量等別補充完善成果保持一致。然后,遵循分等因素對指定作物生長發育具有顯著影響、性質相對比較穩定、在因素指標區內空間分異明顯、指標值易于獲取和量化為原則,選定分等因素,并采用特爾斐法確定其權重。
首先根據省級耕地自然等指數、利用等指數和經濟等指數,轉換為國家級耕地自然等指數、利用等指數和經濟等指數,轉換規則為:
國家級自然等指數=省級自然等指數×1.12+ 152.48
國家級利用等指數=省級利用等指數×0.54+372.60
國家級經濟等指數=省級經濟等指數×0.58+478.26
然后根據轉換后的國家級耕地自然等指數、利用等指數和經濟等指數,劃分耕地質量等別。其中,自然等指數每400分劃分一個等別,利用等指數和經濟等指數每200分劃分一個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