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重慶商務職業學院
“導師+項目+團隊”模式融入高職創業教育的研究
王 莉
重慶商務職業學院
如今國家大力支持大學生創業,同時也出臺多項措施來給大學生各方面的支持。作為高職院校也努力以培養大量有創新性思維和有創造精神的大學生來回饋社會。高職院校創新型教育的發展給學生創業帶來很多便利和成功的良好條件,同時也會給學校學生的就業情況有好的改觀。發展創新教育有很大的意義。"導師+項目+團隊"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如何融進教師教學里,可以在創新創業教育與素質教育、專業教育的關系上來表述,再從師資力量建設、課程結構、國家政策制度等方面來給出建議,也可以給同類院校或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參考。
導師+項目+團隊;創業教育;高職院校
當前高職院校廣泛開展創業教育,國家也大力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不僅可以使中國的經濟得到更好的發展,同時,也可以緩解當前社會上出現的就業難的問題。所以,為迎合國家的政策方向,高職院校也在尋找創新的,高效的培養模式,以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業技能的混合型人才。而培養具有高素質的技術型人才,探索具有特點的創業教育方式,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方式。
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創新創業教育,各大高校在發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同時,素質教育都可以表現在其中。自始至今,創新創業教育對學生的培養以創業技能和方法為主,具有顯而易見的功利色彩,當然這與素質教育是相違背的。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是應以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意識以及創業的的基本素質為目標,使之成為大學生內在的一種素養,想法。并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以及實踐能力。這也更有助于大學生以后步入社會來科學的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
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是專業的教育,同時兩者也具有相同的目的,前者對后者具有加強和促進的作用,使專業教育可以更好的被大學生廣泛接受,更好的理解。所以這就要求在大學課堂里要將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開來,培養各方面均發展的技術型人才。同時也根據不同的專業,不斷創新和改善教學課程結構體系,從而使各課程向完善發展。
在《關于大力改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建議》:“在高等學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積極鼓勵高校學生自主創業,是教育系統深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服務于創新型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是落實創業帶動就業,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舉措”。在國家政策發出后確實對創新創業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由于存在的一些政策、資金、方式方法上等限制,使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一) 學生自身的創業動機、意識不足
由于學生所受的教育不同,所處的環境條件不同,導致存在一部分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認識不清,缺少一定的了解,使學生對創業并沒有很熱衷。也缺乏創業意識。
(二) 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供不應求
在高職院校里,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老師不足,這也直接導致這方面的研究工作發展受限。據調查,大部分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教課工作由輔導員和學工處、就業部的老師擔任,因為缺少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和一定的實踐經歷。大部分的高職院校把創業教育當成選修和就業指導課來上。同時也因為缺少該專業的專業知識,使創新創業的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受到一定的阻力。
(三)教學方法方式的不恰當
在高職院校中創業教育主要采用開講座、開選修課程等方式進行。并沒有因專業內容的不同,而分開進行不同的創新創業教育。使學校在進行創業教育時,沒有專業知識來作為創業的基礎,換句話說,目前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處在紙上談兵的是有一部分數量的。
“導師+項目+團隊”這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就是其字面上的,有導師作為學生創業上的專業方面的指導,在老師的幫助,引導下開展由老師研發中或者老師建議的的項目,進行研究。項目的推進者主要是學生組成的團隊。這樣的結構配置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更好的利用了教師的資源,也可以使學生真正的感受創業的各個部分,在實踐中加深對創業意識的認識。
(一)做好科研,建好創業基礎
高職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充分發揮科研在創業實踐中培育創新意識的主動作用,將科研創新與學生的創業意識緊密的結合起來,當新鮮的活力注入到創業項目中時,又進一步加強了創業的基礎。一、將搞研究的素養和專業化的知識做整合后轉化為創業資源,來指導大學生以本專業學到的知識為基礎來選擇合適的項目來進行研究、創業;二是學生的創業項目可以來自于導師當前正在研究的課題,也可以是在導師的幫助下篩選出來的的較為先進的、有意義的項目,這樣既使學生研究的項目會更容易的步入正軌,使得創業項目更具有競爭力;三是帶隊教師研究的項目也加入了一些新的思維,放開思路,有助于從多個方面來進行細致的研究。
(二)通過項目來實現創業教育
當今,在高職院校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創新創業教育方式,從而創業教育的理論部分發展的也相較為成熟。但是同時經過調查發現,學生在這樣的培養模式下,學到的創業方面的技能并不是很實用,對創業的了解還只是在表面上,因此,怎樣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以及創業技能成為現在的一個共同問題。高職院校可以以項目建設為突破口,培養學生的創業技能,讓學生在跟著導師一起研究的同時也可以在實踐中親自體驗創業的每一個過程。一是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技能的學習以及技能的實際實踐。注重將書本上的東西實踐化。在實踐過程中回歸知識。增強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二是通過項目的實施發展,使學生的創業技能和意識得到鍛煉和提升,學校通過項目的實施,同時把創業教育的祖業布置在實踐上,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的創業意識,使學生增強不怕吃苦的創業精神;三是可以加大在創新項目上的發展力度,在項目開始建設時,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也在導師的幫助下,尋找創新點作為自己的研究項目,進行創業實踐。
(三)注重團隊力量
大學生創業受資金、時間、經驗等的限制,一個人很難完成創業的過程。這是如果是一個團隊的話,大家各司其職,會使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從而在這種模式下,成立一個團隊,并有老師的帶領可以使難度很大程度的降低。同時這也是對學生合作能力的一個鍛煉。團隊在建設時應本著團結,人員選配的當的原則。在工作過程中,合理配置各小組成員的工作內容。
(一) 從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
在高職院校制定一些制度,保證大學生的創業基礎條件。同時高職院校應充分整合政府及相關機關的政策,以及一些可以獲得的社會資源來使用到創新創業教育當中來。設置專門部門和工作小組,來管理創新創業教育系列活動,以便“導師+項目+團隊”模式更好的融入到當前的創業教育中來。另一方面也可以積極爭取社會上的綠色政策支持,設立良好的獎懲制度,風險擔保等。以此來提高學生創業實踐中順暢度,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
(二) 注重師資力量的配置
在“導師+項目+團隊”的模式下,導師的作用是舉足輕重。但現階段師資力量是創業教育的重要限制條件。因此,高職院校應整合學校的師資力量,建設優秀且有發展前景的創業項目,與創業團隊一起研究。高職院校也可在社會上發現并聘請相關專業人士,來學校對學生進行面對面指導。規范“導師+項目+團隊”的模式。
高職院校以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等方面的高技能型人才為己任。但在培養的同時,具有一定的創業技能以及一定的創業意識又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在“導師+項目+團隊”模式不斷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同時,相信大學生的創業意識,也會跟著導師,跟著項目的進度不斷提高。創業技能也會慢慢提高。從而以一種具備創新能力的姿態步入社會,更好的規劃以后的職業發展。
[1] 謝志遠.大學生創業教育如何轉型升級[N].中國教育報, 2010-10-27(7)
[2] 胡軍、林列,基于協同創新的高校創業教育體系分析[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3.4(3).29-31
[3] 劉穎.創業教育融入高職專業課程的創新實踐[J].繼續教育研究,2013,(1).130-132
[4] 賈漱玉,王曉宇.創新創業能力培育與高職專業教育體系的相融性[J].繼續教育研究.2012,(5).111-112
本文系重慶商務職業學院一般項目“創業教育導向下高職商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階段成果之一。編號15330
上接(第1 3 6頁)穿大學四年,從低年級開始引導學生逐漸認清自己,認清就業形勢,進而樹立科學的擇業觀和就業觀。同時要把培養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教育貫穿始終, 作為轉變就業觀念的重點來抓。
3.2 要圍繞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精心設計課外科技文化活動,切實提升青年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
高校共青團要立足當前創新創業背景下社會對大學生能力素質的要求,精心設計就業創業能力素質培訓的內容,科學地組織實施素質訓練計劃,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競爭力。一是要建立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的保障和激勵機制,鼓勵學生進行科研立項、公開發表文章、攻讀高學位,并提供經費、指導教師、學習生活環境等方面的幫助, 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和進取精神。二是要結合專業特色開展主題類競賽活動,如演講比賽、辯論賽、課件制作和網頁設計等,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比如河北金融學院團委開展的ERP沙盤模擬大賽、金融技能大賽、模擬炒股大賽等活動較大幅度地鍛煉提升了學生們的專業技能。三是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活動,提高學生們的職業規劃能力和創新創業創業意識及擇業技能。
3.3 要積極組織寒暑期社會實踐及專業實習活動
當前90后大學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心智晚熟,通過參加社會實踐和專業實習活動,青年學生不僅可以盡早地正確認識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了解自身優勢和不足,更科學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而且可以了解專業知識與社會需要的關系,增強專業學習的主動性和目的性,不斷更新知識,積極主動地適應社會,將所學知識與社會實踐形成互補。在課題組調研的保定市11所高校中,幾乎所有的高校都會組織寒暑假社會實踐,比如河北金融學院開展的金融知識宣講活動讓學生在為民服務的過程中學以致用,不僅提升了專業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增強了社會責任感、人際交往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而這些都是求職和創業過程中必備的能力。
3.4 要積極開拓新的就業市場和就業渠道,努力搭建創業機會和創業舞臺
高校共青團要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與企業合作,簽訂實習就業協議,為學生提供更多實習和就業機會;可以依托共青團中央、團省委志愿服務西部、“三支一扶”等活動,倡導和組織大學生到西部、到基層去就業創業。另外,可以與地方相關部門及企業合作成立青年創業創業基金、組織大學生創業訓練營等活動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資金和技術上的指導,提升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
參考文獻:
[1]章達友.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3).
[2]蔡聯群,高校共青團組織服務大學生就業工作初探[J].中國高教研究,2005,3.
[3]周俠.朱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的高校就業教育新思路[J].企業導報,2015,13.
[4]劉燕,發揮共青團服務大學生就業創業的職能[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5]張文學,康志勇.共青團服務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思考[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08(5).
[6]張惠元,對高校共青團組織服務大學生就業的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4,16(6).
祁萌,女,河北金融學院,講師,學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業指導
張學軍,男,河北金融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生涯規劃
2016年度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課題,課題編號:JRS-2016-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