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奇,牟 杰
(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嶺南師范學院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研究所,廣東 湛江 524048)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的四重動力系統分析
高 奇,牟 杰
(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嶺南師范學院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研究所,廣東 湛江 524048)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既能提高自身的效率和水平,又能推動文化的發展繁榮,而驅動融入過程加速的動力包括推力、拉力、領導力和支撐力,其中推力與拉力構成的推拉動力體系,是推動融入的基本力量;基于領導力的調控體系和基于支撐力的保障體系,是加快融入的促進力量。推力、拉力、領導力和支撐力共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的四重動力系統,并協同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動力系統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1年10月26日。,也是國家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文化建設倍受重視。《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特別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也是黨的重大戰略舉措,因而深入探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動力機制,以推動這兩大工程的協同建設,就成為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課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能夠科學地指導文化建設,保證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同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成果也能夠豐富文化內容,提升文化內涵和層次,因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是非常必要的;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借助文化載體融入文化建設,能夠有效提升自身水平,并且馬克思主義也只有融入文化建設中才能更好地實現大眾化,因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是極其重要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要融入文化建設,而且要加速融入。為此,應科學細致地分析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的動力,厘清動力的構成要素以及各動力的來源、特點及其相互關系,理性區分各動力在融入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所作的這種動力分析,制定針對性的政策和措施,加快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速度,提升融入的效率和效果,這對于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意義重大。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是必要的和重要的,但融入的過程不是自然發生的,需要推動之力。而推動之力既包括直接推力,也包括間接推力;既有主導推力、骨干推力,也有輔助推力。要深入發掘促進融入的各種推力,開動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的“發動機”。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之力主要有五個方面的來源:
其一,推力源自宣傳部門的職責。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是科學理論,須以大眾化的方式將抽象理論轉化為通俗道理和具體做法,只有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掌握,才能有效發揮作用。宣傳部門有責任有義務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掌握群眾。一般來說,廣大群眾的理論接受能力不強,馬克思主義需要借助人民群眾容易接納的載體來宣傳普及,而群眾喜歡參與的文化生活則符合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載體的特點。所以,宣傳部門要有效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要借助群眾文化載體,主動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群眾文化的融合,以馬克思主義引領群眾文化生活。宣傳部門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的著力路徑包括:第一,促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成果進書。宣傳部門組織編寫人民群眾喜歡看、易理解、能掌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通俗讀物,提升大眾化效果;第二,促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成果上演。推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成就融入影視創作、文藝演出及地方特色戲劇、民間藝術表演中,使公眾在愉悅的觀賞中受到理論熏陶;第三,促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成果入館。推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成就在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展覽館等公共文化設施中展覽,以形式多樣的展示方式提升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興趣,擴大馬克思主義影響力;第四,促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成果入網。推動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以及實踐成果融入網絡文化創作,弘揚主旋律,激發網絡文化正能量。可見,宣傳部門是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的責任主體,是主導力量,是主推力。
其二,推力源自與馬克思主義研究、教學、普及等工作有關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知識分子的使命。先進的知識分子從不置身于歷史進程之外,也不會置身于先進理論宣傳普及的歷史進程之外。先進的知識分子最先將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并將其大眾化,積極在群眾中傳播這一先進理論,擴大馬克思主義影響力。一般來說,宣傳部門的規劃部署往往要由知識分子來完成,也就是說,宣傳部門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接力棒交給知識分子,再由知識分子把它傳給群眾,所以,知識分子的作用非常關鍵。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被解讀、轉化、接受和運用的過程,而知識分子有能力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解讀與轉化。首先,知識分子有能力將理論語言體系轉化為大眾語言體系。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框架、概念體系及話語系統具有高度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通俗化、語言大眾化,將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生活化、實例化,增強可接受度。知識分子能夠運用相關方法將馬克思主義抽象的理論語言轉化為具體生動的、大眾容易接受的語言、形象和道理,實現馬克思主義學術思維向大眾思維的轉化;其次,知識分子有能力將抽象理論轉化為現實指導。知識分子通過加強對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研究,以馬克思主義理論解答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回應大眾的關切,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入日常生活、走向現實、進入人心,增強馬克思主義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再次,知識分子還能夠創新表達方式,通過各種文學藝術形式來傳播馬克思主義,為其融入文化建設創造條件。馬克思主義理論面向大眾轉化的過程,實際上是增加它與群眾文化契合度的過程,馬克思主義由理論語言轉化為大眾語言,也就貼近大眾文化語言;馬克思主義理論由抽象步入現實,既貼近了大眾,又靠近了大眾文化,這都為理論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消除了障礙。所以,對理論的解讀轉化既推進了大眾化,也使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更符合群眾文化特質,能夠提升融入過程的效率和效果。可見,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解讀轉化力是促進融入過程的推力。知識分子既是大眾化的骨干,也是文化建設的依靠力量,知識分子的雙重身份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文化相結合,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知識分子是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的專業主體,是骨干力量,是主推力。
其三,推力源自文化行業從業人員的馬克思主義素養。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學校教育的整個過程,而文化行業的從業人員,特別是管理人員、編輯、導演、制片人、書商等大都受過完整的國民教育,也大都接受過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有較深入的理解,熟悉宣傳和出版法規、政策。因而,文化行業從業人員在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和傳播過程中會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傳播觀、文化觀以及大眾化的經驗和規律來指導自己的工作,自覺地把文化生產過程與宣傳普及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與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結合起來,與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弘揚主旋律,打造出無愧于時代的精品力作。可見,不論是從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文化生產方面來看,還是從編輯、出版、展演主流文化產品使其進入流通過程來看,文化行業從業人員都能推動馬克思主義融入文化生產過程,成為促進融入過程的助推力。
其四,推力源自文化企業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產品市場價值的預期。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不同,它是市場化的、營利性的,以消費者的文化需求為導向,追求經濟效益。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是多樣的,其中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產品也有切實而強烈的需求。市場規律非常明確,有需求就有供給,有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產品的需求就會有這類文化產品的供給。文化產品具有商品和公共品雙重屬性,既具有經濟價值,也具有社會價值。以優秀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成果為內核的文化產品既能滿足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需求,又能為文化企業創造豐厚的經濟利益。對此,文化企業有著良好的市場預期。像一些理論讀物實現了思想性與通俗性的統一,成為暢銷書;一些影視作品如《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等實現了思想性與觀賞性的統一,票房收入也不低;一些紅色文化旅游產品實現了教育性與休閑性的統一,經濟效益也很好。這些都是文化企業成功營銷的案例。可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產品的市場價值使文化企業有動力將這類文化產品推向市場,成為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的又一助推力。
其五,推力源自文化行業的社會責任。文化產品的營利性并不排斥文化產品的意識形態屬性,“精神生產總是一定社會和階級的精神生產,……精神產品中就必然蘊涵著一定階級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從而自覺或不自覺地擔負了宣傳教育、審美娛樂和協調精神一致的功能,這就使得文化產業或多或少地具有了一定的意識形態屬性”*王德義、陳向陽:《〈論文化建設——重要論述摘編〉學習讀本》,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年版,第132頁。。文化產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不能忽視社會效益,并以社會效益為最終落腳點。只要精心去做,馬克思主義文化產品既能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價值,也能為文化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文化行業要肩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在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形式的文化需求的同時,多推出能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作品,促進文化發展繁榮。可見,文化行業的社會責任感也是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的一個助推力。
以上幾種推力并非均等之力,宣傳部門的職責和知識分子的使命是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的主推力,而文化行業從業人員的馬克思主義素養、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產品市場價值的預期及其社會責任感是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的助推力。不管是主推力還是助推力,都是推動融入的不可或缺之力,共同構成融入的推力系統,同時,在一定條件下,它們還可以相互強化和轉化。一方面,宣傳部門和知識分子的合作能夠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高效融入文化建設過程中,能夠提升文化行業從業人員的理論素養,提高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產品市場價值的預期,增強文化行業的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文化行業從業人員理論素養的提升、對大眾化產品市場價值預期的提高及社會責任感的增強,又能反過來強化宣傳部門的職責意識,激發知識分子的理論傳播熱情。可見,主推力和助推力雖有主次之分,但無功能之別,都是促進融入的推動力,彼此相互強化,不斷促進融入水平的提升。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既需要推力,也需要拉力。拉力源于人民群眾的理論需要和文化自身建設的需求,既有直接拉力和間接拉力之分,也有主拉力和助拉力之別。要分析促進融入的各種拉動之力,厘清彼此關系及構成要件,以使拉動之力最大化。拉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之力主要源自三個方面:
其一,拉力源自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需要。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期,也是矛盾凸顯期,面對各種各樣的熱點難點問題,人民群眾思想層面的解惑需求越來越強烈。這些需求主要包括:第一,由于各種社會思潮的沖擊及封建迷信活動的影響,很多人動搖了理想信念,因此,需要正確的理論指導來堅定理想信念;第二,由于社會壓力及消極人生觀的侵蝕,很多人尋不到人生的前進方向,迷失了人生坐標,因此,需要正確的理論指導來確定人生觀;第三,面對形形色色的價值觀,很多人出現價值判斷混亂,難以作出正確抉擇,因此,亟需正確的理論指導來分辨是非;第四,面對復雜的社會經濟問題和社會關系,很多人出現焦慮情緒,因此,需要正確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作為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正是人民群眾所需要的理論,不過,“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頁。,所以,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程度取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滿足大眾需求的程度。人民群眾對理論的強烈需求與其不能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現狀是拉動理論大眾化的主要動力。“馬克思主義從來就不是書齋中的學問,不是時代之外的遐想,不是遨游于太空的‘不明飛行物’”*石云霞:《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若干思考》,《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年第9期。,它的本性決定了它必須深入群眾,而且能夠深入,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解決其遇到的現實問題,是接地氣的理論。馬克思主義能指導人們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塑造健全人格,培育辯證思維,提供處理問題的方法。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轉化為有成效、可持續的社會主義實踐,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包心鑒:《中國道路內在邏輯論綱》,《東岳論叢》2016年第1期。,只有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掌握才能廣泛用于實踐,才有活力,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可見,人民群眾從思想深處對馬克思主義有著強烈的需求,這是拉動馬克思主義走進大眾的巨大力量。
其二,拉力源自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要。影視、曲藝、歌曲、文學、繪畫、舞蹈等是最受廣大群眾喜愛的文化形式,它們不僅能滿足人民群眾的信息需要、審美需要和娛樂需要,而且能滿足他們的認知需要、教化需要和激勵需要,而后者取決于文化內核的品質。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文化是“魂”與“體”的關系,具有人民群眾所需要的文化品質,所以,要采取多種形式、運用多種方法使馬克思主義滲透到文化創作中,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精神和方法融入文化建設中,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學藝術形式化解馬克思主義深奧抽象的理論,讓人們在觀賞娛樂的過程中受到高層次文化內容的熏陶,將文化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精神和方法內化為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增強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這里,文學藝術等文化形式作為承接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載體能夠聯通理論與現實,溝通理論與群眾,起到連接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人民群眾的“橋梁”作用。由以上分析可見,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需求和對文化的需求疊加在一起拉動馬克思主義向文化滲透,促進大眾化與文化建設的融合,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越強烈,這種拉力也就越大。
其三,拉力源自提升文化競爭力對馬克思主義的需要。文化領域并不純凈,是各種力量爭奪的戰場。落后腐朽文化還有很大市場,西方各種思潮滲透加劇。拜金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消極思想侵蝕到文化領域,容易引起價值混亂。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潮也從未放棄蠶食社會主義文化陣地,以動搖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落后腐朽消極文化與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潮相呼應,造成消極影響,特別是在信息化大背景下,網絡文化和虛擬空間成為落后文化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潮流散的場所,通過誤導輿論,妄圖削弱社會主義文化的影響力,爭奪文化領導權。要鞏固和擴大自己的陣地,就必須提升文化競爭力。文化競爭力既來自創新,也源自文化的內核,沒有內核的創新是不會有持久競爭力的,要提升競爭力,就必須向文化產品中植入內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體是社會主義文化,它們的“魂”是馬克思主義,所以,要提升社會主義文化的競爭力,就必須向文化產品中滲透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就需要加大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的規模和速度,有效占領文化陣地,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成果塑造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成果消除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潮的影響,營造健康的輿論環境,增強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任和信仰;用馬克思主義引領文化思潮,確保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維護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事實上,落后腐朽文化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潮的進攻,迫使馬克思主義工作者在文化領域進行反擊,客觀上形成了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的拉力,而它們的攻擊越猛烈,其促進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的拉力就越強。可見,提升文化競爭力的需要形成了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的拉力。
以上幾種拉力是有區分的,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和文化的雙重需要所產生的拉力是主拉力,而文化自身對馬克思主義的需要所形成的拉力是助拉力。主拉力和助拉力都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拉動之力,共同構成融入的拉力系統,并且彼此還能夠相互強化和轉化。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和文化的疊加需要能夠有效拉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強化社會主義文化之魂,提升文化競爭力,從而不斷滿足文化自身對馬克思主義的需求。而文化自身對馬克思主義需求的提升,使與馬克思主義有關的文化產品不斷涌現,從而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理論的需要。可見,主拉力和助拉力雖有主次之別,但都是促進融入的重要力量,它們之間相互激發、彼此強化,共同增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的拉動力量。
基于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文化建設之間互動關系的認識,我黨必須強化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領導力和文化領導權,從戰略高度和宏觀層面進行頂層設計,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力量,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消除馬克思主義、大眾和文化間融通的障礙,調節控制推拉動力系統,以加快融合過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的領導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領導力源自指導規劃能力。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關乎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關乎國家前途命運,而文化建設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載體,更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抓手,起到了“大杠桿”的作用。黨和政府要利用好這根杠桿,加強指導規劃,有效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一方面,黨和政府具有強大的決策力,有能力制定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大方向上確保不走彎路,同時,也能夠保證融入過程的連續性和一貫性;另一方面,黨和政府具有細致規劃力,有能力制定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的可操作性的發展規劃,在兼顧當下與未來的情況下,根據實際制定短期、中期和長期相結合的全系列融入規劃,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得以有條理、按步驟、連貫地融入文化建設。
其二,領導力源自組織協調能力。我國各級黨和政府的組織協調能力都非常強,能夠組織協調主導力量、骨干力量、主體力量及各類輔助力量,充分發揮這些力量在融入過程中的作用,有效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這方面的工作主要表現在:組織協調各級宣傳部門、各教研單位、各文化單位和學會協會等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文化潛能;組織協調社區文化、地方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等各種文化形式,圍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成果,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文化活動;組織協調圖書館、科技館、藝術館、文化館、美術館、展覽館等文化實體開展以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為主題的文化活動;組織協調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取長補短、相輔相成,共同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成果的轉化;組織協調各相關文化、教育、宣傳部門建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網站或在門戶網站設立大眾化版塊和專欄,順暢其融入文化建設的渠道。
其三,領導力源自規范調控能力。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是為了更好地大眾化,也是為了文化建設有靈魂和方向正確,所以,規范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的過程是必要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就是其通俗化的過程,但要防止通俗化變成庸俗化,這就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作為通俗化的基本規范,以其科學性作為通俗化的前提。馬克思主義融入文化不能斷章取義,不能偏解、曲解、誤解馬克思主義,還要防止過度娛樂化,要以科學態度規范大眾化的文化形式。另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是融入—反饋—調整—反饋的過程。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偏差,要及時發現和調控,通過反饋機制修正融入過程中的問題,以保證融入的科學性和效果。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的推拉動力系統,既需要領導力的調節控制,也需要支撐力提供保障。支撐力是多維度的,人才、資金、政策等都是支撐力的來源,它們構成了動力保障體系。而保障體系的完善程度影響著推拉動力系統的動力強度及可持續性,對融入過程的效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的支撐力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
其一,支撐力源自人才培養。人才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因素,也是文化建設的關鍵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是我黨宣傳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終置于各級各類教育的核心地位,貫穿整個教育過程,因而培養出了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知識的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馬克思主義教育培養的馬克思主義專業人才能夠準確而完整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具有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通俗化及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素材化的能力,從而為文化建設提供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原材料。思想政治教育培養了具有馬克思主義素養的各類人才,其中進入文化領域的人才,他們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方法論融入文化創作中,體現在文化產品里。可見,由黨和政府主導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
其二,支撐力源自政策傾斜。黨和政府的政策導向引導著文化發展方向,黨和政府要在文化領域著力推行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扶持政策,譬如,在文化資源配置上傾向于涉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文化企事業單位,在規劃、場地等方面進行優先配置;多向文化市場采購涉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弘揚主旋律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鼓勵文化企事業單位致力于大眾化產品的研發;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文化項目進行公開招標,吸引文化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大眾化文化項目。除了鼓勵外還要運用法規進行約束,提高文化市場準入門檻,篩選掉不良和腐朽文化因素,同時加強文化監管,凈化文化市場環境,保證文化安全。政策傾斜能吸引各類文化企事業單位積極投入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產品創作和生產中,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提供強大支撐力。
其三,支撐力源自財政扶持。文化發展離不開資金支持,因而文化財政政策能夠起到杠桿調節作用,通過對涉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文化項目的財政支持,以調整文化發展方向。在直接財政方面,各級政府要加大對涉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文化領域的財政投入,設立文化專項資金,專門扶持涉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文化企事業單位;還可以運用項目補貼、貸款優先優惠及稅收減免等方式提高文化企業參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融資平臺方面,政府通過設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以及運用貸款貼息等具體措施,引導金融資本以及其他社會資本投資涉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文化企業,拓展文化企業融資渠道。政府運用財政杠桿驅動文化企事業單位從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相關文化產品的開發、創作和生產,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融入文化建設提供重要支撐力。
[責任編輯:魏 磊]
本文系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山東話’說‘山東事’叢書的研究與創作”(項目編號:11BKPJ01)、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招標項目“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發展研究”(項目編號:11JZD003)的階段性成果。
高 奇,男,法學博士,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牟 杰,男,嶺南師范學院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研究所講師。
A811;D616
A
1002-3909(2017)03-0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