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坤
寧對外經貿學院
非財稅專業財政學課程教學改革思考
薛 坤
寧對外經貿學院
財政學作為經管類專業的必修課程,是學生了解政府-市場-個人間關系的開端,與西方經濟學等一并作為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本文從分析財政學課程特點出發,歸納了財政學課程在教學中困境主要有教學內容未能結合時代和專業特色、教學模式較為傳統、理論聯系實際較為困難,為此筆者建議強化時代與專業特色,轉變教學模式,完善成績考核方式,注重實踐教學。
非財稅專業;教學改革;財政學課程
財政學作為經管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其發展和完善有助于解決政府與市場的矛盾,一直以來教育部都將其列為高等院校經濟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因此,財政學教學改革肩負著更高的使命,財政學的發展牽動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每一根神經。
財政學是研究政府經濟行為、描述和分析政府經濟活動的一門學科,主要研究政府收支行為及其對經濟的影響,其制度基礎是市場經濟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進一步地說,它是在承認市場經濟制度有效性的前提下研究政府對市場失靈和市場缺陷彌補的一門學科。因此,財政學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對于當前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合理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財政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政府經濟職能、公共選擇、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及政府分權等內容,其理論部分可分為基礎理論、支出理論、收入理論和宏觀理論四個部分,其中基礎理論闡述財政學的基本概念、規范和實證分析的一般工具以及評價標準,主要涉及福利經濟學理論;支出理論主要分析政府該在多大程度上應成為社會產品的購買者、生產者和分配者,政府是如何做出決策的;收入理論從稅收、價格和使用費以及公債三種政府取得收入的形式來闡述政府該如何征稅,制定價格和發行債務;宏觀理論主要討論多個政府或多級政府的情況下應如何處理政府間的財政關系,以及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行為對總需求、消費、投資以及物價水平和就業狀況會產生的影響。這些理論所研究的內容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具有普遍性。
當代的公共財政學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產生而產生,并不斷發展完善的。從古典經濟理論到新古典經濟理論,再到凱恩斯經濟理論、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以及公共選擇學派和新凱恩斯學派,其對政府經濟行為的界定因其不同的社會經濟背景有著不同的判斷,這使得財政學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發展、修正和完善過程,其基本理論經歷了市場經濟的檢驗,具有一定的客觀性。
自18世紀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代表人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一書,財政學依然發展了200多年,主要理論早已形成且趨于穩定。當前市面上財政學教材頗多,各學校大多采用自編教材,這些教材內容相似、模式相近,一方面這樣的內容不會在學術界引起爭議,另一方面存在內容陳舊、與當前經濟社會環境聯系度不夠的問題,學生在這樣的的情況下學習興趣受到了影響。財政學作為一門經濟學基礎課程,許多經管類專業將其作為必修課程,學生默默接受這這種安排卻鮮有人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學習財政學,千篇一律的課程使得學生未能充分理解自身專業與財政學的聯系。
當前財政學主要以理論講授為主,教學媒介多為傳統的板書課件、學生筆記式的教學手段,教師不夠精美的課件加上陳舊的教學手段和理論性較強的特性導致學生學習熱情不足。盡管采用了多媒體教學,教學模式依然是學生圍著老師轉,并未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存在感。考核也只是考察學生對基本理論的記憶程度,對應用考核的內容少之又少。很多學生在不理解理論內容時只是死記硬背,在答卷過程中甚至能做到一字不差寫下整個知識點的教材內容,考前突擊實現的收益會遠遠大于平時的活學活用,這種考試模式導致學生陷入了“囚徒困境”,最后所有的學生都選擇“課上劃重點、課下抄筆記、考前就突擊”,這樣的方式嚴重地背離了課程最初的設計思路。
財政學屬于應用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財政學教學中大部分屬于理論教學,與實際聯系甚少,學生認識到的財政學是抽象的、宏觀的,難以做到學以致用。對于非財稅專業學生而言,學習財政學更是如同走馬觀花。同時當前教材、參考資料普遍介紹理論,聯系實際情況的材料少之又少,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培養。
首先,從任課教師上課前需要認真熟悉授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并依據該方案對不同專業編寫適合該專業的教學大綱,保證該課程的設置實現該專業培養目標所要求的能力和素質。其次,選擇與時代結合緊密的教材。教材的新舊并不取決于期出版日期,有些新教材只是換湯不換藥,更新的只有個別錯字,卻沒有作者在這一領域的結合當前經濟形勢的新認識,使得讀者產生審美疲勞。最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保證教師在任課時講解的內容源于書本、高于書本。眼界和思維決定了教師授課的層次,而不是教學模式限制了教師授課層次,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師在這一領域認識的層次和對當前經濟形勢的把握。加強師資建設一方面要“引進來”,對于學校方面來講,引進財政學高層次人才并給與激勵,以先進帶后進,提升財政學教研室整體素質。另一方面,任課教師需要“走出去”,積極參加各類學術研討會、經濟形式分析會等會議之外,走到企業、走到政府機關去參與實踐,這樣的時間會給教師帶來更多靈感和體會,從而在授課中有案例可用,真正結合時代特色。
1.轉變教學模式
在教學手段上,需要繼續發展多媒體教學手段,除了傳統的PowerPoint,還可以引入Prezi、axeslide.com等演示效果較強的軟件,結合圖形、動畫提煉知識點,提升知識體系邏輯結構,提升課堂授課容量,使課堂更加生動活潑,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在教學方式上,轉變學生與老師的角色,通過現實經濟案例討論是每個學生參與其中,為杜絕學生搭便車,可縮小小組容量并進行小組組內打分,給積極參與的學生更高的平時成績進行鼓勵,同時讓每個同學都進行討論心得總結。
針對學生對于財政學課程學習興趣不高、上課愛玩手機的問題,從學校的角度還可以引進網上學習平臺,線下教師面授,線上簽到、討論、完成作業,結合視頻等課程相關資料,豐富學生學習范圍的同時提高了教師教學效率,并且在批改作業時可以讓學生輪流成為助教,讓學生認識到易錯點的同時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使學生擁有主人翁的意識,逐漸地由學生來主導課堂內容,教師負責引領學生學習的風向標。例如,可以在講解財政支出的時候引入供給側改革、“一帶一路”、十九大會議內容等經濟類相關視頻資料,在保證課上教學實踐的同時,豐富了學生學習內容,使學生能夠生動地理解國家政策,掌握財政學基本理論。
2.完善成績考核方式
目前成績考核大多以期末答卷為主,這種方式方便了老師給出成績的同時導致陷入了學生考前死背書的困境。結合教學實際,財政學課程應逐漸變考試課為考察課,考查形式可以采用綜合案例討論、撰寫小論文、專題研討等,讓期末考試不再成為衡量學生學習能力和態度的工具,達到鼓勵學生提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的,讓理論不再成為純理論,使財政學真正意義上成為應用型學科。
財政學這門課程雖然側重理論,但也不完全是理論。提升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并且具備分析當前經濟問題才是教學的目標。雖然不能像會計學那樣深入企業或者開設教學模擬,財政學可以在課堂上采用案例教學法、實驗教學法,結合專業特點,比如金融學專業就可以設置金融行業營改增政策效果分析,通過搜集、整理的數據分析政府、企業、個人對政策的反應,檢驗政策效果。該類型的課程消耗的人力物力較大,所以在非財稅專業學生課時不足的情況下,該種類型的課程在一學期次數不要過多。
我國當今經濟已經步入了新常態,對于高校經濟類課程而言,“變”是常態,通過轉變教學模式、完善成績考核、理論聯系實際,逐步解決當前學生對財政學學科沒有興趣、考完試知識全部還給老師的困境。
[1]孟泉成.大數據視閾下財政學教學改革[J].中外企業家,2017,(15):202-203.
[2]楊彤.大數據視閾下財政學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觀察(上半月 ),2016,5(05):98-99.
[3]魯玉秀.基于通識教育的財政學教學改革[J].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學報 ,2016,29(01):84-86.
[4]王英,李順明.我國高校轉型期財政學專業課程案例教學改革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2015,15(04):16-19.
[5]李翠蘭.財政學教學改革的生態視域思考[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5,18(01):10-14.
[6]李翠蘭.生態化視角下的財政學教學改革研究[J].當代經濟,2015,(01):114-116.
[7]文娟秀.獨立學院財政學教學內容改革研究[J].價值工程,2014,33(22):239-240.
[8]李冬梅.財政學教學改革探討[J].銅陵學院學報,2011,10(01):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