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社會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對人才的綜合能力要求逐漸加大,其中對專業知識、英語、社交能力三方面的能力更是尤為看重。在招聘時,用人單位希望應聘畢業生有著扎實的專業知識、良好的動手能力,健康的心態、團隊協作和管理能力、工作經驗等多方面的素質,并且畢業生同時要面對來自一些已經有著工作經驗的跳槽者的競爭,他們有著比應屆畢業生更強的條件,這也進一步加大了畢業生就業困難。
(二)大學生傳統就業“高不從,低不就”加劇了就業困難 。在就業理念上,一部分大學生有著“高不從,低不就”的傳統思想觀念,目前部分大學生為了追求功利,互相攀比,不愿意吃苦,只知追求大城市、薪資高的公司,好高騖遠,使得大學生就業難度區域分布不均,表現為發達地區競爭力過大,人滿為患,農業工業等地區人才門可羅雀,間接的增大畢業生的就業困難。
根據教育改革的方針,面臨緊張的就業形勢,我們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首先要根據目前就業環境,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分析,改變學生的“高不從,低不就”的思想理念,認清就業現實;其次,改變教育教學目標,以社會實際需要,輔以專業課本知識為基礎,改革教育模式及方法,對學生進行崗位定制的培養目標、訂單培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發展,增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一)以就業為導向,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政法大學時,提出了廣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塊玉,要時常用真善美來雕刻自己,樹立起正確的道德觀。青年大學生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學好我們的專業知識,多讀經典書籍,增強自己的文化內涵,還要多參與社會實踐,促進自身綜合、全面的發展。
應深入調研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情況。調查區域內人才市場高、中、低層次人才供應情況。通過實地走訪區域內用人單位,充分了解企業職業崗位設置及任職要求。根據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制定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二)以就業為導向,進行專業和課程設置。傳統的教學,多數以學科本身理論作為基礎,以此為學生設計課程,進行教學,重點是理論知識的學習及系統的規劃。這樣的模式教學通常會導致學生缺乏實踐能力,就業困難大。“量身定制、訂單培養”是根據社會的實際人才需求進行人才培養,通過對就業單位的走訪以及溝通,設置學生的教學培養目標以及教學課程,從新生入學開始,就按照學生量身定制的教學模式進行培養,以確保學生畢業時符合就業單位的用人條件需求,從而極大的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困難的問題。
(三)以就業為導向,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以“訂單培養”的方法進行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轉換,摒棄傳統的灌溉式教學,著重將理論知識的教學放在實踐過程中學習,加大實驗實訓環節在教學中的比重,在實驗、實習等過程中逐漸加強學生的工作能力,為學生提供多種模擬工作環境,進行不同的崗位實踐學習,讓學生能夠更早的適應未來的工作環境,掌握工作崗位技能,做到教中做、做中學、學中用的方式教學,增強學生自主思維、全面發展綜合素質能力。
以就業為導向的校企合作就業模式,根據高校以及企業的基本需求,建立模擬訓練中心,訓練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可以采用教育改革的321課程置換培養模式,三學期基礎知識以及專業知識學習,兩個學期崗位技能課,一個學期技能延展課、最后進行崗位實習,從入學的“量身定制”的培養到崗位實習,一步步加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訂單培養、校企合作就業模式的優勢在于,能夠對學生直接進行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教學,為未來就業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結合用人崗位需求,培養高質高量的綜合性人才,讓學生在校園內就能鍛煉崗位技能,更快的適應未來工作環境。對于學生來說,既能夠培養自己的綜合素質能力,也能夠在畢業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對于高校而言,極大的緩解就業壓力,增加高校就業率;對于企業來說,能夠引進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促進自身發展。
[1]黃素梅. 校企合作視域下中職德育創新的探索[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4.
[2]林平先. 淺析新形勢下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若干問題[J]. 學周刊,2013,(1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