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強調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們要實現的國家價值目標。富強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追求,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定位。民主在我國主要是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主體地位,實現人民主人翁地位。文明是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指標。和諧是是新形勢下國家、社會和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向往。
第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實踐要求。自由主要指基于法制環境的個體意志的自由及發展。平等倡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一視同仁。公正即社會公平和正義,反映了基本的法律價值理念。法治是保障人權、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治本之策。
第三、“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個人價值標準,是我國對公民個人的時代要求。愛國是一個人會主動承擔起建設國家、振興國家的歷史重任。敬業是對公民職業道德的要求。誠信是人類進步始終如一的優良傳統,是人類必備的基本素質。友善是要求社會中個體與他人互幫互助、團結和睦。
首先,90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是多元化背景下對價值觀教育的必然訴求。當代世界多元化交融頻繁,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具有矛盾性和多變性;大學生群體社會經驗尚淺,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具有前衛性和多變性特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他們的行為準則和思維判斷標準尤為重要。
其次,90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的必然要求。大學生通過認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并身體力行,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和思想水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行為習慣,從而使大學生更好的成長成才。
最后,90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是國家穩定、和諧發展的必然需要。90后大學生群體作為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影響到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穩定發展。要引導90后大學生理智判斷各種社會思潮,維護國家意識形態的安全穩定,真正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穩定、和諧、文明發展。
(一)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的積極引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隊伍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鞏固和發展的內在要求。他們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把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實踐觀認為,社會實踐是人的思想正確形成發展的源泉。
第一,積極引導90后大學生在學校生活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社會生活,所以,90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必然離不開社會生活,融入其中才能發揮巨大的能動作用。
第二,培育文化載體。校園文化是價值傳統與育人功效的集中體現。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校園文化之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形象化、具體化。充分發揮其隱性教育功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大學生思想深處認同的觀念和自覺踐行的規范。
第三,充分發揮社會實踐育人作用,使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樹立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通過大學生長期而反復的社會實踐,才能真正注入他們的心靈,成為他們的日常行為準則和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
(三)發揮90后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思想的形成規律來看,大學生作為價值活動的主體,其接受社會和教育的影響過程是一個能動的過程,人的全面發展,其根本動力在于發揮人的主體性。它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實質就是人的主體意識不斷強化、人的主體性不斷提升、勞動能力不斷提高、社會關系不斷豐富、綜合素質不斷完善的過程。
面對新形勢,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貼近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現實需求,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性,要變硬性灌輸為鼓勵思考,將教育引導和自我教育相結合。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和踐行,大學生應將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回歸到主體意識中,也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的過程。引導自我對事物做出科學判斷,形成堅定的政治觀點,使其在思想上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3-1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