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波
【摘要】古典詩歌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它通過高度濃縮和大幅度跳躍的結構形式、豐富綺麗的想象與聯想,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美的語言,反映社會生活,抒發作者美麗幽深的情趣,給人以獨特的藝術享受。教學時,引導學生多層面、多角度地鑒賞古典詩歌,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靈魂,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所以,我們必須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鑒賞情境,激發學生閱讀、鑒賞古典詩歌的濃厚興趣,引導學生快樂走進古典詩歌文本。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典詩歌;鑒賞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古典詩歌是中華文化的璀璨瑰寶,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承的文化藝術載體,也是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一道絢麗多姿、令人流連忘返的藝術風景。初中語文(人教版)從七年級上冊至八年級下冊選編古典詩歌篇目六十五首,約占課文總數的20%。新課標要求這些古詩詞均為必背誦篇目。從教科書內容的編排,到課標要求學生課外背誦古詩的篇目,足以說明古詩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古典詩歌這些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精華,一篇篇都閃耀著情感的、智慧的、審美的光輝,學習古典詩歌能夠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能夠讓學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對滋潤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中學階段能初步理解、鑒賞、評價古典詩歌應成為初中學生必修的語文素質。那么,如何提升學生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呢?
一、了解術語,掌握古典詩歌鑒賞的相關知識
古典詩歌的教學必然會涉及意象、意境、借景抒情、用典等專業術語,掌握專業術語及其用法將會有利于古典詩歌的學習。
意象,顧名思義,就是意和象的組合而已。“意”就是情意,就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象”就是物象,就是詩中的景物,說文雅一點就是詩中的立體感的藝術畫面。在文學創作中,尤其是詩歌,“意”一般不便于赤裸裸地說出,需借物來表現,顯得含蓄;“象”也不單是純客觀的物象,否則便是照相似地攝入了,須由意來觸發,來點染。因此,大凡“意象”,便可以說成是由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意境,就是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動的客觀事物(境)相契合,在藝術表現中所創造的那種既不同于生活真實,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從美學角度看,詩中的“意”包括作者“情”和“理”,詩中的“境”指事物的“形”和“神”;“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諧統一。
意象與意境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們都是主客觀統一的產物,都表現出濃烈的感情色彩。區別在于意象是詩歌藝術最小的意義單位,而意境則是詩歌整體的藝術境界,“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是構成建筑的一些磚石”(袁行霈語)。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由一系列單個的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組合起來,情藏景中,構成了一幅美麗而感傷、遼闊而迷茫的意境。
借景(物)抒情。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松、竹、梅、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以及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如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的感嘆。
用典。古代很講究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但是,如果鑒賞者對用典一無所知,胸無典故,那么,讀起詩來就會有很大的障礙。例如,辛棄疾的詞是以多用典故出名的,他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就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佛貍、廉頗。這些典故都與京口的歷史有關,詩人借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典故的思想和這首詩的思想性緊緊相連。如果不了解這些典故,對這首詞的理解就會很難通透。
二、強化誦讀,淺吟低唱,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郭沫若在《論節奏》中指出:“我們可以說沒有詩歌是沒有節奏的,沒有節奏便不是詩歌。”詩歌的美感與音律是分不開的,節奏和韻律是詩歌的生命。教學古典詩歌,必須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或者淺吟低唱,把古典詩歌文本中無聲的文字變成聲情并茂的有聲語言,達到古典詩歌“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的藝術境界。
閱讀鑒賞古典詩歌是培養學生文學藝術鑒賞能力的良好開端,假如初中學生不具備最起碼的古典詩詞文學語言的語感,就無法品味到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對稱的結構等諸多美學特質。所以,教學古典詩歌時,首先必須引導學生明白:不同的古典詩詞文本具有不同的朗讀節奏,學生必須在正確把握其內在節奏美的基礎上淺吟低唱古典詩詞。比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詩,誦讀時必須按照“二二一”的節奏朗讀:“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而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是寫李白在被流放的途中遇赦,從白帝城順流東下返江陵的所見所感,怎不叫人喜悅?在理解的基礎上辨用語感,掌握頓挫,便可讀出詩的韻律和節拍:“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誦讀時用以輕松喜悅的心情和明快跳躍的節奏,便更能突出詩人的詩境、詩情。不僅如此,還要利用早讀和每節語文課的課前幾分鐘時間,組織學生高聲朗讀或者淺吟低唱學過的古典詩詞。如果是新教學的文本,課堂教學時,學生誦讀的次數必須在4次以上。對于諸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等篇幅短小的古典詩詞文本,力求學生當堂背誦與默寫。
三、捕捉意象,感受古典詩歌獨特的意境之美
意象是主觀的“意”與客觀的“象”的組合,“意”是“象”的主宰,而“象”則是“意”的載體。詩人為了更好地表情達意,總是擷起自然界中一些物象來抒發情懷,甚至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些特定的意象上,久而久之這些物象就積淀了特定的人所共識的內涵。月乃思鄉、星可傳恨、水能寄愁、紅豆相思、梧桐凄苦、梅蘭竹菊性本高潔、曉風殘月最合離情別緒。真可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這些典型的意象的運用,不僅使詩歌表達簡潔,且意味深長,甚至達到了言約而意豐、語簡而境生的意境。
意象的組合、疊加就形成了意境。意境有眼前的“實境”和想象空間中的“虛境”。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短短22個字,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蕭瑟秋意圖,夕陽西下,秋意漸濃,凄冷西風中,只有疲倦的瘦馬和漂泊的過客相依為命,最后筆鋒一轉,“斷腸人在天涯”有了上述十個意象的烘托,羈旅之愁意境全出。柳永的《雨霖鈴》,以“寒蟬”“長亭”“驟雨”起頭,“楊柳”“曉風”“殘月”這三件最能觸動人離情別緒的意象結尾,不需多少筆墨,即形成一幅多情自古傷離別的凄清畫面。
四、品詞析句,揣摩詩中隱含的豐富意蘊
詩歌語言不同于生活語言和一般的書面語言,它更為藝術而精致,講究傳神達意。往往用暗示、襯托、象征等表現手法或用修辭裝飾的語言來含蓄凝練地表達情感,因而學生在詩歌的解讀上不能“登堂入室”。我們只有從詩句入手,品味那凝練的語言,才能揣摩到詩中隱含的豐富意蘊,把握作品表現手法的特點。
例如教學杜甫的《望岳》,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中的“夫”“了”“會”“凌”等字用的就特別傳神,它們分別準確生動地表達了作者對泰山雄奇鐘秀景色的驚羨和躍躍欲試的渴望。“鐘”字更以擬人化手法寫出了大自然對泰山的偏愛和鐘情,將泰山打扮的格外神奇和秀麗。而最讓人拍案叫絕的卻還要算“陰陽割昏曉”的“割”字。如果換用一個“隔”或者“判”字,也未必不能表現出眺望中泰山的高大壯觀,高大壯觀到能遮住太陽,造成山南山北的巨大差別:一面是陽光燦爛的早晨,一面卻是灰暗蒼黑的傍晚。但詩人在這里不僅僅是為了表現泰山的高大壯觀,更要描繪它的雄奇險峻:千尋絕壁,萬丈懸崖,如斧劈刀削,筆直陡立;又正像一把倚天長劍,將山南山北一劈為二,一陰一陽,一昏一曉,判然分明。這樣寫與尾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激情抒懷也是密切相關的。山雖高大壯觀而路平坡緩,會有什么價值值得登臨?無限風光在險峰,只有像這樣鬼斧神工劈削出來的,高聳入云、遮天蔽日、險象環生的懸崖絕壁,登臨起來才會充滿奇趣,充滿刺激性,充滿挑戰意味,才能充分顯示出登臨者無所畏懼的英雄本色,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一覽眾山小”的驕傲和自豪。
古典詩歌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它通過高度濃縮和大幅度跳躍的結構形式、豐富綺麗的想象與聯想,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美的語言,反映社會生活,抒發作者美麗幽深的情趣,給人以獨特的藝術享受。教學時,引導學生多層面、多角度地鑒賞古典詩歌,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靈魂,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所以,我們必須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鑒賞情境,激發學生閱讀、鑒賞古典詩歌的濃厚興趣,引導學生快樂走進古典詩歌文本。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