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扶貧攻堅的號角已經吹響,扶持誰、怎么扶?是金融機構在開展精準扶貧過程中應該把握的核心問題。農村信用社作為根植于農村、與貧困根源最近的農村金融機構,如何找準“貧”根、抓住“困”源,對癥下藥開展扶貧工作,完善自身職能,完善風險分擔機子,與多方溝通協作以形成合力,共同解決金融扶貧工作重點問題,已經成為亟須研究的命題。
關鍵詞 金融扶貧 建議
銀行業金融機構一直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參與者。今年以來,“精準扶貧”作為對新一輪扶貧工作的總體要求,被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是黨和政府賦予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2016年全國銀行業監管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努力改善對偏遠鄉鎮、農村貧困地區和弱勢群體等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積極發展普惠金融,讓廣大城鄉居民在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的獲得感”。這對于“為農而生,因農而興”的農村信用社而言,無論從機構布局看,還是從發展規模看,金融扶貧責無旁貸。那么,農村信用社如何理清思路,精準謀局,既勇于擔當,履行好社會責任,又把握好機遇,在精準扶貧中強基固本,助力自身的轉型提質成為當前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筆者結合本地區實際,對農村信用社如何發揮金融扶貧主力軍作用進行了探討。
一、地區貧困現狀
朝陽縣地處遼西,縣域總面積3758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19%,全縣耕地面積140萬畝。全縣總人口57萬,其中農村人口52.5萬。由于朝陽縣屬半干旱、半潮濕季風性大陸氣候,基溫高、日照長,降水量年內季節分布不均,年季節變化較大,人均水資源不足,屬于嚴重的缺水地區。
在國家、省、市多年的扶持下,朝陽縣的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朝陽縣歷史經濟基礎脆弱,自然條件惡劣,目前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仍處于省內較低水平,同時也落后于國內一些貧困地區。到2015年底,全縣還有7.1萬貧困人口,占全縣農業人口總數的13%。
朝陽縣貧困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經濟基礎差、人口綜合素質低、教育衛生事業相對滯后等。但最主要的是自然氣候的影響和生產條件的制約。一是降水偏少,且時空分布不均,災害頻繁。十年九旱是朝陽地區的主要氣候特征。二是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差。由于地方財政和農民群眾的投入能力低,改善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受到很大的限制,種植業長期“靠天吃飯”,沒有擺脫“雨養農業”的束縛,改變朝陽縣貧困面貌的任務十分艱巨。
二、農村信用社扶貧工作面臨的問題
從信用社自身來看,農村信用社扶貧工作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金融產品技術與需求不相適應。信用貸款相對較少。截止到2015年年末,縣域企業信用貸款占比不足5%。5萬元以下的免抵押、免擔保小額扶貧信用貸款實際覆蓋貧困戶范圍小。二是傳統抵質押放貸技術不適合貧困戶。信用社能接受的抵質押品大多局限于國有土地和城鎮房產,扶貧主體擁有的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住宅財產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等抵押方式較少被信用社接受,普及率很低。目前,省聯社雖然推出了“三權”抵押貸款,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由于流轉變現能力較差,抵押權有效性得不到保障,且存在處置難、成本高等問題,“三權”抵押物缺乏統一價值評估標準,應用范圍受到一定的局限。三是貸款期限與需求周期不匹配。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扶貧搬遷、特色主導產業發展和貧困戶小額信貸所需貸款周期均較長,而農村信用社提供的中長期貸款較少,貸款期限與生產周期錯位的情況較多。
從外部看,貧困群眾的還款意識淡薄,相關部門的宣傳引導有待加強。當前農村存在政策宣傳不到的現象,部分貧困戶仍然抱有依賴政府“輸血”式救濟的老舊觀念,誤以為“扶貧小額貸款是扶貧款、民政救濟款,銀行放款也是政府給的錢,不用歸還”,給扶貧小額貸款按期收回埋下了風險隱患。
另外,扶貧信貸風險分擔機制尚未有效落地。農業生產一般情況下是靠天吃飯,涉農貸款風險較大,與一般農戶相比,貧困戶的貸款風險更大。到目前為止,尚未有部門承諾對金融機構的扶貧貸款發生的風險進行補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信社開展扶貧信貸工作的積極性。
三、農村信用金融扶貧工作的建議
扶貧攻堅的真正前線在鄉村。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農村信用社要充分發揮扎根縣域、扎根基層、與“三農”緊密聯系的天然優勢,切實擔當起扶貧“主力軍”的職責,解決貧困地區、貧困戶的急迫需求,切實把金融扶貧工作落到實處。
第一,要構建有效的信貸機制,制定專項規劃。積極對接扶貧部門,獲取貧困村、貧困戶信息,做到因村施策、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對有創業就業能力、有經營項目或創業計劃的貧困戶,提供信貸資金和適合需求的創業類金融產品;對因家庭貧困就學困難的學生,通過發放助學貸款等支持其實現求學夢;對扶貧搬遷貧困戶,合理滿足其就業創業安居等方面的金融需求。要把信貸資金優先投放于扶貧信貸上,支持貧困人群脫貧。基于扶貧金融需求的特殊性,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扶貧金融服務機制。適度擴大貧困地區貸款審批權限,為扶貧信貸項目開辟綠色通道,簡化信貸業務流程和審批手續。適當放寬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小額信用貸款申貸門檻,切實降低扶貧貸款的利率水平。
第二,要開發專門產品,積極創新“農業產業化農戶+貧困戶”等扶貧模式,探索出臺抵質押、保證方式,推進訂單農業與供應鏈融資等業務。積極創新擔保方式,擴大擔保范圍,將擔保、聯保、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林權抵押、產業鏈融資等多種方式應用到扶貧貸款發放中。創造條件促使農民通過出讓、入股、轉包、租賃、置換、抵押等方式盤活“三權”。
第三,要積極創新扶貧模式,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打造小額貸款精準扶貧模式;面向具有帶動作用的合作社、涉農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造高效帶動扶貧模式;結合特色農業產業、旅游產業等發展,打造特色產業扶貧模式。在幫扶活動中,利用各類資源,采取多種方式,為貧困戶謀劃脫貧致富的策略,與外部企業和組織搭建致富橋梁,努力培育壯大,進而帶動貧困地區的整體發展。
第四,要建立良好的信用環境保障機制。進一步開展信用工程創建活動,結合評定“信用戶”,創建“信用村”“信用鄉鎮”等活動,加強對貧困戶的培訓、引導,大力倡導誠實守信意識,努力營造“窮可貸、富可貸,不守信用不可貸”的氛圍,提高對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
第五,要健全扶貧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積極與政府和保險公司對接,由政府出面,協調保險公司完善貧困地區保險服務體系,研究出臺“農業保險+農業信貸”信貸扶貧模式及“扶貧小額貸款保證保險”,建立信用社、保險、政府三方共擔損失的機制,分散和稀釋扶貧貸款資金風險。
第六,要加強協調,加強與各級職能部門的溝通協調,爭取獲得傾斜性、差異化的政策。職能部門可通過稅收減免、財政補貼、差別化存款準備金、差異化監管等措施,發揮杠桿作用,對農村信用社的信貸扶貧形成正向激勵。
(作者單位為朝陽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
[作者簡介:任川(1971—),男,遼寧盤錦人,朝陽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黨委副書記、主任,研究方向: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
參考文獻
[1] 蔡友才.探索金融扶貧的高效穩健之路[J].中國農村金融,2016(05).
[2] 吳文正.金融扶貧的難點與對策[J].青海金融,2016(09).
[3] 郭興平.新時期的金融扶貧形勢、問題和路徑[J].農村金融研究,2015(05).
[4] 么曉穎,王劍.金融精準扶貧理論內涵、現實難點與有關建議[J].農銀學刊,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