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煥波
當今世界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地區焦點、難點問題不時出現;世界一些主要國家和地區出現逆全球化潮流,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抬頭,全球化處于徘徊階段、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盡管新一輪產業革命和技術革命正在興起,但全球仍缺乏持續強勁的有效需求,全球經濟仍在緩慢復蘇并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3年以來,沿線各國和地區積極參與,獲得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和支持,激活了沿線經濟發展活力,成為沿線各民族交往的大平臺,已是具有廣泛影響的國際合作框架。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是“一帶一路”框架下東北亞地區多邊合作的重要內容,是促進該地區經濟一體化的重要途徑。2014年,在中蒙俄三國元首會晤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俄蒙三國發展戰略高度契合。中方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獲得俄方和蒙方積極響應。我們可以把絲綢之路經濟帶同俄羅斯跨歐亞大鐵路、蒙古國草原之路倡議進行對接,打造中蒙俄經濟走廊,加強鐵路、公路等互聯互通建設,推進通關和運輸便利化,促進過境運輸合作,研究三方跨境輸電網建設,開展旅游、智庫、媒體、環保、減災救災等領域務實合作。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東北亞地區經濟增長放緩,經濟結構性問題突出,偏重投資和出口導向、依賴能源資源的舊有發展模式動力不足。中蒙俄三國同舟共濟,協力推動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發揮比較優勢,推動跨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貿易與投資便利化水平,將為三國深化合作,形成高水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網絡,重塑區域產業布局,優化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做出重要貢獻,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 一經提出,得到三國各界積極響應。國內各相關省市地方政府也積極響應,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內蒙古作為中國北部邊疆省份,聯通俄蒙,區位獨特,是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在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兩年多來,內蒙古加快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創新與俄蒙合作機制,加快建設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和充滿活力的沿邊開發開放經濟帶。面向北方,服務內地,口岸經濟不斷向縱深推進。完善口岸經濟布局,加強口岸能力建設。與俄羅斯和蒙古國開展產業合作,推動上下游產業鏈和關聯產業協同發展;建立俄蒙三國五地旅游聯席會議機制,開行“茶葉之路”中俄跨境旅游專列,按照國家戰略統籌推進設連接俄蒙的重要鐵路、公路項目,一批重點項目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許多做法和模式值得學習、總結和推廣。
近年來,中蒙俄三國投資貿易合作快速增長。2015年,中蒙、中俄兩國貿易額分別達到73億美元、642億美元,中國企業累計對蒙古國和俄羅斯投資分別達到40億美元、330億美元,相關的一批重大項目合作正在積極推進。中俄、中蒙經貿合作關系日趨緊密,中國連續多年保持對蒙最大經貿伙伴地位,也是俄羅斯第五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經貿合作已經成為雙邊關系的“壓艙石”和“推進器”。
國家發改委正式公布的《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規劃綱要》,標志著“一帶一路”框架下的第一個多邊合作規劃綱要正式啟動實施。《規劃綱要》以實現“一帶一路”建設與跨歐亞大通道建設以及“草原之路”倡議對接為目標,明確了三方合作的具體內容、資金來源和實施機制,商定了一批重點合作項目,涵蓋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合作、口岸現代化改造、能源合作、海關及檢驗檢疫合作、生態環保合作、科技和教育合作、人文合作、農業合作以及醫療衛生等10大重點領域,并提出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優先推進三國毗鄰地區次區域合作。金融在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三國金融機構應結合中蒙俄經濟走廊規劃綱要,面向中蒙俄合作新起點,抓住新的巨大合作空間和共同發展機遇,為該地區形成高水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網絡提供融資保障,為三國重塑區域產業布局,優化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提供金融保障,為三國人民帶來謀實實在在的利益。
一、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中的金融創新
(一)加快銀行業“走出去”
三方可以建立共同投資基金。按照合作共贏的的原則建設共同投資基金,三方共同出資、共同謀劃研究資金的使用,共同確立基金的治理結構和決策機制。加大我國金融機構向蒙俄“走出去”的支持力度,鼓勵其加快海外布局。支持對蒙俄貿易平臺運營企業在網上開通第三方支付業務,從銷售流程上嚴把產品質量關。鼓勵中國民營企業到蒙俄收購兼并銀行,對已擁有蒙俄銀行的中國企業,優先支持其牽頭在國內成立民營銀行,以方便中俄貿易和投資結算。鼓勵有實力的長期從事對俄經貿投資的企業牽頭成立對俄投資基金。該基金可以吸收國家政策銀行如中國進出口銀行或國家開發銀行、其他投資機構、大型資源消費企業入股。也可以此基金為基礎,與俄羅斯投資機構共同建立投資基金。鼓勵、建立服務對俄投資的商業保險機構。中國的保險機構可有選擇的與蒙俄投資保險機構建立合資保險公司,共同為該地區投資提供保險。2015年成立的中俄金融聯盟就是很好的探索。
(二)人民幣國際化大有作為
近年來,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在國際貿易特別是與蒙俄貿易結算中人民幣逐步獲得更多認可,越來越多的經貿往來開始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中蒙邊境地區對人民幣的認可度和接納度較高,在蒙古國烏蘭巴托、喬巴山等地可自由流通,已大量用于雙方貿易定價、結算及蒙方境內的日常支付。近年來,隨著俄羅斯面臨國際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俄羅斯機構、能源企業以及銀行正在使用人民幣而不是美元來進行結算。人民幣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批準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更是為人民幣在蒙俄的廣泛使用創造了有利條件。要繼續加強與蒙俄央行建立人民幣-盧布、人民幣-蒙古幣互換機制。積極推動人民幣在與蒙俄雙邊貿易中的計價和結算比例。繼續完善人民幣與盧布匯率直接交易機制,加快形成人民幣與盧布直接的市場匯率。推進建設人民幣跨境支付與結算體系,積極向蒙俄推介我國的銀行支付系統。
(三)要積極創新投融資渠道和方式
中蒙俄經走廊建設很大一部分項目都是長期的投資、長期的資產,為發展融資需要長期的資金。這就需要依靠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來探索一個能夠為長期投資的模式。發行長期債券是非常關鍵的,但是確保項目能夠長期盈利。同時,如何做到平衡也非常重要。資本是追逐利潤的,越是在發達的地區投資,利潤回報率越高;而在一些欠發達地區,可能沒有很好的利潤,但對于當地經濟起步和居民生活來說會產生很大的效應。這需要一個平衡。要發揮杠桿的作用,要用巧勁。不是所有的投資都需要國家的預算,國家預算要做好杠桿作用。例如,容克計劃用210億撬動3000多億,接近15倍的撬動杠桿。因此,應該更加積極地拓寬投融資渠道,創新投融資模式,提高投融資有效性。可以通過股票發行、債券發行以及設立各種金融融資工具等,積極推進PPP模式,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沿線項目投融資等。除了提供資金,金融機構還可以為業主提供更多的商業建議,在項目承包方,在規劃設計、設備采購、政府溝通等環節提供及時、專業的咨詢服務。
二、金融創新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要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金融支持
開發型金融機構要與商業金融機構合作,致力于為中小企業發展全過程提供金融服務和支持,促進技術創新,支持青年人創業和就業,以最大限度挖掘就業機會。中小企業是釋放各國經濟活力,使經濟實現穩健增長的關鍵。中小企業在創新方面更有活力,并且是提供就業崗位的主力軍。在中蒙俄走廊建設初期,更多的是大工程、大項目,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小企業沒有發揮作用的空間。大工程、大項目可以拆分,以分散外包的方式吸收中小企業參與。良好的大數據平臺能夠為中小企業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有利于制定科學前瞻性規劃,避免惡性競爭。大數據平臺包括基礎設施和產業合作項目兩個方面。基礎設施平臺包括鐵路、公路、油管,電力和航空等信息,可以對正在建設和準備建設重大基礎設施的位置、分布、建設周期、投資方等進行信息進行定期匯總和跟蹤。產業合作項目平臺包括新能源、信息技術、航空航天、高端裝備制造業、產業園區等領域,可以對項目的類型、建設周期、投資規模、投資主體等進行定期匯總和跟蹤。
(二)要為三國創新合作提供金融支持
經濟走廊建設要專注于創新,為創新提供更好的環境。產能合作要瞄準最新的產業發展方向,能夠發揮三國的優勢。俄羅斯東部地區雄厚的科研基礎帶動了其在高新技術領域的發展,不但形成了東部地區在傳統領域的高新技術優勢,在現代高新技術發展中同樣取得了豐碩成果,在新能源、以納米科技為主導的新材料、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等領域都有長足發展。要加大與俄東部地區的科技合作,通過聯合辦學、聯合科研、課題合作、學術論壇、學者訪問等多種渠道,促進兩國科技的高效交流。鼓勵蒙俄沿邊地區加強與遠東和西伯利亞科研院所、高技術企業的合作力度,建立雙邊地區科技合作協調機制和中俄科技合作園區,加強科技產業化合作與中俄科技人員交流與培養。創辦中俄聯合大學和聯合研究所,通過聯合承擔科研項目、實施科研規劃等方式加強中俄兩國科技交流。通過直接聘請、合作研究、講學、合作開發等多種渠道積極引進俄羅斯人才。建立規范的引進俄羅斯技術的科技中介和咨詢機構。前不久,中俄技術轉化創新基地在沈陽市和平區三好街啟迪科技園(沈陽)正式揭牌落戶,旨在通過引進、孵化、吸收歐亞先進技術,不斷提升三好街整體科技創新能力,搭建歐亞科技創新合作的線上和線下對接平臺。這也是很好的嘗試。中蒙俄可以搞聯合研發。三方加起來,在資源、技術、產業、市場方面能夠有效集合,形成優勢互補,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三)要為三國綠色發展提供金融支持
2015年聯合國大會提出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表達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愿景。《巴黎協定》的簽署也意味著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開啟新的篇章。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要為推進沿線三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做出重大貢獻。要引入可持續發展評估體系,在資源環境、社會民生、經濟發展等各方面實現協調發展。要促進三國發展綠色環保產業,研發綠色環保技術,提供綠色就業崗位。要推進綠色國際產能合作,要從發展綠色環保產業入手,為全球提供綠色清潔產品。
(作者單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