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暢
摘 要:針對深化中直企業“央地融合”問題,本文以遼寧省為例,采用文獻研究與調查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重點分析了駐遼中直“央地融合”的必要性和目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為實現雙方的互利共贏,促進遼寧經濟發展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央地財政關系 協調失靈 地方政府
駐遼中央直屬企業在當前遼寧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主要包括船舶制造、冶金、航空、石油化工、交通、金融等多個領域,共有1751戶,資產總計達到兩萬億元,占遼寧省企業資產總規模的47%,這些企業在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建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遼寧經濟發展的一大優勢,為遼寧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但是同時也存在中直企業與遼寧地方經濟協同聯動創新能力不足及與遼寧省地方經濟融合度較低等問題,研究駐遼中直企業“央地融合”問題,如何達到地方企業與央企的生產運營緊密相連,實現雙方的互利共贏,實現深度融合、資源互通、聯動創新,通過產業鏈上下游的融合謀求發展新動力,對促進遼寧經濟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一、“央地融合”必要性分析
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前提是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的社會資源配置,中直企業與地方政府的合作過程中,存在利益沖突的同時也存在利益一致從來都不會截然分開。兩者在經濟利益分配過程中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但對于中央政府來講,其無論在經濟、文化還是政治上都要依賴于與地方政府的通力合作;對于地方政府來講,中直企業憑借其資金、項目、技術等優勢促進著地方經濟的發展,可見兩者相互依存,共同發展。
在目前經濟環境下,只有全面協調地方和中央之間的央地財政關系,正確處理央地融合的問題,協調兩者發展過程中的利益沖突問題,通過創新合作體制機制,實現共贏,才可以共同推動遼寧老工業基地改革振興,促進遼寧地方經濟發展。
二、駐遼中直企業“央地融合”發展中存在問題分析
大多數央企與地方政府的合作之初,往往都是地方政府以各種優惠政策,包括財政補貼、土地優惠及稅費優惠等來吸引央企投資,期望獲得合作后的種種收益,從而帶動區域和城市的良性發展。但是在合作的過程中,由于我國稅收制度實行的是注冊地制,稅收主要部分都歸入中央,地方政府所享受到的稅收利益相對較少,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下面,本文將就駐遼中直企業在“央地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駐遼中直企業帶動遼寧地方經濟發展內動力欠佳
在目前駐遼中直企業的管理中,管理原則上一直屬于垂直管理和集中管理的原則,這使得無論是在產、供、銷環節還是和人、財、物的要素上都存在中央與地方的關聯度欠佳,協調失靈的問題。中央直屬企業下屬公司的主要原料供應、投資決策、和銷售部門都由總部控制,地方的下屬公司的戰略調整與規劃都要根據總部的要求進行,與地方經濟鏈接不緊密,產業鏈的發展有一定的封閉性,這樣就會產生駐遼中直企業與地方經濟協調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例如遼寧省葫蘆島地方曾希望與中船重工合作,由地方承接通用船舶建造部分,但由于中船重工高度集權,合作事宜很難達成一致。
(二)沒有形成以中直企業為龍頭的產業鏈條
駐遼中直企業經過在地方多年的發展,綜合競爭優勢十分明顯,例如鞍鋼、本鋼,在遼寧的鋼鐵行業一直處于龍頭位置,其自身的產業鏈不斷發展與完善,不斷封閉延伸,在企業內部已經相對完整、相對穩定,缺乏與地方合作的動力,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方企業的發展,沒有形成以中直企業為龍頭的產業鏈條。
(三)中直企業產業結構呈現內部配套性強與遼寧地方經濟融合不足的問題
目前遼寧地方產業發展是以民營企業為主體,但是民營企業受到資金、用地、財政支持等政策的限制,發展相對遲緩。而駐遼的中直企業多數是重工業部門,發展的門檻比較高,對當地中小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技術等方面的支持都不配套,導致民營企業在技術消化、生產規模、管理水平上承接中直企業產業幫扶、產業輻射的能力不足,制約了中直企業輻射帶動作用的發展,凸顯與遼寧地方經濟融合發展不足的問題。
(四)中直企業存在過度開發地方資源現象
由于中直企業具有技術、設備、管理上的諸多優勢,并且在資源開采過程中具有規模經濟的特點,相對于地方企業來講資源開發的效率比較高。但是同時往往存在過度開發了資源但是卻沒有合理保護及處理環境污染的問題,最后把大量的治理成本都留給了地方企業,給地方老百姓帶來很多環境上的困擾。
三、駐遼中直企業“央地融合”協調發展對策建議研究
針對駐遼中直企業“央地融合”發展中存在問題的及制約因素,今后遼寧政府和中直企業共謀經濟協調發展的總體方針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各項指示精神,抓住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戰略機遇,圍繞《東北地區振興規劃》的發展目標, 堅持走新興工業化道路,進一步深化中央直屬企業與地方企業之間的合作,大膽創新體制機制,構建起合作共贏的運作機制,充分發揮中直企業對地方經濟的帶動力和輻射力,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打造優勢產業鏈條,形成以中直企業為主導,多種所有制經濟主體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有序競爭、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同時,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政策優勢,共同推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不斷提高當地經濟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一) 政府規劃引導作用與市場機制相結合
政府首先要重視“央地融合”問題的協調發展,充分發揮在政策及規劃制定、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協調矛盾沖突方面應有的作用,在以市場資源配置為基礎的前提下,建立市場化運作與政府推動發展相結合的機制,形成“政府創造環境、企業開拓市場”的新局面。
(二)提倡駐遼中直企業與地方企業交叉持股,促進融合發展
對于中直企業,在保證國家對其企業控制的前提下,以增強中直企業活力為目標,鼓勵地方企業參股中直企業。建議中直企業允許地方企業在保證主營業務發展的前提下,把與主營業務發展不緊密的部分劃分為小單位核算,采取股份制的形式與地方企業合作,鼓勵地方企業成為獨立法人,提高與地方經濟發展的融合性,形成利益共同體,達到國家產業發展目標與地方經濟發展目標的一致性。
(三)加快科技體制創新發展,為“央地融合”提供科技支持
中直企業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在人才、技術資源等方面具有優勢,多個行業的技術水平都要領先于地方的技術水平。在遼寧“央地融合”的發展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發展中直企業在技術上的領先優勢,依靠技術創新,實現科技力量和人才的結合,同時也要加強遼寧地方企業自身科技創新的能力的提高。
(四)央地攜手共同承擔社會責任
中直企業要重視對地方環境的保護及其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雖然近年來,地方政府與中直企業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環境治理難度很大,建議國家和遼寧省政府設立專項資金,加大環境治理投入,攜手共同承擔社會責任,在發展遼寧經濟的同時,也為遼寧的老百姓留下青山綠水。
駐遼中直企業與地方政府的合作不僅限于中直企業與地方政府之間,還包括地方國企、地方企業及地方老百姓之間的合作與博弈,在深化駐遼中直企業“央地融合”的過程中,要尊重中直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引導資本和產業按照市場機制流動和轉移,而地方政府也應該轉變職能,優化投資軟硬環境,減少各種直接或潛在的地方保護,才能促進駐遼中直企業與地方經濟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碩,高琳.央地關系:財政分權度量及作用機制再評估[J],管理世界,2012,(6).
[2]陳志勇,陳思霞.制度環境、地方政府投資沖動與財政預算軟約束[J].經濟研究,2014,(3).
[3]付文林,沈坤榮.均等化轉移支付與地方財政支出結構[J].經濟研究,2012,(5).
[4]倪紅日,張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與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研究[J].管理世界,2012,(9).
[5]王賀嘉,宗慶慶,陶估.競次到底:地市級政府工業用地出讓策略研究[J].南方經濟,2013,(9).
[6]聶方紅.轉型時期地方政府與上級及中央政府的博弈行為分析[J].重慶社會科學,2007,(9).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