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發展研究中心“形勢分析”課題組
一、2016年內蒙古經濟運行特征
2016年前三季度,我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1%,經濟“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運行態勢得到了延續和鞏固,經濟發展亮點和壓力并存。亮點主要體現在“三去一補一降”取得實效,煤炭、鋼鐵等主要工業品價格回穩,企業效益改善明顯;部分行業的供求關系、政府和企業的理念都已發生了積極變化,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旅游、交通運輸、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增勢良好,服務業支撐力穩步提升,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壓力主要表現為工業經濟穩中趨緩,投資后勁亟待增強,財政、居民收入增長艱難。
二、2017年內蒙古經濟增長的支撐動力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可持續增長動力增強
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是全區經濟轉型升級的主線。去產能方面,將更加注重由“量的控制”向“引導去產能與產業優化布局、轉型升級相結合”轉變,有助于推動全區主導產業結構優化、脫困升級。去庫存方面,一攬子配套政策將進一步細化,“房票”政策也將在全區范圍推廣,將有效刺激和激活新需求入市,并帶動上下游行業發展。去杠桿方面,將繼續擴大企業直接融資規模,并制定中長期債務風險化解規劃和應急處置預案,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提升經濟金融化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撐。降成本方面,將加大對制造業增值稅、“五險一金”等支出項目的調整力度,有助于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穩定企業生產。補短板方面,將全面加大對減貧脫貧的支持力度,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改善基礎設施,加快科技創新,為進一步夯實發展根基、增強發展后勁提供了保障。
(二)對外開放戰略布局更趨完善,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
李紀恒書記多次表示,內蒙古要更加積極主動地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深入實施開放帶動戰略,加快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按照十次黨代會部署,自治區在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加快建設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基礎上,將著力擴大對東北亞的開放,密切同港澳臺及東南亞的交流合作,加強同中亞、西亞和歐洲的貿易往來。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有利于充分發揮我區優勢,吸引要素集聚,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同時,十次黨代會提出,要加強同周邊省區的務實合作,主動融入京津冀、遼吉黑等地區發展,抓好跨地區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園區共建,抓好重點開發開放實驗區、合作先導區等對外開放平臺建設,將促進我區與周邊省區市深度合作,推動與俄蒙等國家及地區的經貿合作與人文交流,形成優勢互補,為發展拓展出更廣闊的空間。
(三)新興動力持續發力,支撐作用進一步提升
近年,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在加快成長,尤其是服務業和消費快速發展,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前三季度,全區服務業對全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5.3%。2017年,服務業繼續領跑全區經濟的趨勢不會變,尤其是旅游、大數據產業的蓬勃發展將為服務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旅游方面,自治區將著眼于發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實施“旅游+”戰略,“多業融合、全域聯動”的大旅游發展格局正在形成,必將成為一支拉動消費升級、帶動相關行業增長的主力軍。大數據方面,目前,三大電信運營商和華為、中興等行業、科技龍頭的數據中心紛紛落戶,全區已建成70萬臺服務器的總承載能力,規模領跑全國。內蒙古入選第二批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又為大數據產業發展提供了重大政策機遇。此外,今后自治區本級每年將安排不少于5億元專項扶持資金。大數據產業的快速發展,既可以通過“互聯網+”改造升級全區的傳統產業,又可以催生信息技術、現代服務業等各類新興業態,將成為推動全區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消費方面,自治區積極貫徹國家一系列擴大消費的政策舉措,消費環境持續改善,收入保障機制不斷完善,2017年,消費潛力有望得到進一步釋放。一是社保體制加快完善。長期以來,社保體制不健全導致居民預防性儲蓄過多,消費難有較大增長。按照十次黨代會部署,下階段,自治區將加快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加強對城鄉困難群體的生活保障,穩步提高保障待遇水平,這些舉措將有效減輕居民預期支出的壓力,提升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消費預期,從而推動資金由保障性項目向消費性項目轉移。二是消費環境漸趨改善。近年來,我區積極推進電子商務發展,一批本地化電商公共服務平臺、交易平臺相繼涌現,大大提高了商貿流通效率和居民消費便捷程度。同時,加快推動城市物流配送網點、便民生活服務圈建設,消費環境進一步改善,將有效激發之前由于消費環境欠佳而不能釋放的消費潛力。
(四)改革紅利持續釋放,護航經濟平穩增長
2017年,我區全面改革攻堅將向縱深發展。行政體制改革方面,將繼續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這將進一步規范權力運行,為企業提供更公平的經營環境。經濟體制改革方面,將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放手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將極大激發微觀主體投資活力,促進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源整合發展。價格改革方面,將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為擴大電力資源和電價成本優勢提供了必要支撐。財稅金融改革方面,將完善“營改增”具體措施,進一步降低企業稅負,為減輕企業負擔、鼓勵新經濟成長打下堅實基礎。國有企業改革方面,將有序實施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利于優化資本結構,實現生產要素優化組合。
三、對策建議
(一)把握重點促改革,適應經濟新常態
立足新常態下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力要求,持續推進供給側改革。完成化解任務,借“去產能”培育發展精細化、終端化、差異化中高端特色優勢產能;繼續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用好住房公積金政策;強化政府債務管理和風險管控,做好地方政府債務置換;進一步降低制度性的交易成本和企業稅負,重點推動結構性減稅;繼續加大公共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投入,抓好民生領域70周年大慶獻禮項目。
(二)精準發力優產業,順應市場新趨勢
一是以“6+7”產業發展為重點,帶動工業經濟提質升級。加強傳統產業“強鏈、補鏈、建鏈”,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發展,提高產出效率;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扶持力度,發揮創投基金、引導基金和重大科技專項資金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二是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增強“6+7”配套支撐。以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為導向,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發展、向價值鏈高端延伸,為“6+7”產業發展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務。三是以旅游業為龍頭,引領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升級。構建有利于發展大旅游的體制機制,逐步補齊產業短板;大力發展“旅游+”,把旅游要素融入任何產業、任何項目,推動旅游產業全域輻射帶動。
(三)八面來風拓開放,釋放經濟新活力
一是搭建多層次寬領域合作平臺。加快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等載體建設,完善教育、醫療衛生、科技等公共服務功能,打造經貿合作平臺和人文交流平臺。二是做好環境配套。加強基礎設施規劃、技術標準體系對接,加快交通、能源、通信等重點工程建設;完善投資便利化機制,強化投資領域合作;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支持企業建立海外營銷網絡。三是加強口岸與腹地聯動。創新模式、簡化手續,提升通關效率;建立統一的口岸監控指揮系統,完善查驗配套設施,提升口岸通關能力;推動口岸服務功能向腹地延伸,推動腹地資本、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向沿邊地區延伸。
(四)立足優勢驅創新,增強經濟新動能
一是把握住資源優勢,以科技創新構筑產業鏈經濟。深入推進協同創新和開放創新,構建高效的共性關鍵技術供給體系,推動能源、稀土新材料等特色產業全鏈條發展。二是把握準居民消費升級關鍵期,以品質提升推動消費供給創新。完善產品結構、提升服務品質,營造多元一體的綜合消費環境;鼓勵企業“精致生產”“個性生產”,通過“品質革命”引導需求回流。三是把握好呼包鄂人力資源集聚優勢,強化創新的人才支撐。發揮呼包鄂地區研發力量集中、各類園區集中的優勢,放大人才集聚效應;圍繞構筑全產業鏈經濟和消費供給創新,大力引進適用人才;理順人才公共服務體制,保障區外人才來區工作、生活待遇。
負責人:楊臣華
執 筆:付東梅 劉軍 田曉明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