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一、2016年內蒙古工業經濟總體情況
2016年,通過落實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政策措施,我區工業經濟實現總體平穩、穩中向優、效益質量活力同步提升的可喜局面,為全區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具體表現在:
(一)工業經濟總體企穩回升
2016年前12個月,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2%(如以年初PPI核算增速為10.2%),高于全國平均增速1.2個百分點,居全國第15位,周邊省市第2位(寧夏7.5%)。全區重點監測的30種主要產品中,19種產品產量同比增長,增長超過10%的有8種,產量居全國前3位的18種,居全國第1位10種;產品產銷率達到96.4%,比上半年提高0.5個百分點。
(二)經濟效益大幅增長
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從9月開始扭轉了50個月的下降態勢,12月同比增長10.8%。30種主要工業品中,90%的價格回暖。前11月,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7712.1億元,同比增長6.0%,較去年同期加快6.2個百分點,高于全國1.6個百分點,增速居全國第15位;實現利潤總額1059.1億元,同比增長23.4%,較去年同期提高46.8個百分點,高于全國14個百分點,增速居全國第3位;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下降19.6%,較去年同期減少了66.6個百分點,降幅較全國擴大7.7個百分點,降幅居全國第11位;停產半停產企業從年初的814戶降到440戶。
(三)結構調整成效初顯
初級產品轉化率、產業集中度提高,煤炭占比、工業能耗逐步下降。電解鋁、電石、甲醇、煤炭、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分別達73%、65%、43%、32%和60%,比去年提高3、5、2、3和2個百分點。117個工業園區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68%以上。能源、冶金原材料工業占比下降,由去年的43.8%、22.6%分別下降到43.4%和21.9%,煤炭占工業比重由去年22.9%下降到21.9%;新型化工和綠色農畜產品加工業占比上升,分別由去年的8%、16%提高到8.5%和16.7%。
(四)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降幅收窄
1-12月,全區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6425.6億元,同比下降0.4%,增速比前三季度收窄2.1個百分點。占投資總量65.7%的能源、冶金建材、農畜產品加工3個行業投資增速實現同比增長,分別同比增長6.1%、7.9%和14.8%;占投資總量25.5%的裝備制造、化工、高新技術行業投資分別下降4.7%、35%和0.7%。
(五)企業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
截至2016年底,全區實有各類市場主體174.7萬戶,注冊資本3.8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和25.2%。其中,新登記市場主體36.8萬戶,同比增長8.3%。全區城鎮新增就業26.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3%。前11個月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6%,高于全區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前三季度全區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4%,比上年同期增速提高1.1個百分點,增速居周邊省區第3位。
二、2017年我區走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的主要措施
回顧2016年全區工業經濟發展之路,既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也為我們做好今后工作奠定了基礎,增添了信心。2017年,我區應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推動工業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在工作思路和目標上,建議: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十次黨代會、十屆二次全委會精神,以促進工業轉型升級為主線,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和做大總量同步抓,持之以恒做優做強工業“四大基地”,加快發展六大傳統優勢產業,大力推動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集中力量培育和發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后勁更足、智能化、綠色化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在具體工作措施上,建議抓住以下幾個重點:
(一)進一步落實惠企政策,完善幫扶措施,穩定工業增長
落實好自治區降成本的各項政策措施,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抓住煤炭供應趨緊機遇,釋放先進煤礦產能,增加供給、穩定市場。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保持電價洼地優勢和產業鏈競爭優勢。探索研究擴大直供電、自備電廠、微網改革的具體措施,降低東部地區工業用電價格,助推新一輪蒙東振興發展。通過企業重組、債轉股、融資擔保等多種措施,化解企業債務,防止資金鏈斷裂。繼續采取 “一企一策”的辦法促進新投產企業、停產企業復產達效,提高市場占有率。
(二)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優化環境,精準招商,促進工業投資增長
在全區范圍開展優化工業投資環境創建活動,設立全區工業投資投訴中心,受理投資者舉報申訴,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營造招商、親商、安商、富商的工業發展環境。推動自治區重點產業發展基金、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和大數據產業基金實質性運作,完善基金投資目錄,引導帶動社會資本跟進。制定自治區鼓勵民間投資意見的操作細則,將優惠政策逐條兌現給企業。研究出臺支持鼓勵企業技術改造的指導意見,建立支持技改的產業目錄,調動企業技改積極性。加強規劃引導,發布五大基地、十三大產業規劃,對大數據、石墨、稀土、多(單)晶硅、電動汽車等產業研究實施路徑,制定項目指南。創新招商方法,政府招商與企業招商、集中招商與日常招商、廣泛招商與定向招商相結合,利用產業基金、富余產能、電價優勢、產業鏈等綜合優勢,實施精準招商,千萬百計增加工業有效投資,扭轉投資下降局面。
(三)深化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全力推進煤炭、鋼鐵化解過剩產能工作,按照國家化解過剩產能準入、節能、環保、質量、安全五條標準,依法監管,綜合施策,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引導退出60萬噸以下煤礦,退出過剩鋼產能55萬噸、煤120萬噸。嚴格執行國家新的準入標準和政策,嚴格控制煤炭、電力、單純電石、水泥、甲醇、尿素等新增產能,避免出現新的產能過剩。貫徹自治區支持企業兼并重組等政策,加大煤電、煤電化、煤電冶金重組力度,再推動一批企業重組,使化工產業煤化一體化比例、冶金產業煤電冶一體化比例提高到80%以上,電解鋁產業全部實現煤電鋁一體化,鞏固產業鏈競爭優勢。
(四)推動大數據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
制定大數據產業發展指導意見和自治區促進大數據發展政策的操作辦法,兌現好承諾的優惠政策。跟蹤服務好已簽約的80個重點項目,重點推動呼和浩特、烏蘭察布、鄂爾多斯、赤峰、通遼等地區云計算大數據產業園規劃和建設,吸引數據存儲、應用產業、制造產業向園區集聚。重點建設公安、交通、安全、環保、國土、教育、衛生、社保等數據共享、數據公開及考核制度,推動政府部門大數據統一建設、管理、運維、開發、共享。落實國務院互聯網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指導意見,推進“兩化融合”企業貫標,實現4300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部信息化。加快推進“互聯網1+7”工作體系。抓好自治區工業云平臺與航天云網、沃特瑪電動汽車制造云網的融合,引導我區原材料加工企業在平臺上實現協同創新、協同制造。積極爭取國家“四基工程”、創新中心等政策支持,建成國家重要的石墨烯、稀土等新材料產業基地。
(五)突出問題導向,加強示范引領,加快推動工業園區轉型升級
進一步優化園區管理考核辦法,完善工業園區統計監測體系,建立數據信息系統,通過規范管理和嚴格考核評價,促進工業園區轉型升級。認真開展工業園區機構超編制超職數、政府債務問題和土地利用不規范問題三項專項治理行動。推動工業園區整合,完善園區產業規劃,集中建設全區35個重點工業園區。抓好創新、綠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成長四類示范園區建設,重點解決工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和產業集聚問題,加快培育百億園區、千億園區,力爭新增百億園區2個、總量達到 50個,推動園區優質高效增長,逐步實現工業園區投入產出良性循環。
(六)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助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持續優化中小企業政策環境、服務環境。重點打造30個高標準示范基地。完善創業創新電子服務券等措施,擴大服務項目和覆蓋面。探索供應鏈金融、政府采購招標合同抵押、助保貸、大數據信用貸款等互聯網線上融資服務,著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支持盟市統籌開展助保類融資服務,盟市統籌面超過80%,力爭盟市財政風險保證金池擔保倍率達到1:10以上,全區助保金貸款累計達到100億元以上。積極爭取與國家中小企業基金合作,基金規模達到50億元以上,推進股權、債權融資,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使中小企業吸納就業占到全區城鎮新增就業的90%以上。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