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龍北京市第21中學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淺探
何金龍
北京市第21中學
新課程標準下,閱讀教學需要轉變基本觀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思維,利用靈活的閱讀策略,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閱讀內容,在不斷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前提下,提高其學習的自主性和有效性。本文從當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出發,通過相應問題的分析,以期為當前閱讀教學的展開提供可行建議。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對策
新課程標準要求,在中學階段,學生的總閱讀量需達到260萬字,同時,每個學年都需要結合學習水平和年齡特征,閱讀至少兩部中外經典名著。該項標準不僅強調了閱讀教學在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要求教育工作者需要在不斷反思閱讀教學問題的基礎上,尋找問題的成因并改進教學策略,提高閱讀教學水平,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1.教學觀念落后
從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實來看,課堂大部分時間都留給教師進行閱讀技巧、重點閱讀內容的講解,學生本身課上閱讀的時間太少,因此難以結合閱讀內容,形成對于閱讀的具體看法。另外,課上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很容易讓學生養成依賴習慣,難以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其閱讀欲望也被壓制,最終造成學生閱讀能力不強、閱讀興趣不高的情況。
2.教學策略不夠靈活
雖然教學手段從板書過渡到了多媒體,但是從課堂使用情況來看,多媒體知識縮短了板書占用的課堂時間,教學過程中,教師依然注重對于教學方法的總結,不注重學生的實踐領悟。另外,在課堂教學中,過分注重課內文章的教學,對于課外閱讀內容的檢查不足,教學過程中過分遵循基本教學步驟,缺乏對學生理解能力的考察,造成教學策略雖然有所更新,但是教學效果依然無法提高的現實情況。
3.閱讀教學與生活脫節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者所進行的創作,都是在總結其現實生活經驗和情感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在實際的語文閱讀教學中,片面強調閱讀的技巧性,不注重與生活現實的聯系,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閱讀共鳴,而且不利于文章內容的理解,更不利于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形成。
4.學生閱讀積淀不足
四大名著作為我國文學的經典之作,是中學學生的必讀內容。但是從當前中學生的閱讀情況調查結果來看,閱讀過四大名著的人少之又少。學生大部分時間都集中在應付各類考試和作業以及閱讀技巧的掌握上,只求學習的速度和效率,不求文學素養的培養,對于語文閱讀材料理解自然不足,語文學習能力也提高緩慢。
1.充分認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
閱讀教學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獨立內容,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發現不同的觀點,領悟不同的生活狀態,進而豐富其學習資源,同時為其他教學內容的展開提供條件。在教學過程中,為真正挖掘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起,激發其主動進行閱讀的意識,或者僅僅為完成新課程標準中閱讀教學的要求,可以通過為學生創造開放性教學環境,將更多閱讀時間教給學生的方式,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比如《毛澤東的少年時代》一課教學時,可以組織學生結合其他自傳性文章如《魯迅自傳》、《少年愛因斯坦》等自主對比不同傳記文學的特點對比,同時通過其他自傳或者傳記如《蘇東坡傳》、《喬布斯傳》等的引入,讓學生在更多的閱讀中把握傳記文學的特性,感受傳記文學的魅力。
2.注重隨堂教學策略的轉化
在閱讀過程中,閱讀的“讀”也分為很多種,默讀可以體會文章內涵,略讀了解文章大意,精讀體會文章不同寫作手法的魅力等。另外,也可以利用朗讀《紙船》等一些詩歌,讓學生邊讀,邊感受詩歌的節奏,以及由此傳達出的詩歌的情感,進而加深他們對于文章內容的印象等。當然,閱讀過程中學生也需要利用一些時間進行自由想象,在《走進紐約》的略讀完成之后,留一段時間給學生想象他們認為的紐約的樣子,接下來再引入其他教學環節。事實上,教師在課堂上的有意留白,一定程度上能夠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展開文章的相關聯想,幫助學生真正融入到閱讀教學過程中,體會閱讀的影響力。
總之,通過“讀”這一過程的不斷強化,讓學生真正認識到“閱讀”的作用,同時也能增加課堂教學的樂趣。
3.拓展課堂教學范圍
語文閱讀教學,應該突破課堂閱讀材料的教學,加入更多生活化的內容,比如選用一些流行的網絡小說,引導學生發現小說中故事情節的展現手法,不同語言的使用技巧,作者的意圖等等。總之,通過更多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內容,幫助學生發現閱讀的實際應用效果,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
4.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
為通過閱讀教學,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深化其語文基點,提高其對語文甚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需要注意利用更多的自主閱讀時間,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了解文章內容,形成自身閱讀習慣,如積累《春》、《濟南的冬天》等不同文章中有關四季景色的描寫;其次,要求學生們邊讀邊做標記,記錄一些優美的字句或者之前學習中未見過的內容,豐富其閱讀積累;第三,引導學生形成閱讀習慣,每周或者每月,舉行一次閱讀分享活動,保證學生閱讀量的同時,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更多的感受語文閱讀帶來的身心變化。
根據當前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獨立性認識不足,教育策略不夠靈活,教育內容與生活脫節,學生學習積淀不夠的情況,需要從現有教學條件出發,在深入解讀教學標準的基礎上,加強對于閱讀教學重要性的認識,并利用針對性的教學辦法,讓學生在閱讀中接受提升閱讀能力,形成閱讀習慣,增強其參與課堂學習的意識,進而促進其文學素養和綜合素質的有效提高。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7.
[2]郭建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反思[J].華章,2011(02).
[3]申銀群,唐勁軍.閱讀教學設計:關注學生,立足生活[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6(12)
[4]楊玲.在閱讀教學中應教給學生的方法[J].中國農村教育,2016(12)
何金龍(1971-),男,北京人,安徽師范大學畢業,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