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淑敏 (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沙灣鎮人民政府 323507)
論群眾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鮑淑敏 (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沙灣鎮人民政府 323507)
隨著我國改革深度與廣度不斷擴大,社會主義事業取得巨大的進步,新農村建設更是取得很大的成果。農村的生活方式得到極大的改變,群眾基本物質生活已經能夠得到保證,文化生活方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群眾文化生活在農村文化中發揮著支撐作用,既是大眾生活的娛樂方式,又是引領大眾文化精神支柱,最重要的是群眾文化能夠引導大眾文化的發展方向,大眾文化素質逐步提升。
群眾文化;新農村;建設;作用
新農村文化建設重心在于引導青年人民群眾樹立科學的、正向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教育觀念,意圖提升農民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質。各級文化主管部門以及基層單位,需要結合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制定多樣化、靈活性、健康、富有正能量的文化活動。這些活動需要盡可能的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與認知,過于高端的文化活動并不符合大眾的文化需求,極有可能使得大眾產生抵觸心理。當然,文化組織部門需要加強與當地文化館、站、室的合作與交流,切實的制定有效的群眾文化活動。切合群眾實際的文化活動,其吸引力較高,群眾參與熱情膨脹,能夠良好地達成提升群眾精神文化的目的,最終滿足群眾的精神生活。
農村發展落后于城鎮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農民落后的科學文化。想要扭轉這種局面,關鍵的是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的發展進程與普及程度。各級文化主觀部門和基層鄉鎮文化館、站、室是農民文化活動開展的重點場所,能夠將黨與政府的理念與意識、科學技術、文化等信息源源不斷的輸入到農民生活當中。群眾文化管理部門借助文化大院的發展力度,舉行各種文化活動積極的宣傳各種文化理念,黨和政府的指導理念、法律法規等等。人民群眾的理解能力、思想道德素質不斷提升,與黨的關系更為親近。群眾文化的開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帶動農民獲得新知識,加深其學習意識,提升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意識,促進農民向“懂技術、有文化”的方向轉變。
農村鄉風文化建設作為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核心,其工作價值不可忽視。我國傳統的農村文化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地方文化色彩突出,眾多有特色的民俗習慣一直言傳至今。其中既有優秀的民俗民風,又有封建迷信、賭博、暴力等不良風氣,這種不良風氣極大的阻礙新農村的良好發展。群眾文化的開展為農村文化的持續、健康發展做好帶頭作用,營造良好的新農村社交關系。新農村才能當中群眾文化中心不再以農村地域為邊界,而是以群眾文化為核心向外延展,形成正能量的農村文化精神體系。農民不斷去除無知、低俗等特征,思想道德素質與文化素質得到發展。
群眾文化同樣是新農村建設的文化品牌代表,在新農村的發展中已經表現出經濟與社會價值。我國農村的文化資源豐富,表現出多樣化、分布廣的發展特色,群眾文化通過藝術加工之后從初級的群眾精神生活上升到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地位。所以說群眾文化生活帶有經濟價值功能。比如,當前得到廣為流傳的“華陰老腔”就是在傳統曲藝的基礎之上得到延伸。將自發的群眾活動的“華陰老腔”與現代流行音樂相結合,創造出大眾能夠欣賞與接受的優秀群眾文化作品,實現藝術與經濟效益的雙重目標。這一案例為我國群眾文化的發展指出一條可行的道路。
作為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的農村群眾文化可謂是集風土人情、禮儀風俗、宗教信仰等于一體。內容特別豐富。新農村建設要注重群眾文化的內涵,深入挖掘群眾文化的特色,構造具有地方鮮明特色的群眾文化,使得群眾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不忘記根本。群眾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最重要的是突破自娛自樂的功能,借助現代文化市場的影響力,將群眾文化與市場接軌。增強其經濟功能更好的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鞏固其社會功能。近幾年,農村群眾文化發展與傳承得到地方人民的重視,社會中不斷涌現出自發性的群眾組織對群眾文化進行傳承與發展,打造富有農村特色的品牌文化,增強群眾文化的經濟和社會功能。
群眾文化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融合的過程,不同的階段則表現出不同的發展方向與趨勢,同時內容也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文化發展過程中會不斷的接受外來文化,融合形成新文化。在現代社會的背景之下,新農村文化同樣以多樣化方式發展,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多種接受新文化的方式與途徑。文化融合程度較高。農村群眾文化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現代經濟市場的支持下得到很大的發展,更多的專家與社會人士投身于鄉土文化的研究當中,為鄉土文化的傳承、發展、融合注入強有力的后盾支持,加速文化經濟市場的進步,新農村當中的文化融合效果顯著。
社會想要實現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就需要人不斷進步。人的進步離不開群眾文化的影響。新農村區域的一致性使其形成共性的社會團體。在這個社會當中,群眾文化的影響力非常重要。不論是帶頭作用還是潛移默化都具有非常大的優勢。因此,構建農村群眾文化有助于為農民創造一個富有延展性與深度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環境,為農民提升道德修養、基礎素質、科學知識等創造良好的學習平臺。在這個平臺當中,群眾文藝工作者發揮著文化領導者的作用。群眾文化活動既可以運動的形式呈現,又可以進入教育、生活等領域當中,具有較高的實踐價值,富有深厚的和諧理念。群眾文化的建設對農民思想道德修養和基本素質提升有很大的幫助,群眾的生活將會傾向于和諧、健康的方向。可以說群眾文化的建設是新農村和諧發展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柱。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承載的深厚精神價值與理念,其中和諧理念效果最為突出。和諧是新農村建設的根基所在,構建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建立的基礎與關鍵所在。倘若一個社會缺少和諧文化,那么這個社會當中必然矛盾突出、關系緊張,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與建設,和諧文化內容占據著較為重要的地位,具有引導社會發展發展的功能。對于新農村而言,和諧社會的建設程度代表著進步程度,農村和諧等同于和諧精神文化,一種寬容、溫和的社交心態。當群眾文化受到充分的重視,和諧文化理念得到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會得到強有力的精神理念的支持,新農村建設步伐將會加快。
[1]新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研究[J].劉洪斌.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5(7).
[2]農村群眾文化之于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J].劉翠翠.科技展望,2015(5).
[3]鄉村文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兼談蘇南地區鄉村文化建設[J]. 解松.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7(3).
鮑淑敏(1988.9- )女,漢族,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人,大學本科學歷,單位: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沙灣鎮人民政府,助理館員職稱,研究方向:群眾文化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