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娟 (吉首大學 416000)
侗戲傳承的現實反思
向 娟 (吉首大學 416000)
侗戲的傳承、發展、改革已是迫在眉睫,侗戲傳承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就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傳承人的數量與這個非遺項目的發展存在極其密切的聯系。由此可見,侗戲的傳承人應該是一個群體,也就是戲班,戲班里的每一個人都在不同角色上傳承這項民間藝術。非遺的傳承人主要是民間藝人,他們要承擔好傳承的義務,因為這直接關系到某個“非遺”項目的興衰存亡,如果想更好的發展這項非遺,就需要認定更多掌握非遺技能的傳承人。
侗戲;傳承;反思
在人類學中就一直強調文化的整體性,所有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都是密不可分的,侗戲也是如此。通過侗戲的研究來看,侗戲是一個整體,任何一部分都是重要的,對于說只需要保護核心技術這一觀點是有待斟酌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沒有核心與非核心這一說法,在侗戲中,劇本、演員、音樂伴奏都是不可分割的,他們是一個整體的文化。
(一)文化的傳承是一個群體,它不應當單單指某一個個人,而應該是一個群體對于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以侗戲為例,陽爛戲班中的每一個成員應該都是侗戲的傳承人,而不應該單單指龍登娥老師一人,因為他們每一個人都繼承了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這個地方所謂的傳承人她應該只是這個侗戲戲班的代表人物,而不應該只說她一個人是侗戲的傳承人。確定一個非遺項目的傳承人數量,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傳承人的數量與這個非遺項目的發展存在極其密切的聯系,國家的相關部門應該要了解到本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就比較稀缺。所以一定要關注到這個非遺項目的群體,而不是個人,應該要在最大程度上給予這個掌握非遺技能的群體更多經濟和物質的支持,并賦予他們“傳承人”的身份。侗戲戲班純屬業余組織,一般是以一個鼓樓為單位組成一個戲班組織,而這個戲班組織人數不定,一個小的戲班至少有十幾個人組成,而比較大的戲班是能夠達到三十人,其中包括有戲班師傅、歌師傅、演員和伴奏人員,每個人承擔著不同的角色,因此,作為侗戲完整傳統文化的傳承人不應該是侗戲戲班的某一個人或者某一些人,而應該是整個戲班的所有人員。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級制”問題。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分為國家、省、市(州)、縣四級。從侗戲看來,既然侗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那它就不應該有一流、二流之分,它是可以相互轉換的,侗戲的內容也都是反映生活的。侗戲戲班的每一個角色都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唱戲的還是拉琴的,都有他各自的價值和重要性。政府非遺中心把當地一些掌握非遺技能的民間藝人挑選出來,再根據他們的價值認定不同等級的頭銜,從而成為這個非遺項目的傳承人。那么怎樣來評定他們的價值呢,傳承人傳承的都是同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人中就不應該有國家級或是市縣級等級之分。
通道陽爛的傳承人龍登娥是侗戲世家,她們家就是家族式的傳承方式。師父是其公公楊校生,通道有名的侗戲大師,編創了很多經典的侗戲劇本。傳承人的母親楊生梅是當地唱山歌的代表人之一,多耶唱的特別好,在年輕是曾被多次邀請去長沙表演。龍登娥從受小父母影響,在學校喜歡跳舞,唱歌,母親在唱山歌時,跟在旁邊學唱,7、8歲開始學戲,14歲登臺表演,演出的第一個劇目是《陳世美》,演出的角色是“冬妹”。
侗戲應該是一個整體的文化,不應該被分開來。雖然湘黔貴的文化有差異性,但是共性更多,本質也是一樣。那么在侗戲傳承過程中,就應該讓它們成為一個整體來傳承,如果分開來,也會造成民族內部衰弱,影響團結。
路是人走出來的。不管人們承不承認,侗戲已在戲曲的道路上走了170余年。因此,侗戲的傳統劇目和現代劇目已經有上百個,擁有數百個民間侗戲班和為數不少的業余演職人員,擁有許多可供演出的固定戲樓和數以百萬計的熱心觀眾,它還有自己獨特的主調音樂、唱腔等等。近年來它在改革的道路上又涌現出一批有文化的、有一定知識的編劇、導演、伴奏、燈光、舞美等專職或半專職的人員,積累了不少可供借鑒的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這些都是侗戲發展的基礎,不可忽視。但是,也應看到,170余年來由于歷史上的種種原因,侗戲在藝術方面的發展是十分緩慢的,至今仍然處于戲曲發展的初級階段,與先進劇種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侗族地區經濟和文化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他們的欣賞水平也同步提高。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熱愛自己民族戲劇的侗家人從內心希望要有全新的侗戲呈現給觀眾。由于侗戲至今還沒有一個專業團體,講改革,講發展,談何容易。曲六乙先生說過:“任何劇種都要經過一個從業余到專業的發展過程。如果不成立專業劇團,藝術上的提高很難有質的飛躍,就不可能培養出本民族的劇作家、演員、導演、演奏員。業余演員的演出時間存在季節性、不穩定性,過年過節才演出,沒有時間來磨煉自己的表演藝術,想改革就更不可能了”。
事實證明,侗戲仍處于這樣的境況。多少年來,我們侗家人在呼吁,許多關心侗戲藝術的各民族專家在呼吁,一個擁有250多萬人口的民族,一個具有170余年歷史的少數民族劇種,應該有自己的專業劇團??墒呛粲鯕w呼吁,確沒有提到行程上來。為此筆者再次急呼,為了弘揚侗族優秀文化,為了侗戲的發展和提高,上級文化主管部門應該把成立侗戲專業團體列入議事日程,逐級上報;關心侗戲的專家們應該為專業的侗戲團體成立出謀劃策,吶喊助威。筆者相信,在黨對少數民族藝術的重視下,專業的侗戲團體遲早會誕生。
總之,沒有專業的侗戲團休,侗戲改革難,這是事實。但并不等于沒有專業團體侗戲就不能改革。侗族地區許多縣文化館以及各個村寨都有自己組織的業余侗戲班,例如陽爛過去都有兩三個戲班。盡管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還是積累了不少的經驗。侗族人民如此熱愛侗戲,他們都是在農閑之余,自發組成的侗戲班子,盡管侗戲還沒有被所有人接受和喜愛,但是它的侗族文化、民族特色都非常鮮明,深受侗族人民的歡迎。但隨著現代化社會的發展,人們有了電視、電腦、手機,娛樂生活相比以前更加豐富多彩,所以侗戲在這些娛樂生活中已不再占有優勢。因為侗族是沒有文字的,過去的傳承方式就是戲師把所有的劇本都牢牢的記在腦海中,再通過口傳方式傳授給其他藝人,這樣的傳承方式很慢,傳播性也不強,所以就需要把侗戲劇本都整理成冊,或者是有視頻教學,這樣的現代化傳承才會有更好的發展。
[1]陳祖燕.論黔東南侗戲的傳承與保護[J].戲劇之家,2015,9:18-19.
[2]李震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與發展策略[J].劇影月報:31-37.
[3]陳雪英.以藝術為媒介:貴州山地交往文化視域中的侗戲[J].貴州文史叢刊,2013(1):122-127.
[4]陳祖燕.論黔東南侗戲的傳承與保護[J].戲劇之家,2015,9:18-19.
向娟(1983- ),女,苗族,湖南懷化人,吉首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數民族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