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馳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 558000)
苗族服飾手工藝現狀及對策研究
張 馳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 558000)
蠟染、刺繡、紡織、銀器等手工藝是苗族服飾之精華,現已成為貴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部分。隨著改革開放的市場化推進,高鐵經濟的崛起,苗族社區也加強了和外部的互動,出現了新的格局。本文力圖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的角度探究苗族服飾手工藝及其產業的現狀并提出對策,為苗族文化提供一點永續發展的建議。
苗族服飾;手工藝;服裝市場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交通閉塞,自給自足生活方式塑造了其各個民族、民族內部支系不同的民族文化。其中貴州苗族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與其他民族一樣,苗族各支系也存在不同文化。蠟染、刺繡、紡織、銀器等手工藝是苗族服飾之精華,現已成為貴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部分。隨著改革開放的市場化推進,高鐵經濟的崛起,苗族社區也加強了和外部的互動,出現了新的格局。
現代生活與苗族社區開始產生激烈的矛盾,由于改革開放、交通便利性的提高引發苗族社區正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變革并產生了新的格局。
1.苗族社區與文化變遷
“資本主義社會,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闭珩R克思所言,苗族社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欠發達地區的苗族社區農民也向城市遷徙,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還是因為人們傾向于工資水平更高、醫療教育更好的地區,更多的苗族青壯年也紛紛涌向城市或走向東部沿海地區,和我國其他農村一樣,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及留守老人,外面的世界也在慢慢向苗族社區蔓延。
2.苗族服飾使用及其變化
苗族服飾有很大的地區差異,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苗族各支系文化不同,就一般而言,苗族服飾按照功能可分為儀式服和日常服,按照性別可分為男服和女服,其中苗族女性是苗族文化的保存者,女服可分為14型77式。與過去的日常生活衣著相比,苗族服飾的使用已經慢慢禮服化,更多的地區只有在節日、慶典、祭祖等場合使用。
3.苗族服飾手工藝及其變化
苗族服飾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手工化,其手工藝以紡織、刺繡、貼花、蠟染、銀飾等為主,在小農經濟下,苗族女性是苗族服飾的制作者也是使用者。就現在而言,苗族服飾也慢慢被機械化滲入,其中裝飾用料、機織花邊、玻璃珠等大多都機器制造為主,而苗族社區的女性也有一部分購買縫紉機和鎖邊機,繡花機與機繡服裝的出現使得機器生產完全取代手工制作。在這種新格局下,苗族服飾現狀可概括為三點:(1)苗族服飾機械化程度提高;(2)苗族服飾套用流行文化喪失傳統支系特點;(3)以機械化冒充純手工制作在市場盛行。
傳統苗族社區的手工技藝傳承方式是以家庭為單位,在婚前,苗族姑娘向女性長輩學習苗族服飾制作技藝,苗族服飾制作這一過程,從社會學的角度可看為是母親幫助女兒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這一過程也可被認為是講述民族歷史、傳授手工技藝、灌輸族群審美,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創造苗族文化的過程。苗族服飾在苗族文化里顯然是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的,這表現在苗族服飾不僅僅只是服飾,深層含義還代表傳統社會里的婚嫁觀念——服飾技藝越精湛,越能吸引異性,一方面服飾精湛則體現姑娘的手巧能干,另一方面則表示富有。苗族文化就是在苗族傳統社區里以家庭為單位習得的,然后被代代相傳,積累,升華。
1.苗族服飾消費者
苗族服飾消費者按照民族可劃分為苗族消費群體、外民族消費群體。苗族消費群體的苗族服飾消費屬于實用性消費,而外民族消費群體卻不盡相同,有拿來收藏的,有的是滿足好奇心,或者拿來展覽、研究或者謀取利潤。
2.家庭作坊向公司+農戶的社會化經營模式轉變
在小農經濟社會下苗族服飾的家庭作坊已經向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轉變,其中貴州施秉縣的貴州榜香郁苗繡開發有限公司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其公司招聘了一批農戶繡娘,結合現代的材料開發苗族系列產品,也將營銷拓展到互聯網領域,苗族服飾已經越過大山與村寨走向市場化。
3.苗族服飾市場存在的問題
苗族服飾市場存在的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苗族服飾傳統手工藝出現技術斷層,二是外民族及一部分苗族人對傳統苗族服飾手工藝認識不足,三是苗族服飾產業缺乏現代管理,四是苗族服飾產業與現代生活并未高質量的融合,其融合停留在表象上。
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為苗族服飾手工藝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振興苗族服飾手工藝也是提高貴州經濟自身造血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時也是精準扶貧的有效保障。
1.宣傳普及苗族服飾手工技藝
苗族服飾不僅僅只應該被苗族人自身所欣賞,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應該被更多的人所接納,應當開拓更多的渠道宣傳普及苗族服飾手工技藝之美,通過博物館、科技館、公共展廳的展覽、講座、現場授課的形式多渠道展開,更好的利用互聯網平臺的傳播,例如微博、微信、淘寶等平臺的大眾傳播。
2.苗族服飾生活與審美價值的再造
苗族服飾與明、清家具一樣對于時代而言生活與審美價值還停留在過去,與現代生活極其不協調、不同步、不匹配,苗族服飾生活與審美價值的再造顯得尤為重要,苗族服飾的生活功能和審美價值還需要拓展更符合現代審美、現代生活的定義,通過對苗族文化的發掘、藝術再發現才能以新的載體和新的形式出現在大眾視野之中,苗族文化才得以薪火相傳。
3.苗族服飾加強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
苗族服飾必須加強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例如旅游產業、休閑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服務行業等等相互扶持發展,通過當地政府把與苗族手工業及其相關企業以及配套的上、下游企業與服務業高密度的集中,形成產業鏈乃至產業集群。例如可建立以苗族歌舞表演、苗族生活體驗、苗族文化、飲食、婚嫁體驗、苗族手工藝體驗為一體的苗族休閑生態體驗園區、創意園區,增強與其他產業的關聯性,形成互助發展模式。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孝費通先生提出的觀點也是振興苗族服飾之理想層面,更經濟、更高效、更好為子孫后代服務的傳承苗族文化也是一個重大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