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基 (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 510990)
再談寫生與創作
劉國基 (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 510990)
在當代這個全息的社會,各種信息轟炸而來,在文化領域更是這樣。繪畫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畫家們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都會標榜自己創作的立場觀念。眾多風格觀念的產生碰撞在一起,已然是一片生態的樣子,生機盎然,美不勝收!作為畫家肯定都會遇到寫生與創作的問題,哪怕畫家的創作主體不需要寫生,但肯定是學習過寫生的。可見寫生對畫家藝術創作道路的重要性。
寫生;創作;聯系
什么是寫生?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對著實物或風景繪畫?!边@是自古以來中外藝術家必備的能力之一,但是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又略有不同,中國的藝術家更加強調對神采的表達,講究傳神達意,對具體現實形的追求似乎又沒那么講究。在照相術還沒發明之前,寫生往往會和收集素材,練習草稿聯系起來,甚至和速寫的概念也沒分的那么清楚。對今天許許多多的藝術家而言他們的創作也不像傳統那樣去寫生收集素材了,現場寫生對于許多藝術家變得是一件很受罪的事情,他們更愿意用高清相機現場拍照,然后回到畫室對著照片來畫,以達到作畫環境舒服畫面精致完整的效果。然這些畫它們看起來完整整體感好,但都無一例外的缺少生氣。筆者有時寧愿品讀現場寫生的作品。因為這些作品多數都充滿著激情,下筆肯定、生猛、不拖泥帶水,使觀者看了激情撲面而來。哪怕這些作品有時不完整。
在我們今天開放的年代,寫生會被賦予更多的含義。在現當代仍然有許多畫家堅持寫生和收集素材,甚而會把寫生升華成創作,有許多的畫家往往非寫生不畫,如我們的偉大的水彩畫家王肇民先生。他身體力行留下了許多經典的水彩作品。在王肇民先生的作品中,都是現場對景物寫生完成的,但他更加主動的觀察對象和表現對象,進而升華成為創作,而不是簡單地照搬物象。不是被動的被對象牽著鼻子走,因此,其作品也會上升到創作層面,而不是單純的寫生了。在其作品中我們可以感知其偉大的繪畫風格和深厚的藝術修養,格調不因材料畫種的差異而受影響。王肇民先生的眼里寫生與創作是統一的,寫生是創作的基礎,創作的同時也是寫生的過程。寫生和創作他們之間是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可見水彩寫生不會過時。
(一)關于寫生
“寫生”一詞是因為美術史上的五代“工畫而無師,惟寫生物” 的騰昌祐到清代畫家石濤著名的“搜盡奇峰打草稿”的藝術主張,影響了眾多的藝術家,可見寫生于繪畫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寫生也是創作的基礎能力,是藝術家必備的技能之一。通過寫生提升創作質量,照片在其中只是輔助的功能。在筆者看來寫生練習至少有六個好處:
1.對景物的觀察分析理解
大千世界變化萬千,要畫成一幅優秀的畫作,就需要對一些造型要素進行研究,它將變成一把我們的造型“鑰匙”。對于平面視覺藝術而言,基本上就是“形”與“色”的問題。具體到水彩材料作品的話還得加個“水”。對于“形”的問題,水彩大師王肇民先生就有比較精辟的解釋,他甚至說出“形是一切,一切是形”的名句。與安格爾的“素描就是一切”是多么相似的霸氣。這里說的 “形”包括點、線、面造型元素。點的積累成線,線的擴展成面。在現實中的物體,線在客觀上是不存在的。它只是面的縮影。還包括構圖形式法則等。
在色彩方面無論是具象的還是抽象的繪畫作品,其中運用色彩的規律是相通的,色彩核心美學就是對比與統一。具象色彩分析使我們明白自然界中的色彩變化規律,但是僅僅掌握這些還遠遠不夠。我們還必須從創作審美角度去運用色彩的奧秘;為此,我們必須研究色彩規律,這個色彩規律可以通過十二色相環去認識,很多的色彩理論都可以通過十二色相環來解讀。無論是具象的繪畫作品還是抽象的繪畫作品,其對色彩美學的運用是一樣的,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在平面上的色彩對比有七種,這里就不展開論述了。
所謂的和諧是偏重于滿足視覺生理的需求,以適目的色彩效果為依據。通常是從色彩的秩序與量這兩條路上去尋求色彩規律的。
2.對景物的處理表現能力
我們在寫生的時候,即使觀察到了對象的特征以及理解了它們之間的關系,但是要表現在畫面上還是需要有一定技術能力來實現的。而且這種表現能力有時直接體現了一個畫家的藝術才情。當然要表現到位首先肯定是觀察要到位,觀察到位了表現不一定到位,表現到位了觀察一定是到位的。所以這里就有累積量的一個練習以達到質變的效果。個人認為在表現一個物體的時候,畫面磨得太多不是好事,尤其是水彩寫生,而應當像是寫出來的一樣,在形體結構準確的基礎上,用筆盡量生動,像寫意的國畫或書法,所以沒有必要刻意去追求某些細節。這樣最后出來的畫面效果一定是生動的、生猛的。
3.對描畫景物的瞬間表現能力
在照相術還沒發明之前,收集素材就全靠寫生,有時就是快速的寫生,也叫速寫。水彩材料相比之油畫材料具有輕便的優勢。許多畫家在收集素材的時候往往會采用水彩材料作為寫生的工具。在水彩寫生的過程中,因對象的瞬息萬變,這個時候快速捕抓對象的表現能力就很重要了,這種能力通過大量的寫生練習是可以鍛煉出來的。薩金特就有很強的這種能力,他能將人的瞬間表情和千變萬化的風景定格在他畫面中惟妙惟肖的表現出來,用筆老辣,畫面生動有趣。
4.對現場場景氛圍感受
現場寫生不同的對象給畫家的感受完全是不一樣的,這個是根據照片作畫的感覺無法比擬的;現場寫生也更加容易調動畫家情緒的積極性,會更加有作畫的沖動,這個也是今天照相術這么發達仍然有許多畫家堅持寫生的原因。
5.對畫家情緒的宣泄
現場寫生的畫作,可以把現場感受到的情緒,通過寫生的方式宣泄出來。從畫面效果來觀察體現出來的感覺更加生猛,精氣神足,使受眾的情緒更加容易受到畫家作品的感染。所以寫生出來的作品感染力也會更強。這個是通過照片畫出來的作品是沒有這種感覺的。筆者認為即使是創作也不能光靠照片了,還是得靠寫生來收集素材,在一些細節上可以通過照片來補充,這樣出來的創作作品才會有感染力。由此可見寫生還是很有必要的。
6.對美的探索
在寫生的過程中,對形式美感的探索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這個過程中是畫家自己經驗的累積和對古人的經驗總結消化;結合實際的探索加以驗證,以實際效果感知為出發點,以達到創新的目的。最終演變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面貌與審美趣味。
(二)關于創作
創作是社會生活的反應,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這句話是對創作最好的表述。在現當代的時代背景下,寫生與創作早已經沒有明顯的界限,現在寫生也不一定是單純的為創作收集素材的手段了,在當下照相技術發達的今天許多的藝術家還是熱衷于寫生,有的甚至使寫生升華為創作。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當屬水彩大師王肇民先生和印象派畫家莫奈等人了,沒有現場的景物就不畫畫,以現場寫生作為創作的方式,也出了許多經典的作品,可見通過寫生是可以成為創作手段的。寫生與創作的界限雖然是有越來越模糊的趨勢,但筆者認為其核心的分別是有無表達了藝術家的思想世界觀,其思想世界觀表達的深刻程度則決定了這件作品的價值。融入思想創作的寫生,使寫生不再是單純的照搬物象。沒有寫生收集素材的創作只能是空中樓閣。
在創作時,為了更加深刻的表達對象,事先需要對對象寫生,才能更加完整的認識和表現對象。因材料的多樣性和特殊性,決定了每個畫種有其獨特的材料美。要想更好的“應物象形”。藝術家就必須更好的掌握材料性能和方法步驟的技巧,才有可能更好的表現畫家的思想情感。在制作過程中,藝術家可以采用局部完成法。前提是得有整體觀念或整體感覺,局部完成法最有代表的當屬我們的寫意國畫,這里突出一個“寫”字,如畫竹子,心理得有竹子的形象和布局到畫紙的形象感覺(整體觀念或整體感覺)。即我們常說的成竹在胸。有了整體觀念或整體感覺,那么所帶來的作畫方法是空前巨大的,它可以是從頭畫到腳,也可以從腳畫到頭,亦可以從左畫到右,或從右畫到左。這一點在我們許多前輩藝術家的未完成的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證:如懷斯的水彩作品以及古典時期的大師素描作品。這種局部完成法的優點是畫面的精氣神會比較足、生猛、生氣撲面而來,賞心悅目。缺點是初學者很難駕馭這種方法。而王肇民先生也在他自己的素描集中寫道:先由全局決定一點,再由一點畫到全局。這個很好的解釋了整體與局部的問題。
不管寫生還是創作的作品,首要條件是要畫的好,尤其是在當下寫生與創作語境模糊的情形下。要畫出一件好作品,筆者認為有三個條件:首先畫家對繪事有如宗教之虔誠,有則無論怎樣下筆,筆下必有股超然脫俗之氣,其畫必有可觀之處,至于他們是什么風格流派、以什么樣的方式呈現出來就并不重要了。以往的許多敦煌石窟壁畫便是見證,許多畫工一輩子呆在敦煌石窟里面,每日作畫,名不見經傳,最后老死窟中,如沒有宗教虔誠之心來作畫是做不到的。因之,敦煌石窟里面的許多作品便成了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所以繪事不在手而在心,同樣的道理,評價一件作品之優劣不在技巧而在靈魂。
其次要有氣場,這個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或者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殊的性格氣場,后天很難通過學習轉換氣場。如帝王將相出手之作品必有大貴氣,心思細密之人作品必定溫文爾雅。只要發揮自己的長處,也能成就一張好作品。畢竟在這個全息的藝術生態里面需要各種各樣的藝術面貌作品。
最后要有深厚的文化藝術修養,很難想象一個粗俗之人能畫出高貴的畫作。這個文化藝術修養所指的是不僅僅是文學,藝術趣味上的修養,它還涉及到藝術技巧,材料等綜合因素,后天通過勤奮努力是可以掌握的。但是這三者之間互為表里、互相轉換,有時又很難截然分開,有時只能說某某人的畫面某個因素起了主要的作用,同時,觀者本身也參與了再創作的過程。因為一件繪畫作品只有通過畫家本人做出來是不夠的,它是靜止的,還不是一件完整的作品,它還需要眾多觀者最后的審視欣賞才算完整,而觀者因人的不同,出發點又不一樣或所站的角度立場不一樣所產生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而眾人給出的信息綜合起來就會使作品立體起來。所以說畫是立體的,就像看一個人一樣。
[1]《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5月第5版
[2]王次炤.《藝術學基礎知識》[Z].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3]王肇民.《畫語拾零》[M].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 1983年5月第一版.
[4]陳江洪.《關于油畫風景寫生的幾點思考》.《環球人文地理》,[J].西南大學 21世紀人才報社,2015年第2期.
[5]石濤,俞劍華.《石濤畫語錄》[M].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2007年8月第一版.
劉國基,男,漢族,廣東人,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現為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講師、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原創網》網評專家。
2016年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科研項目(ky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