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娉 (蘇州市職業大學藝術學院 215104)
剪紙在文創設計中的運用
張穎娉 (蘇州市職業大學藝術學院 215104)
與旅游紀念品不同,文創設計并不是主要為游客而設計,更多的是承擔著文化傳播的功能。在文創產品設計中融入剪紙元素,讓受眾透過其外形、或者過程、或者感受其所包含的精神內核,從而感受到剪紙藝術所特有的美。本文以剪紙的起源作為切入點,以傳統剪紙的新應用為例,結合文創設計對于元素的三種應用來闡述,非遺的保護要適應受眾的新需求,才能讓其煥發新的、持續的生命力。
剪紙;民俗;文創設計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剪紙,是中華民族最普及的民間工藝和裝飾藝術之一。南北朝墓葬中的動物花卉團花是目前發現的最早剪紙實物,然而學者們則認為漢唐婦女貼在鬢角使用金銀箔剪成的方勝或許是剪紙的更早起源。若以剪紙的材料,紙張的發明論斷,東漢蔡倫造紙為時間界限,嚴格意義上的剪紙不會早于漢朝。
杜甫詩句中的“剪紙招我魂”,充分說明早期剪紙和道家招魂有關。時至今日,仍然能在葬禮上看到形態各異的紙制物像和人像被“焚為灰燼”。有趣的是,中國以紅白喜事對應婚禮和葬禮,在婚禮上必定能尋覓到剪紙的蹤影,這亦是延續了千年的民俗,大紅的喜字點綴于墻壁、門窗、鏡子等。除此之外,目前傳統的剪紙工藝更多的是被裝裱在鏡框中,作為一種裝飾品進行售賣。
作為一種民間工藝,其生命力和形式都將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紙張品類的越來越豐富和機器雕刻工藝的發展,使得剪紙的形式和功能有了擴展。這是社會的需求,也是現代人們日常生活的需求,就如同傳統剪紙是和傳統民俗息息相關的。任何一種藝術門類,哪怕是冠以“非遺”為定語的剪紙,也不可能靠國家保護而被傳播開來,只有與社會的需求進行結合才能歷久彌新。
傳統剪紙與文創產品的融合,或者說是被文創設計賦予新的形式,是其重新被大眾接受和進行廣泛傳播的新方式,也是一種全新的呈現,延續傳統卻有了時代感、時尚感。
文創產品設計是對文化的重新再設計再傳播。依靠設計師的智慧,借助于現代科技手段,使得產品不僅有文化也有設計的附加值,讓客戶心甘情愿的接受溢價。
國學大師梁漱溟認為: 所謂文化,不過是一個民族生活的種種方面。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學、藝術等;社會生活方面,如社會組織、倫理習慣、政治制度、經濟關系等;物質生活方面,如飲食起居等。因此,剪紙無論以何種設計新形態得到傳播,首要條件必須是符合社會的需求和發展,滿足受眾的需求,美化用戶的生活。曾經的道家招魂功能的消退和祈福功能的延續,便是當下人們生活需求的反映和社會發展的結果。否則,它的傳播必定要事倍功半的。
比較特別的是第四種,剪紙功能性物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多層剪紙臺燈,在多層剪紙裝飾畫后加上背景LED燈帶,裝飾畫就成為了具有實用功能的臺燈。另外故宮博物館出品的,應用了剪紙工藝的日歷也是一款既有美感又具功能性的產品。以剪紙工藝為基礎的鏤空紙質外套,不是通過翻頁來改變月份頁面,而是將12張月份卡片插入鏤空紙質外套中間,月份卡上裝飾性圖案和日期信息從刻的恰到好處的鏤空圖形中透出來,別有一番漏窗賞景的意味。
立體賀卡是一個附加值較高的文創產品,它不單體現了剪紙的特色,更重要的是讓人能夠體會這種把一張普通的紙通過“減法” 、“加法”操作使得其成為一組立體而生動的場景。傳統剪紙藝人用剪刀剪出了美好祝福,而現在,在機器的幫助下人們徒手就能體會這種剪紙過程的樂趣,刻出了美麗心情。
當一張紙在手工藝人手中從平淡無奇到漏出光影,從空白一片到呈現陽刻或者陰刻圖案的時候,剪紙工藝的魅力便躍然紙上了。
以圖形為基礎傳達符號信息,給人以視覺享受、美的享受。這種形式是傳統剪紙簡單的延續,其產品因設計師所給予的美的附加價值而吸引著數量不等的消費者。
如果酒店的個性化服務能滿足消費者不同的個性化需求,必定能夠提高顧客的滿意度和忠誠度,最終也將增強酒店的知名度,這樣就會吸引更多的忠誠顧客,通過回頭客和良好的聲譽來使酒店贏得更多的利潤,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
從傳統性來判斷,可以分以下幾類:第一種,單層傳統剪紙裝飾畫。其傳統性被保留的非常好,裝在各類鏡框中。圖形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傳統圖形,寓意吉祥,以大紅色宣紙為材料。第二種,單層現代剪紙裝飾畫。圖形是更受年輕消費群喜愛的設計感十足,或時尚,或可愛的類型。比如圣誕題材的麋鹿等等,其剪紙手法也少了很多傳統的技巧。第三種,多層現代剪紙裝飾畫。傳統的剪紙,材料是較為柔軟的宣紙,因而無法做到多層立體形式。以卡紙為材料后,厚實的硬度使得最后的成品輕松直立起來,前后多層的形式營造出傳統剪紙所沒有的層次感。
關于文創產品的種類,從旅游紀念品到辦公用品再到家居用品、工藝品等等都可以歸于其中。對于文創設計中的剪紙文化元素的運用本文分三類:分別是外在形象、過程現象和精神內核。
但是對于普通人,想要不假思索就把一張普通的紙變成鏤空裝飾品或者設計一個有趣的剪紙產品,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注定了剪紙工藝的難以廣泛傳播和引人“入坑” 。但是,當雕刻機器的出現,立刻輕而易舉的扭轉了這種局面。立體賀卡,便是這樣應用而生的一款文創產品,讓普通人也輕松體驗到了剪紙的樂趣。機器在厚厚的卡紙上添上切口,卻可以保持卡紙的斷而不斷,當人們拿到厚厚的一打卡紙,你以為是卡紙,輕輕按壓掰斷每一個小小的連接點,根本不需要借助雕刻刀,一個個鏤空圖形便活靈活現了。這還不是最神奇的,這些鏤空的平面紙片通過卡口或者粘貼可以組成立體的建筑、風景等等。
總而言之,胸部CT三維重建與食管吞鋇均具有良好的診治效果,但是,胸部CT三維重建技術具有較高的并發癥檢出率,值得進一步采納和推廣。
2. 文化的過程現象
酚類是由酚酸類和木質素在微生物降解或酶降解過程中形成的[31],表2顯示被定量的酚類化合物共有9種,其中重慶白市驛板鴨含有8種,而其他地區板鴨的酚類化合物只有2~3種。圖2顯示白市驛板鴨的酚類物質含量顯著高于其他地區板鴨,因為白市驛板鴨制作工藝中經過了煙熏加工[32],煙熏肉制品中含量最多的是2-甲氧基苯酚,2-甲基苯酚,和4-乙基-2-甲氧基苯酚等酚類化合物[8],且這些物質是煙熏肉制品的特征性風味物質,其中4-乙基-2-甲氧基苯酚有辛辣味、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有淡淡的丁香味[31]。
這幾種類型,盡管形式各異但都可以說是傳統剪紙的一種延續和發展,是運用傳統剪紙的外在形象進行的文創產品設計。
1.外在形象的運用
精業務 勤為民 盡所能(盛淳燦) ...................................................................................................................2-15
很難在現有的產品中找到能較好體現剪紙文化精神內核的產品。剪紙最初的起源也許是唐朝用于裝飾的方勝,但是在詩人筆下又有了祭祀的用途,逢年過節中的剪紙又是祈福的道具。
3. 文化精神內核
目前稻蝦模式發展迅速,規模越來越大,養殖水平也參差不齊,大部分養殖戶為追求小龍蝦養殖效益而過量投放飼料,而根據“百分之十”理論[7],投放的飼料只有10%能被小龍蝦取食利用,未被吸收利用的飼料直接進入養殖水體,飼料是由礦物質、有機物和水組成的,富含N、P等元素,過量的飼料進入養殖水體引起水體中的N、P濃度嚴重超標,進而會加速養殖溝中藻類和浮游生物的繁殖,形成水華或是赤潮,水中的溶解氧被大量消耗[8],直接影響到稻蝦模式健康可持續發展。
其精神內核或者可以統一為對美好的向往。比較典型的剪紙作品《龍鳳呈祥》、《柿子和如意》,都充分體現了剪紙的精神內核便是希望延續一切的美好,錦上添花。
詩眼即詩中最能體現情感傾向及內容意蘊的詞或句。有些詩鑒賞時只要找準詩眼并圍繞詩眼發散提問,就能“牽一發而動全身”,有關層次結構、思想內容、寫作手法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由此而判斷,紀念日賀卡也是有這樣的精神內核在其中的,希望把美景帶來的美的享受延續下去,擺在家中還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雖然,在文創產品設計中把對于剪紙文化元素的運用分了三個類別,然而這三種形式不是只能出現其一,在單個物品中,它可以只應用到了文化元素外形、或是過程、或是內核。但是,也可能是運用了文化元素的多個類別,比如紀念日賀卡,視覺上粗看成品是應用了文化元素的外形,仔細一推敲,它還包含了文化的過程現象和精神內核。
對于剪紙這一歷經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更多創新可以應用在文創產品中,希望設計師們可以運用其特有的魅力進行文創產品的設計,讓更多人去了解剪紙藝術。
[1]蔡夢寥, 蔡利民. 四季風雅:蘇州節令民俗[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3.
[2]袁升科. 吉祥剪紙 喜 [M]. 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 2014.
[3]鐘蕾, 李楊. 文化創意與旅游產品設計[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