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浩天 (廣州大學 美術與設計學院 510006)
如日方升
——在當代帷幕下淺談“美的叛逃說”
賈浩天 (廣州大學 美術與設計學院 510006)
藝術歷經千年的發展,顯示了越來越多的技藝化痕跡。因此有人提出“藝術叛離美”的觀點。然而美在如今愈加自由的藝術形式下,已然有了全新的展示與詮釋方式。
審美;美的叛逃;形式化
在藝術誕生的初始,創作者們表現自己所以圖表現的畫面,不若今日這般嫻熟。然而在觀察他們的作品時,依然能感受到他們所要表達的感情,這種充沛的情感至今依然擁有扣人心弦的力量。然而在原始時期,在工具與意識都處于落后狀態的背景下,美術中所蘊含的技巧的成分很低。在后來的發展之中,繪畫的技巧與工具不斷地進步,藝術家在美的表達與訴求上有了顯著的不同。趨向于寫實的美術開始占領審美的制高點。事實上,這種觀看方式至今依然在影響著諸多觀眾與藝術家。在美術史“唯技巧論”的高峰期,技藝已經成為決定畫面美丑的重要因素。縱然如此,我們依然能在這些時期的畫面中找到非具象美的“證據”。當美術擺脫曾經復雜的因素,如政治、宗教、經濟、道德等的制約后,其真正的審美價值才逐漸以更加直接的方式體現出來。藝術家將美術作品剝離了多余的技藝,力圖將美還原到其最質樸的狀態,使觀眾無需“透過”某些形式來感受繪畫的美。在經歷了此番轉折后,美術走向愈加自由的軌道。藝術的形式變得愈加自由,受眾也愈加廣泛。直至今日,繪畫這個概念已經離開單一,然而其本質,依然是圍繞美來進行的。縱觀歷史,美與術始終處于輔車相依的狀態之下,無論在任何時期,美術之美,都需要依靠術來表現。技藝之于美,正如瓶器之于美酒:雖然在不同時期、不同政治、宗教形態下的美術形態均不相同,但人們所欣賞和感動的,依然是蘊藏在這復雜容器之中的“美酒”。如若沒有美酒,縱使瓶器如何華麗,也必然無人問津。長久以來,美術中所包羅的技藝也承啟了無數后來的藝術家的成就,使得美術得以各種形態延續發展。因此,無論技藝復雜與否,美依然存在于藝術家的作品中,無處可逃。正如宗白華先生所說:“藝術作為藝術而不是文化的其他部門,就必須同時表現美。”
對于藝術家而言“繪畫并非僅僅為形式而存在,而是要以這種特殊的形式來表現現實存在的事物,表達一個觀點、一種思想和一種情感。”藝術家通過觀察自然,以不同的技藝將自己的審美訴求凝結在作品中,供觀眾欣賞,而觀眾無論是在欣賞畫中風景,還是在品味畫中情調,都是在體味作品中美的意味。因此,若要使一副美術作品的美學情感得到充分的抒發和表達,觀眾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藝術家完成一幅作品時,無論對其還是對其作品而言,審美訴求還沒有真正達成。單單描繪一個具有審美意義的對象,并灌輸自己的個人情感與感受,并不能完整地將作品中的美的職能完全發揮。當藝術家的作品被觀眾欣賞、品味時,作品本身得到了不同的解讀、理解,并傳達出不同的感受,最終均以審美符號的形式,在觀眾的思想中留下印記。隨著藝術家不斷地改變作品的內容、形式、技藝,觀眾的審美也在隨之發生改變。因此,今天,我們回過頭去觀賞往昔的藝術品,已不同于前人的方式。觀看方式的變化,自然會引起更進一步的關于美術技藝的討論,也引起人們對于“技藝”繪畫的再思考。對于繪畫“分量感”尤為沉重的古典主義時期,畫家通過精湛的技藝,為特定的群體服務:或歌頌生活、或贊美神靈、或祈福頌威......這些摻雜了諸多因素的藝術品,以高超的技藝手段,將畫面塑造的盡善盡美,卻為當代的觀眾出了難題:如何將透過層疊的技藝,直視畫中最純粹的美?如若一味用傳統的眼光去看待所有藝術作品,那么將很難突破畫中技藝的掣肘,從而失去美術中最為珍貴的審美意義。因此,對觀眾而言,持有澄澈的目光,以審美而非審度的態度去體味蘊藏在每幅作品之后的意境,是觸摸最純粹最質樸的藝術美的途徑。藝術作品不是鏡子,然而他們跟鏡子一樣,都有那種令人捉摸不定難以言傳的變形魔術。有的人從鏡子中,看見了人物與場景,有的人從鏡子中看見了“象”,而有的人從鏡子中卻看到了時間、經緯、情感......因此,并非美從技藝化的美術中逐漸叛逃,而是人們的視線逐漸難以透徹地觀察到形、象以外的事物,從而不斷進行著審美以外的勞動。如若始終將視線禁錮在鏡中的虛像,而止步于尋找像外之道,最終能看到、感受到的,只有虛像,而非真實的美。
美始終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我們無法說清什么是美,也無法為它訂立一個明確的標準,就像我們無法繪制出愛的形狀。然而正是如此,才需要我們在審美的過程之中,逃脫對具象化的“偽象”的追求,轉而從藝術品中汲取真正含有美的情趣。觀看與審美并非具有拿來主義的斬截,需要的是鏈接心靈的深入體味。無論任何時代,任何藝術形態,美都是存在的,它是人類的訴求,是靈魂中所需要的營養。因此,美術的技藝化只能表明了人類對于發現美、創造美和控制美的渴求,雖然這樣的行為無異于緣木求魚,但依然是璀璨的藝術史的一部分。正如海倫?凱勒所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只有擁有一顆真摯的心靈,以純粹的眼光看待藝術,看待美術,才能從作品中體味到屬于自己的美的感受。
[1]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M].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年4月(1).
[2]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1).
[3]汪曉曙,繪畫創作研究[M].暨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11月(2).
[4]約翰?伯格.觀看之道[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5月(1).
[5]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M].廣西美術出版社,2015年6月(2).
一、前言
二、美之于藝術家
貢布里希先生的話:“實際上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而已。”他認為世上并沒有大寫的藝術其物,有的只是藝術家所進行的藝術活動。因此,被人們作為藝術品的具像的繪畫、雕塑、版畫等作品,不過是藝術家通過自身的技藝,將抽象的美的概念具象化,現實化。
圖像藝術歷經了千年的發展,時至當今,已擁有難以數計的形態與面貌。從最初斫雕為樸的洞窟壁畫到如今光怪陸離的實驗影像,美術所經歷之演化可謂滄海桑田。關于審美的討論,在當代的帷幕之下愈演愈烈。有批評家提出:純粹美得自然性是無需技術馴化,技藝化的過程只能使美越來越不純粹,這便是現代藝術叛離美的根源。這個觀點陳述了美究竟如何“叛逃”,是什么造成了美逐漸地“叛逃”。究竟美術重“美”,還是重“術”,這個問題已探討已久。或許我們需要換個角度討論此問題:究竟“術”將“美”扼殺掉了嗎?如果美術已經名存實亡,那么我們長期以來所追求的“美”的實質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