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永明 (遼寧省盤錦市藝術團 124000)
音樂創新淺說
隋永明 (遼寧省盤錦市藝術團 124000)
當下,各行各業都在搞創新。因為只有創新才能生存,只有創新才能發展,只有創新才有鮮活的生命力,創新已經成了中華民族的關鍵詞。
音樂如何創新?這是擺在我們每個音樂人、作曲家面前的課題。在國內,無論哪個音樂人或作曲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被人認可,被人傳唱,被刊物發表,被各種大賽的專家評委看中而獲大獎。只有這樣,才能有知名度,才能有評聘職稱的資本、業績和“硬件”。我們這些個音樂人,一輩子棄而不舍的努力,就是為了實現成為一個國家級作曲家的夢想。
如何來實現這一夢想?我的回答當然也是創新!創新倆字說起來容易,可做起來難。如何創新?我近三年的音樂實踐、作曲實踐告訴我:創新靠逼迫!
我們每個作曲家都知道,好的作品都要從民族音樂中汲取營養,都要在民族音樂中找到支點。但做起來卻都忽視這一點。因為現在的人心焦慮浮躁,啥東西都要求一個快字,很少有人能沉下心來做事情。
我們盤錦市,是一個后建立的地級市,對本身的地域文化定位,“一任一變”幾經反復莫宗一是。最初定位為“軍墾文化”,然后又分別定位為:農墾文化、綠林文化、知青文化、稻作文化、濕地文化、河流文化……。自打上屆政府開始,才出了一個真正懂文化、潛心研究地域文化、抓文化、管文化的副市長。最終將盤錦的地域文化定位于“遼河口文化”。這一客觀的、全面的、準確的、科學的、能涵蓋上面所有文化的定位,很快被國內8位知名的歷史學家和資深學者所認定。
一當這一地域文化定位確立之后,他便帶領我們這幫文化人、藝術人,不遺余力的挖掘地域文化。他用的領導方法是最科學的“扁平式”方法。寫“地域文化通覽”他盯住一人;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又盯住一人;搞大型“文化旅游演藝”他又盯住一人。
只要有時間他就會同我們在一起“頭腦風暴”,就會不斷的給我們“洗腦”,一個勁兒的為我們灌輸遼河口文化。不僅如此,還為我們的藝術創作思維確立了七個字“獨特唯一沒標準”;為我們創作圈定了九個字的范圍即:“遼河口、早蒂根、老祖宗”。不斷地“頭腦風暴”之后,我們便推出了遼河口文化的四中個展示平臺,又叫“四筐菜”(就是后來我們稱謂的盤錦文化旅游四大品牌、又叫四季品牌)即:春天的“開海節”、夏天的“插秧節”、秋天的“開鐮節”、冬天的“稻草節”。
依據這些個標準和范圍,我們當地資深的編劇和導演便相繼創作出了幾十個時間節點都是百年前的、內容都是有關于遼河口老百姓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節目。由于節目形式和內容的限制,逼迫我這個作曲家,不得不到我們遼河口老祖宗留下來的民間鼓樂、民間秧歌音樂、民歌、小調、號子和我們遼河口的寺廟音樂中去挖掘傳統音樂素材。
因為用當代的音樂素材無論如何也不搭,根本融不進去。
在做二界溝“開海節”的音樂時,因為它是祭祀類活動,所以我便找到了當地老藝術家在30年前所搜集到的《盤錦的寺廟音樂》資料本。在其中找到了兩首有關于祭祀用的曲牌《水紅花》和《香花水》。我汲取了《水紅花》的音樂元素,創作出了笙管樂《上祭》;又汲取了《香花水》的音樂元素創作出了交響樂《祭海》;《上祭》效果既貼切,又耳熟能詳似曾聽過;《祭海》的效果,既雄渾又震撼。
在做我們的“插秧節”音樂時,我找到了流傳在當地的秧歌調《探妹》《蛤蟆令》《影調》,并以此作為音樂元素進行加工提煉,用于演藝的伴奏中,其效果前所未有,令所有人滿意。特別是以遼河口民歌《五更調》為元素創作的交響樂《遼河口大巡游》更為成功(目前已申報國家藝術基金)。
在做我們的“開鐮節”的主題歌《盤錦大米》時,我采用了遼河口老年人都會唱的小調《十二月》為音樂元素,寫出的歌曲既熟悉又似曾相識,很快在當地傳唱開來,并作為當地眾多民宿中的“御用曲目”。
在做我們的“稻草節”的主題歌《稻草人兒》時,我采用了當地的秧歌曲《滿堂紅》作為音樂元素,創作出來的樂曲,像插了翅膀一樣在當地快樂飛翔,成了當地每個小學音樂課里必學曲目。
除此而外,我還根據我們遼河口流傳的秧歌調《句句雙》為音樂元素,創作出了《鄉情》,榮幸地獲得了“金鐘獎”!
我還根據我們遼河口流傳的《悠車調》為音樂元素創作出了唯美的女聲獨唱《葦海吟》,一當演出,馬上引起觀眾共鳴,幾乎成了盤錦的“市歌”,并在遼寧省第九屆藝術節上獲得金獎。
我在音樂配置上也借鑒了遼河口民間鼓樂藝人常用的旋律樂器嗩吶、管子、三弦;打擊樂器:小鼓、小鑼、梆子。特點極其明顯,一聽伴奏就知道是遼河口一帶的“玩意兒”。
說良心話,我的這些個作品,只所以成功,都離不開當地音樂素材的滋養,都離不開周圍環境的逼迫。若靠我的“自覺”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現在我已嘗到創新的甜頭,嘗到從民間音樂中汲取營養的甜頭。再想讓我在“憑空捏造”音樂作品已經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