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慧 (浙江音樂學院 310000)
二胡揉弦比較之探微
——以滾揉、滑揉和壓揉為例
王丹慧 (浙江音樂學院 310000)
人們常議,拉琴有好聽與不好聽之說。除基本的音準節奏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音色,而音色的把握很大程度上又來源于揉弦,揉弦的恰當運用和變化會豐富整首作品的演奏,吸引更多認為“好聽”的人。揉弦是二胡演奏中的重要技法之一,把握好揉弦的使用會使整首作品沁人心脾、余音裊裊。在這里,筆者以滾揉、滑揉和壓揉為例,比較三種揉弦的方法和運用。
二胡演奏;揉弦;滾揉;滑揉;壓揉
二胡演奏中的揉弦分很多種,在這里不展開討論,實踐中也應依曲而定。滾揉是揉弦里運用最多的,也是所有揉弦的基礎,對于初學者來說,大多數人的揉弦是一種緊張的感覺,乃至于左手的大臂連著手腕和虎口一起上下抖,這是一種錯誤的方法,揉出來的聲音會讓人心神不寧。事實上,在揉的過程中,應當保持一種輕松的心態,臂和手腕都要放松,以虎口為支撐點,手指上下滾動且均勻(聯想杠桿原理)持續,同時配合右手運弓的自然、流暢。很多二胡水平達到一定程度的人,想繼續突破自己越來越難,姑且不說手指練習技術上的問題,最基本的揉弦就是其中一個很大的問題(基礎不好)。
練習揉弦的時候,應時刻牢記“三大要求”:上下幅度大、音波要均勻、頻率要適中。上下幅度大是指手掌上下扇動帶動手指第一關節的來回滾動的幅度要大,俗稱“大揉”,這樣揉出來的聲音很飽滿、牽動人心。音波要均勻和頻率要適中指的是滾揉產生的聲音緩慢而富有節奏,不會忽快忽慢、忽緊忽松。所以初學時應放慢動作,耐住性子,仔細聽聲音,左手揉動持續且徹底。熟練掌握這三大基本要求之后,根據曲目風格的不同和樂段、樂句間的色彩變化,適時調整揉弦,運用其間。
將持續揉弦滲入每首作品中,若能一直堅持并完整演奏下來,除左手需保持高度的靈活性,右手平穩運弓之外,耳朵還應對每個音揉出來的聽覺保持高度的警覺性,一旦有音勢早退或停揉的聲音,拒絕繼續拉下去,而要把這些處理不好地方拎出來一遍遍練習。當然持續揉弦只是剛開始訓練揉弦時應掌握的一項基本方法,放到曲子里也并不是逢音就揉,而要根據整首作品的情感表達、思想風格以及段落之間的主題色彩變化、旋律走向等具體落實對每個音的處理。有時一些直音若加入了揉弦會聽上去有點膩,有時一些旋律線條波動大的地方若拉成了直音,又會顯得呆板、生硬,因此學習者要處理好揉與不揉的關系,貫徹依曲而用的理念。
如在二胡曲《月夜》中運用了大量滾揉,運弓持續不斷且平穩,營造了一個幽靜、唯美的樂曲氛圍。若樂句中間音頭、音腹或音尾之處的揉弦停止或消失時,此處將是一處敗筆,乃至影響整首樂曲的感覺,聽完之后不對味兒,總覺得少些什么,其實就是沒有將持續揉弦進行到底,音樂也隨之“斷氣”。
滑揉是一種特有的揉弦方法,是手指圍繞某一特定音上下滑動并伴隨揉弦使音波持續進行,從而產生有別于滾揉的特殊音效。當手指在琴弦上滑動時,觸弦要輕且手指的第一關節不做屈伸運動,手臂帶動手掌上提下擺,使樂譜中要處理的音在基本音準線上下滑動,音波圍繞“準—偏低或偏高—準—偏高或偏低—準”周期性變化。滑揉時虎口要松開,手指表面要光滑,手臂抬起放下要自然,整個左手應處于一種放松的狀態。河南、西北等地區的音樂元素中運用滑揉最多。
《迷胡調》是由魯日融先生于1958年創作的一首二胡獨奏曲,是秦派二胡的代表作之一。該曲使用了各種滑音、滑揉來表現鄉土氣息濃郁的陜西戲曲音樂——“秦腔”、“碗碗腔”。處理好滑音效果,注意滑音的虛實結合以及前后音的連接。適當的添加滑音會增加整首作品豪爽,但如果處理不當,會適得其反。
《一枝花》源自嗩吶曲,后由張式業先生和蘇安國先生結合二胡演奏手法進行改編,使其成為一首具有濃郁魯西南韻味的二胡獨奏曲。從引子部分來看,需要一組上下幅度大的滑音來表現,左手放松,而后稍作停留然后迅速滑下去,隨后手臂帶動手指滑上來且持續揉弦,如泣如訴、深切動人。
壓揉是利用手掌的上下擺動,帶動手指對琴弦的壓力來發出較快音波頻率的一種揉弦方法。在壓揉時,左手手指的第一關節不做屈伸運動,指尖也不在琴弦上滾動或滑動,只是通過手指的按壓作用于琴弦上,頻率較快、力度較大、聲音緊張,缺乏優美靈動感之感,適合表現悲憤、怨念風格的樂曲。在實際演奏中,單一的壓揉過于干澀無味,通常將壓揉和滾揉結合使用,手指的第一關節彎曲,在觸弦點滾至指尖位置的同時增加對弦的壓力,隨后放松,循環往復。當然在揉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揉弦三大要素:幅度、音波、頻率的變化,追求理想的音樂效果。
《江河水》源自雙管曲,后經黃海懷改為二胡曲,描繪了一個東北婦女因丈夫被抓去坐勞役卻幾年未歸,因而望著淘淘的江河水凄慘痛哭的畫面,另有一種令人心碎、絕望的情緒,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第一段慢板部分,一出弓,左手四指就用了一個大的壓揉,同時一二三指也應按于琴弦上,增加壓力,幫助四指表現音樂的張力,營造悲痛的氛圍。
《戰馬奔騰》一曲也是通過持續壓揉的方式再現邊防戰士保家衛國的英姿豪情。樂曲一開始連續的要用滿弓來演奏,并配合左手穩健從容的揉弦使音量大,音色結實飽滿,開篇就給人一種戰士們騎馬在戰場上廝殺、拼搏的雄偉氣勢。
樂曲中揉弦富于變化才能使音樂深入人心。單一的滾揉太平淡,不變的滑揉過于厭膩,只有二者奇妙結合,在恰當的地方使用相對應的揉弦技法(平靜、柔美之處使用滾揉,特殊性音調的地方使用滑揉),并配合好右手運弓的流暢、舒展、飽滿,整首音樂作品將充滿活力。
當然,在揉弦的學習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問題,總結如下:
1.大、小臂、虎口處過度緊張,揉弦不夠松弛,揉出來的聲音略顯僵硬。
2.左手手指關節揉動時不夠靈活自然,且揉動過程中不能徹底的保持手型,音色會不經意間慢慢改變。
3.過于關注左手揉弦的時候,右手運弓不夠流暢,特別到樂曲中需要滿弓加揉弦的時候容易不走弓,同時也要注意弓速的變化。
4.揉弦容易早退,特別是音與音連接的時候,揉弦交代的不夠徹底、順暢,聲音聽起來有斷層,影響整首作品的感覺。
5.揉弦松弛的狀態下還應保持一定的律動感,應仔細分析每首作品的結構、主題,揉的過程中要一直在其段落相對應的律動里。如《雪山魂塑》中征途、雪山和戰友的主題就形成了音樂上的起伏對比,揉弦的律動也是不一樣的,如果一樣處理為頻率快、滾壓揉或緩慢的滾揉都不能很好的表現其中每一段的情感,無法深入音樂、扣人心弦。
因此,揉弦的恰當運用是一名專業二胡演奏者要一直思考的問題,且探究永無止境。
[1]蔡天佐.《二胡揉弦探微》[J].中國音樂,1984.
[2]曹德維.《二胡的揉弦》[J].中國音樂,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