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雯 (廣州藝術博物院 510000)
博物館文物英譯的翻譯失誤與方法探究
吳曉雯 (廣州藝術博物院 510000)
在博物館中,收藏了大量珍貴的古代文物,可以說這些文物就是我國傳統文化、文明流傳至今的一個縮影,更是推動者我國文物行業、旅游行業不斷發展的依托及資源。博物館是向廣大群眾展示文物的一個特殊場所,其文物語言更是向人們傳輸我國傳統文化、審美等重要媒介,做好這些文物的英譯工作,有利于對文物起到良好的宣傳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博物館工作人員在文物英譯過程中翻譯失誤問題,然后提出有效提升英譯效果的幾個方法,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博物館;文物英譯;翻譯失誤;方法
博物館中文物的翻譯質量,會直接影響人們對其的認知,尤其是在跨國文化交流過程中,良好的博物館英譯有助于讓其他國家更好地了解我國文化。簡單來說,博物館中珍藏了大量文化遺產,是我們補課多得的歷史瑰寶,對于當今的科學、政治、藝術以及文學等多方面發展均有促進作用。對博物館內所展示的文物進行英譯,務必具備幾個特點,即語言樸實、簡練、用詞精準、條理清晰以及內容具備高度完整性。但是,在目前我國很多博物館中,往往會出現文物翻譯失誤的問題,這樣一來不利于參觀者對中國文物及其所蘊含的歷史文化有充分、正確的認知,尤其是對于一切國外參觀者而言,更使其無法正確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所以本文針對最常見的文化翻譯實物問題作出詳細分析,然后提出幾點提高音譯準確性的方法,希望能夠提升文物翻譯行業的整體水平,更好地提高音譯效率,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良好傳播。
翻譯不僅僅只是兩種甚至多種語言的互相轉換,而且還是一種帶有目的性的跨國際文化交際。可以說,對文化的翻譯失誤,很可能直接或者間接地對譯文功能造成影響,當翻譯人員在英譯中忽略譯文功能及其受眾的時候,就容易出現翻譯失誤。雖然近幾年來我國對博物館的建設與投資均不斷深入,在文物英譯方面也不斷投入大量精力,由于文字簡述量過大,難免會出現翻譯失誤的問題,一般情況下,最主的翻譯失誤有以下兩大點1。
1.語用翻譯失誤
通常情況下,語用翻譯失誤指的是逐字翻譯及譯文不一致。對于譯文不一致這一翻譯失誤現象的解釋,本文首先選擇某博物館的一個實際案例進行講述,即:翻譯人員將“紋陶缽”翻譯為“An Earthen Bowl with the Pattern of Matting”,將“席紋紅陶缽”翻譯為“Red Earthen Bowl with the Pattern of Mat”,而現代朗文詞典明確指出mat的就是“a small flat piece of thick rough material which covers part of floor etc.”的意思,而matting則表示“strong rough material used for making mats” 的意思,這就是翻譯失誤中“譯文不一致”的體現。另外,有人能將比丘尼法琬禪師碑翻譯為“THETABLETTOCHANMASTERBHIKSUNIFAWAN”,而皇甫誕碑翻譯為“STONETABLETOFHUANGFUDAN”,將隆闡法師碑翻譯為“THETABLETOFMASTERMONKLONGCHAN”,兩者均為紀念石碑但譯文確各不相同,這也是譯文不一致的體現。
2.語法翻譯失誤
在語法方面的翻譯失誤也是文化翻譯失誤另一個主要體現,這類失誤往往是由于翻譯人員對語法的不掌握或者認知不全面所導致。
1.翻譯方式盡可能靈活
通常情況下,博物館的文物英譯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即直譯、音譯、加注或者各類方法相結合。翻譯人員可以根據一些特定的條件來選擇最佳的翻譯方法,從最大程度上還原文物本身的意思,同時又能更好地傳遞文化信息。在實際翻譯工作中,可以保持文物自身文化信息基礎上選擇直譯,特別是對于一些語言表達較為豐富的文物,采取直譯方法能夠最簡單地將其本身文化含義傳遞出來。如果英漢雙方文化差異較大,文體信息、詞語無法用英語進行表達的時候乎則容易出現語義空缺,可以通過添加注釋實現對空缺部分的彌補;而注釋的形式長短不一,除了概括原文信息之外也可以涉及一些非原文內容。半音譯處理法是文物翻譯中最常用的方法,且要滿足兩點,其一是,在目的語中不能翻譯文物;其二是半音譯后需要添加注釋輔助翻譯,這樣才能使參觀者在注釋中對文物信息充分了解。
2.翻譯者要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素養
在進行文物英譯當中,翻譯人員應該要對中西方的思維、文化差異熟知,這樣才能在翻譯過程中站在讀者角度其思考問題,不同的國家與民族擁有的歷史文化根源各不相同,所以,在進行翻譯工作的時候,譯者要對文化代表的文化內涵有深入掌握。與此同時,在實際翻譯中也可以積極借鑒一些網絡翻譯工具、軟件等,對有爭議的詞語進行搜索查閱,便于及時找到與之最佳對應的詞匯,這樣一來不但可以使翻譯工作的效率更好,而且還能全面提升譯文的精準性。除此之外,翻譯人員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根據翻譯的原語、目的語等信息結合自身專業知識、語法規則來對搜索的結果進行正確判斷,通過反復多次的修改、理解以及翻譯、校核之后,確保文物信息能夠被另一種語言充分地展示出來。
3.加強排版印刷階段的檢查與校正
在文物譯文的排版與印刷階段,務必以嚴謹的態度做到認真負責,并且加強對譯文的檢查與校正,以免出現機械性的失誤。相關部門應當為博物館的文物翻譯工作給予提供引導與支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從該領域中選派學者、專家對文物譯文情況進行評價,然后針對不規范的翻譯之處及時提出修改,或者博物館也可以直接聘請專業人員直接負責文物譯文排版印刷的校對工作,使譯文準確性進一步提升,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得到正確傳遞2。
總而言之,博物館的文物翻譯歸根究底就是一個傳播我國民族文化的過程,各類文物均蘊藏著豐富多彩的開始文化,正確、精準的翻譯有利于參觀者更好地了解我國歷史文化。在翻譯中,譯者也要對各國文化差異給予尊重,盡可能通過專業、全面、精準的翻譯,將我國文化以另一種語言形式傳達給他人,有助于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斷推向國際。
注釋:
1.李慧珺.探析博物館文物名稱英譯策略——以某省博物館為例[J].海外英語,2014,13(20):149-150.
2.阮詩蕓.博物院玉器名稱英譯現狀實證調查及玉禮器劍飾翻譯策略[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6,16(02):1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