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宇 (臨沂大學 276000)
7-9歲兒童自發音樂行為調查
——自發哼唱行為研究
陳 宇 (臨沂大學 276000)
本文對兒童自發哼唱行為進行研究。通過對部分兒童的觀察以及資料收集,對7-9歲兒童的自發音樂行為進行了抽樣調查。將兒童的自發哼唱行為進行了分類,整理了特點并對其進行了功能解析,根據結果提出了教育啟示。
自發音樂行為;自發哼唱;兒童音樂教育
本文所探究的自發,指的是在教師組織的音樂教育活動之外的,兒童自己發起的,下意識產生的音樂行為,包括集體中兒童間的相互模仿。主要分為三類:自發哼唱,自發的身體動作和自發節奏。本文主要論述自發哼唱,自發哼唱包括兒童對歌曲完全再現,部分再現,自由改編,說唱結合,現實中的部分聲音模仿。
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就是聲音,本身也是具有音樂本能的個體。他們會因為情緒的變化,自然而然的表達情感,而自發哼唱不受限制,既可以為兒童的游戲增添活動樂趣,也可以作為和小伙伴們活動交流的方式,甚至當其中一個開始哼唱,另一個也會自然而然的跟上,形成一種集體性的自發音樂行為。
例1.中午在托管班里,男孩子在打鬧,一開始只有一個人在唱,后來一群人都在唱“我要炸學校,天天不遲到???轟隆一聲學校炸沒了。”用的是《上學歌》的調,一唱眾和,熱鬧極了。
兒童在自發哼唱上會更喜歡唱一些自己熟悉的,或者自己喜歡的歌曲,一般會反復重復原曲的高潮部分或者直接改編加入自己喜歡的詞語或句子,改變旋律,但大體上還是遵循原曲,這是一種存在于兒童文化的特殊創造體系,和成人對于歌曲的改編創造有根本上的區別。
1.改編
曲調的改編:兒童往往會因為當時的精神狀態和音域的需要對某些歌曲進行改編,但他們對于歌曲的改編往往是片段性的,無意識的,在游戲結束或情緒發生變化之后就會產生新的變化,這種能力一般和兒童的音樂能力息息相關,并受其成長的環境影響。
例2.小美和小雨將床單披在身上玩“花蝴蝶”的游戲,玩到開心時,就聽小雨唱到,“小蝴蝶,穿花衣,一飛飛到我家里,我的衣服最好看,你別說,就屬我的衣服最好看。”用的是《小燕子》的曲調,與游戲相符,增加了游戲樂趣。
歌詞的改編:一般直接受到當時情景的影響,當兒童在愉悅、放松的情境下接觸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往往就會不自覺的改變哼唱歌詞。
2.重現原曲或部分 一般會哼唱一些熟悉的歌曲。
除了眼睛,眉毛的變化也是重要的面部表情之一。眉毛的變化能傳達出更多的情感,如生氣、驚恐、焦急、狂喜等。例如,聲音變得低沉的同時,皺一下眉頭,這樣就表達出痛苦的意思;聲音高昂的同時眉毛上挑,就表達出興奮。演員可以在臺下對著鏡子來提升自己面部表情的表現能力。
例3.樂樂在吃蘋果的時候,會扭著屁股哼唱《小蘋果》,雖然伴隨著吞咽行為,但歌詞很清晰,旋律也比較準確。
3.自創歌曲(象聲詞,含混的哼唱并不在其中)能夠自創歌曲的兒童需要有敏捷的思維能力以及一定的歌曲積累,并對自己的歌曲擁有判斷能力。
例4.早上起床上學,琳琳不想去,一邊自己穿著衣服,自己就大聲的唱起來了“上學真煩惱,如果上學就每天不能玩,上學真煩惱,每天上學起得那么早,每天那么憂郁,作業那么多,上學真煩惱,上學真是煩惱,但是長大可以成大事。”音調并不復雜,開頭唱的格外憤懣,還伴隨著敲擊桌子的聲音,到最后透露出一種妥協理解的意味。
4.模擬音和含混的哼唱 有一些較為簡單的音節,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男孩子在這一階段會比女孩多一些,尤其是在游戲中。
例5課間,男孩子在打鬧時,常常會模擬動畫片中一些人物的出場音樂,模仿手中有槍,子彈“啪啪”的聲音等。
1.以Dol,Mi,Sol為主要音,旋律上下行都有,偶爾還會存在變音;
2.節奏以2/4、4/4為主,偶爾會因為改編的曲目出現更為復雜的拍子;
3.自創曲目與實際情境符合,同時旋律較為簡單,并不一定符合大眾審美;
4.自發音樂行為會在不同場合下出現,需要一定的刺激物;
5.關于自發音樂行為的發生群體,外向的孩子會更迫切的尋求別人的關注,自發音樂行為也會更多一些;
6.兒童的成長環境會對自發音樂行為產生極大的影響(漢族人和少數民族)。
羅爾?布約克沃爾德在《本能的繆斯》一書中,認為兒童的自發式哼唱具有與說話相同的某些功能,但不完全相同。
1.情感功能表達
(1)表達愉悅情感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兒童隨意的哼唱以及身體的舞動總是伴隨著令兒童愉悅的的活動,這種情況下,當兒童的精神愉悅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自發音樂行為。
例6 月月在班級郊游的時候,得到了一個柳枝帽,開心極了,興奮地自創了一首《小柳樹》,改編了《種太陽》的曲調,瑯瑯上口。
(2)宣泄和安撫 音樂可以安撫緊張情緒,擺脫消極狀態,這點不僅對成人有用,對兒童也能夠起到安撫甚至治療作用。兒童可以通過哼唱,身體的舞動,緩解緊張情緒。而這種哼唱出現的狀況一般可以分為兩種:孩子遇到有壓力,或者緊張的自我疏解;無人陪伴時的自我安慰。
例7 琳琳的媽媽說,琳琳在停電的樓道走動,或者關上燈的房間里睡覺時,會小聲的哼唱一些歌曲,調查者在其他孩子的家長那里也聽說了此類情況。
2.交流溝通
(1)引起注意,表現自我
例8 調查者去現場錄像錄音時,發現有的孩子會自己故意大聲歌唱引起我或者鏡頭的注意。
(2)幽默擔當,輔助溝通
例9 玩游戲時,小英刻意模仿了各種動物的叫聲,有的孩子哈哈大笑,跟著模仿,還有的孩子發出了類似于“小英好厲害”的贊美。
3.提升兒童的音樂能力,促進兒童自我意識的萌發,激發和鍛煉想象力。
如果教師能夠有意識的關注兒童的自發音樂行為,并將這些行為有選擇性的加之引導與培養,運用到正規教育中,加強兒童的創造性,那么對于兒童的自發性音樂行為的研究價值也就得到了深化。想要做到這點,應做到以下幾點:
1.重視兒童的自發音樂行為;
2.給予寬松壞境,適當的加以引導自發音樂行為;
3.鼓勵自發音樂行為的出現,增強兒童的音樂能力;
4.家校聯合,共同營造兒童健康成長環境。
對于自發音樂行為較多的孩子,作者在進行采訪時,注意到:父母喜歡聽音樂,或者也喜歡唱歌。家長在無意識下為孩子創造了一個音樂資源庫,孩子在其中成長,潛移默化的習得了音樂能力,這種家庭熏陶的方式因為輕松愉悅,更容易被孩子吸收。自發音樂行為較多的兒童往往會出現在更為輕松,愉悅的家庭環境中,他們的父母不一定是搞音樂的,但一定要在生活中熱愛音樂,無形中影響孩子。有的家庭把音樂當成了一種“專業”強迫兒童去學習,往往會使兒童失去對音樂的興趣,逐步抹殺掉兒童的音樂天賦,家長往往只把自己看作兒童音樂教育的監督者,缺少對兒童創作意識,音樂意識的萌發與保護。這種情況就需要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注意,以合理的方式與家庭溝通,使得家庭音樂教育與學校音樂教育共同幫助兒童自發音樂行為的發展,讓兒童在富有生氣、健康的環境中成長。
(指導老師:馮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