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寧夏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756000)
論西海固民間美術資源在地方高校教學中的開發與運用
——以寧夏師范學院為例
李 明 (寧夏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756000)
西海固民間美術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西北游牧文化、伊斯蘭文化,具有顯著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其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是一個資源豐富的藝術寶藏。伴隨著現代城市化進程發展,部分優秀的民間美術正在逐漸走向衰敗消亡,作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地方高校,在民間美術資源的的開發與運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民間美術;課程資源;高校教學
(寧夏師范學院校級本科教學工程項目)
早在1992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美術教學大綱》(試用)中就規定“要按10%——20%的課時比例補充鄉土教材,以反映當地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實際”。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部分再次強調了教師可以運用自然資源和社會文化資源進行美術教學。這無疑是對民間美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開發和利用的有力的政策保障。高校的美術學(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方向主要為中小學美術教師,利用好這個平臺,可以培養一大批具有保護傳承民間美術文化意識,具有制作民間工藝品技能,具有開發建設民間美術課程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美術人才;而對于藝術設計專業來說,可以充分利用民間美術資源設計一系列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特色文化產品,產學研融合,使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善盡社會責任。
民間美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特有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底蘊。它來源于民間,出自樸實、憨厚的勞動人民之手,他們將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風俗、信仰、道德倫理、神話傳說等與最簡單的材料、最淳樸的藝術形式相結合,創造了廣泛運用于衣、食、住、行等種類繁多的、各式各樣的民間藝術成果,反映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祈盼與原始審美精神追求。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尤其是在當下經濟大潮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下,民間美術的生存與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一方面,老一輩民間藝人年事逐年增高,新一代年輕人價值觀發生變化,不愿學習、繼承他們認為只能帶來低效經濟利益的這些“老玩意兒”。另一方面,民間美術文化教育在學校藝術教育教學中明顯不足或缺失。這不僅體現在中小學美術教育教學中,更體現在高校美術教育教學中。
西海固民間美術類繁多,涵蓋了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和書法等多個門類,包括農民畫、木板年畫、社火臉譜、花燈、剪紙、刺繡、民族服飾、泥塑、磚雕、根雕、編織等藝術形式。
1.西海固民間剪紙
西海固民間剪紙題材豐富,以動植物紋樣為主,還包括人物、器物、場景等。它將象征、諧音、寓意等手法運用于表現題材中,運用粗獷、肥大、結實的線條,通過夸張、淳樸、單純的造型一氣呵成的表達出來。值得一提的是,西海固回族民間剪紙與漢族的剪紙又有著明顯的區別。西海固回族民間剪紙中的動物題材種類少,以魚、雞、蝴蝶、飛鳥為主,其他動物造型甚少;再者,西海固民間剪紙具有明顯的“阿拉伯風”裝飾藝術風格和強烈的圖案化傾向。
2.民間泥塑
西海固民間泥塑大約起源于清光緒年間,多以神話傳說為主要題材。目前最有名的是固原市隆德縣楊氏家族泥塑,是雕塑世家楊棲鶴子孫數代薪火相傳,形成的獨特的民間泥塑藝術,已經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楊氏泥塑獨特的造型,逼真的形象,鮮艷的色彩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氣息,深受大眾喜愛。
3.農民畫
西海固農民畫藝術與農民的生產、生活、習俗、節慶、宗教緊密聯系,取材廣泛,凡生活所及,畫筆皆可到,顯示了山區生活特色及民間藝術的繪畫風格。農民畫作者多為農家婦女,其中一半為回族婦女。農民畫不講究透視比例、光線造型,但那種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卻是專業畫家的筆下難以表現的。西海固農民畫藝術是農耕社會的縮影,對于了解六盤山地區農耕文明,研究農耕社會的生產發展以及民俗風情、意識形態等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4.西海固社火臉譜
社火是我國西北地區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它與遠古時的圖騰崇拜、原始歌舞有著深刻的淵源關系,而作為社火表現不可缺少的社火臉譜亦是西海固地區民俗文化和民間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海固社火臉譜構思奇特大膽,造型古樸夸張,色彩對比強烈,豪放不失細膩,可謂方寸之間包羅萬象,眾生百態盡入其中。
1.充分發揮地方高校教師在民間美術課程資源開發中的積極作用
新課程改革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地方高校培養的未來教師是新課程實施的重要人物,是課程資源開發的潛在力量,那么,對于培養師范生的高校教師來說,更應加強民間美術的資源意識,發掘身邊的資源,并將其合理開發運用于課堂,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教師通過言傳身教,讓學生直觀感受如何將民間美術資源轉化為生動的課堂學習內容,如何將其建立成為一門有意義的課程。
2.適量補充民間美術相關課程,完善課程體系
西海固民間美術資源在地方高校教學中的開發與運用可通過不同專業的學生教學來實現。如針對非美術專業的學生,可以運用學校公共選修課平臺,開設《西海固民間美術鑒賞》《西海固民間剪紙》《西海固民間泥塑》等課程,培養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對西海固民間美術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認識。針對美術專業的學生,可將民間美術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類,利用地方資源和優勢,開發滿足區域經濟和文化發展需要的課程,以適應不同專業方向學生的學習需求。美術學(師范)專業學生側重于西海固民間美術“手藝”學習;藝術設計學專業的學生側重于對西海固民間美術文化精神的吸收,將其融合于現代藝術設計中,創作出具有鄉土文化氣息的特色文創產品;而對于繪畫專業的學生,他們應側重于對西海固民間美術的概括、簡練、整體、夸張的造型和明麗、強烈的色彩研究。因課時問題,部分學習內容也可通過第二課堂實現,或成立興趣小組,深入挖掘熱愛西海固民間美術的藝術人才,加強培養,使西海固民間美術資源通過地方高校教育這一土壤得到滋養,繼而逐步實現可持續發展。
3.產學研結合,使教學效率、經濟利益最大化
寧夏師范學院地處寧南山區,經濟相對落后,教師對教學成果轉化為經濟利益的意識還有所欠缺。目前,地方高校正在轉型發展,以此為契機,教師的創益意識提高,在今后的教學中,可將教學與民間美術工藝品和旅游產品的開發結合起來,開發、創造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個性、高端的產品,讓學生學以致用,在實踐中加強鍛煉,提高社會就業競爭力。教學不僅局限于課堂,還應延伸至企業,工廠,社會,真正使地方高校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發展。
4.走出去,請進來
在教學中,利用外出寫生、藝術考察等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深入到民間,與老藝人交流,調查學習西海固民間美術的形式、制作方法,豐富學生的藝術體驗,提升學生對西海固民間美術的認識,加強其對民間藝術的情感。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可以邀請民間藝人進校園,以講座、實踐指導等方式傳授其藝術經驗和制作技藝,與學生的親密接觸,更有益于學生情感的激發與審美特質的形成。
將西海固民間美術資源融入地方高校美術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認識到西海固民間美術的獨特價值,既可拓展地方高校美術教育教學空間,有利于專業的轉型發展,又能有效利用、開發、創新西海固民間美術資源,是對民間美術有效的保護傳承途徑。此外,在地方高校美術教育教學中充分開發與利用西海固民間美術資源,也是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應用型美術人才的需要,它能更好的體現地方高校 “民族性、地方性、應用型”的辦學特色。
[1]虎西山.西海固地區回族民間剪紙析[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0(5).
[2]葉紫琳.地方高校美術教學與當地民間美術資源整合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5(4).
[3]何奎.論民間美術進入高校美術課程體系的重要意義[J].雞西大學學報,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