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琦 郝 葵 (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454000)
委婉語與對外漢語教學
張雅琦 郝 葵 (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454000)
委婉語是語言現象,又是社會文化現象。委婉語根植于民族語言、文化背景和思想觀念之中,因此文化背景的獨特性使不同語言在委婉表達方面形成巨大差異,給二語習得者造成困惑。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委婉語的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其難點集中體現在語義信息的復雜性和學習者母語文化的負作用兩方面。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委婉語的教學可以嘗試使用詞匯分類式教學、語境模擬式教學和文化對比式教學等方法,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委婉語;對外漢語;教學難點;教學策略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聯2017年度調研課題《對外漢語委婉語教學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SKL-2017-1319)
殷二永(2010)認為,委婉語(Euphemism)是一種常見的語言現象,主要是指采用比喻等修辭手法來婉指和替代那些可能使聽眾感到尷尬的概念,從而起到“潤滑”交際的作用。作為一種語言和文化現象,委婉語可以很好地滿足人們在社會交際中的語言表達得體性的需求。委婉語的文化特征在某些語言中表現的非常突出,例如在日語中,委婉的表達方式異常豐富多彩,甚至通過一些語法手段來表達委婉之意,其分類包括:詞匯委婉、被動委婉、推量委婉、否定委婉、助詞委婉等。文化背景的獨特性促成了不同語言之間在委婉表達方面的巨大差異。這種差異給二語習得者造成了不小的困惑。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委婉語因其特殊的文化內涵和語用功能,不僅是教學的難點,更是重點。
長期以來,學術界對委婉語這一語言現象的界定存在諸多版本。陳望道(2008)指出:委婉即“說話時遇有傷感惹厭的地方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話來烘托暗示?!边@一定義非常明確地指出了委婉辭格的根本特點;季紹德(1986)將 “委婉”定義為:“在一定的語言環境里,遇到直說會強烈刺激對方的感情或預計直接表達會影響語言效果的時候,便不直說本意,采用一種委婉曲折的話來表達,這種修辭方式叫委婉”。王希杰(1983)將“不能或者不愿直截了當地說,而閃爍其詞,拐彎抹角,迂回曲折,用與本意相關或者相類的話來代替”的用語稱作委婉語。程宇(2007)認為:漢語委婉語就是在漢民族的人際交往中,為適應中國社會文化傳統規范、風俗習慣和交際主體的心理需要,避免引起聽話人的不快感,而使用曲折、溫和而又能傳達本意的詞語代替,這些詞語就是委婉語。
從定義的角度看,英語對委婉語的理解與漢語并無太大的差別,韋氏在線詞典(Webster's Online Dictionary)對委婉語給出的解釋是:“在可能產生冒犯或產生某種令人不快的暗示的情況下,所使用的無傷大雅的用語”。1不同的是,英、漢語間的文化差異造成了兩種語言的委婉語在表述和語用上的巨大差異,這些差異造成二語習得者學習困難。
委婉語的眾多定義反映其重要性和復雜性,但這些定義都離不開兩個層面的闡釋,即語境和文化。結合上述定義,本文對委婉語的理解是:在特定文化背景和語境下,對于那些會使人產生如恐懼、尷尬、不堪等負面的心理情感的事情或現象,說話者會出于聽者情感方面的考慮,不會直接表示這些內容,而是會刻意地運用那些含蓄曲折而又能夠傳達本意的詞語來進行代替,這種具有婉曲意義的詞語便構成了委婉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在思想和觀念。世界上每一種語言都承載著其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漢語的委婉表達方式即來源于其所處的獨特的社會文化與歷史傳統之中,它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內涵,體現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社會、文化和價值觀等內容。近幾年來,中國逐步融入國際舞臺,跨文化交際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出于學習、旅游、經商或者領略中華文化等目的開始學習漢語。對外漢語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并不斷提升漢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不同國家的學習者,其母語文化和漢語文化之間的差異是影響學生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外文化在思維觀念、價值取向、社會心理等方面表現出的不同成為漢語學習者最主要、最經常遇到的問題。
例如,在中國,人們普遍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其核心主張,即“禮”的觀念早已深入國人之心,這種影響必然反映在中國人日常使用的語言和言語中?!墩撜Z?顏淵》記載孔子曾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逼渲小胺嵌Y勿言”的意思便是人們日常的言語行為要合乎儒教的“禮”。同時,儒家的哲學觀倡導“天人合一”,主張人與自然界和睦相處、和諧統一,注重國家、團體、家族等的群體性的利益,從而形成了以集體主義為主的社會價值觀。在五千年的文化傳統中,中國人普遍倡導和堅持上下尊卑、長幼有序的倫理觀念。年老通常意味著威望和信譽,老年人以自身的閱歷知識和社會經驗為榮,并以此影響著晚輩。另外,“老”在我國是一種尊稱,不僅體現出對方的年齡大,而且還含有敬重之意。因此,“老”在中國文化中成了“資歷”“身份”的象征,是不需要禁忌的,所以在中國不需要對“老”進行婉稱。
漢語委婉語作為根植于廣袤而深厚的華夏文化沃土之中的一種語言文化現象,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內容,學習和研究漢語委婉語,不僅有助于提高二語習得者運用漢語進行的交際能力,同時也為他們理解中華文化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本文認為,從理論上講,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委婉語教學的難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漢語委婉語語義信息的復雜性
首先,漢語委婉語既有表面信息,也有內部信息。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之中,漢語學習者習慣望文生義,根據漢語委婉語表面信息來推測其真正的含義。如“吹燈”2可能被認為“熄滅燈光”;“炒魷魚”3可能被認為是“一道菜”等,這種字面意義對于二語習得者來說往往起到掩蓋內部信息的作用。
其次,漢語委婉語的概括性特點增加了漢語學習者理解上的偏誤和辨識上的困難,甚至在交際中,學習者會表現出對使用漢語委婉語的無所適從。說話人有時為了避開所指的事物或者行為,會使用一個語義范疇比較大的詞語,使詞語模糊化。例如“那個”、“意思意思”等漢語委婉語就表現出了豐富的語匯意義,使之具有了某種程度的模糊性。同時也給二語習得者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此外,各種信息在語言交際過程不斷進行交換,交際雙方經過輸出、交流、接受、感悟等的順序,達到交流思想的最終目的。運用委婉語正是表達者在“編碼”階段對詞語的選擇,其目的是使言語得體適當。這就要求“解碼”者必須有足夠的經驗和能力對起替換作用的委婉語加以正確的辨識分析,這樣才能避免詞不達意。這也對漢語習得者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二)學習者母語文化的負作用
不同國家、民族獨有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歷史背景造就了人們思想觀念、行為方式、語言表達上的巨大差異。漢語學習者母語中的委婉語會對漢語委婉語學習造成兩個方面的郵箱:一是當兩者相同或者類似,就會產生促進作用;二是當兩者在使用規則、語義或內涵等方面相距甚遠,就會產生阻礙作用。
以姓名稱謂的委婉語為例。在古代中國,百姓會避免使用帝王的姓名和字號,這便是“國諱”,如在康熙時期,人們把“玄武門”稱為“神武門”;4同時,在家族內部,晚輩姓名中不能出現與長輩名字相同或是同音字,這便是“家諱”,如司馬遷在編著《史記》時,用“言”來代替“談”5。在當代中國社會中,人們會因身份、輩分等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稱謂委婉語。例如,在家庭內部中,晚輩稱長輩時,會使用“姥姥”等詞語;在工作單位稱呼上級時,人們會用“姓氏+職位”進行稱呼,如“周局長”等。西方人在姓名稱謂上則要隨便得多,這和西方社會推崇平等自由密切相關。在實際生活中,西方人會以讓晚輩們繼續沿用自己的名字而引以為傲。但是人們會用“老+名字”以及“小+名字”進行區分。例如,美國第三十二任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就用自己的名字給兒子取名,人們會稱呼他們的兒子為“小富蘭克林”6。俄國人的稱呼則與兼具東方人和西方人的特點,同時又偏重與西方人的習慣。比較獨特的是,俄國人喜歡用名+父稱的方式表達親切感,學生對老師、晚輩對長輩皆可使用這種方式稱呼。
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母語的正遷移作用,培養外國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和能力,使其真正地理解并學會運用漢語進行交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詞匯分類式教學
使學習者有效掌握委婉語詞匯的用法是對外漢語委婉語教學中的中心環節。在教學實踐中,要使學生不斷擴大委婉語的詞匯量,讓其提高運用委婉語的能力,其關鍵在于能否讓學生比較系統的掌握漢語委婉語詞匯的規律性。解決這一問題可以使用分類式詞匯教學的方法。例如,教師在講授關于“死”的委婉語時,時可以將其分為用于名人、一般親友等幾類委婉語,同時輔以大量鮮活的語言范例如“暴崩”“宮車晏駕”“殉國”(王雅軍,2005)。這樣,當漢語學習者在運用到同一類型的委婉語后,大腦中就會呈現一系列同一意義的其他委婉語供學習者挑選,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習者的委婉語習得,也鍛煉了其思維能力。
(二)語境模擬式教學
語用能力的培養以及對二語語義信息的解讀都需要借助語境,因為語用能力是一種在動態的言語活動中才能展示的實際技能,委婉語的產生也是源于言語交際。在日常交際過程之中,人們使用的委婉語會因語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在委婉語教學實踐中,語境模擬是一種有效的方式。讓學生在真實語境中進行感情和信息的交流,把委婉語學習和生活實踐相結合,讓他們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之中去體會和學習漢語委婉語的不同用法,例如,“舌”因與“折”同音,人們傾向于用委婉語來進行婉指,北方多稱之為“口條”,南方地區多使用“招財”或是“豬利”等??梢允褂眠@類鮮活的語言材料設計語境開展教學。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理解和學會使用委婉語的同時,理解中國南北地區的文化與民俗差異。除此之外,還可以使用實物、圖片、簡筆畫、音樂、幻燈片、視頻等多媒體手段,達到語言氛圍的模擬效果,使學生融入語境,選擇適當的語言形式,進行自然的交際,習得漢語委婉語的文化內涵。
(三)文化對比式教學
作為一種社會語言現象,委婉語深深地根植于一個民族的傳統觀念和信仰之中。漢外委婉語的相似點和不同點體現了中外文化中的異同。因此,王蕊(2011)提出,教師可以通過文化對比的方式開展教學,充分利用母語文化的正遷移作用,加深外國學生對委婉語內涵的理解。比如,教師可以利用漢語和英語中都存在的關于“懷孕”的委婉語,引出漢英相對應的表達方式,從而促進外國學生掌握漢語委婉語。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深入開展委婉語對比研究,在課前充分了解中外委婉語的文化差異,而且要尋找共性,借助學生的母語文化知識促進委婉語習得的正遷移,以提高教學效果。
全世界范圍內的“漢語潮”帶動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迅猛發展,同時也對對外漢語教學各個方面的進展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對外漢語教學根本宗旨是培養外國學生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還表現出了中國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雖然委婉語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個細小的部分,但卻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通過介紹委婉語的定義,分析委婉語的意義和教學難點,提出關于委婉語教學策略的幾點思考,加深對委婉語的認識和理解。
注釋:
1.詳見:Webster's Online Dictionary 網址: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
2.“吹燈”意指“人去世”。
3.“炒魷魚”形容人被辭退、解雇,甚至是開除。
4.玄武門,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后因避康熙皇帝玄燁名諱改名“神武門”。
5.司馬談(約前165-前110),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司馬遷之父,為漢初五大夫,建元、元封年間任太史令、太史公。
小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Jr.(1914年8月17日-1998年8月17日),羅斯福夫婦的第五個孩子。
[1]殷二永. 日語中的委婉語[J]. 文教資料,2010年(32):37-38
[2]陳望道. 修辭學發凡[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35
[3]季紹德. 古漢語修辭[M].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346
[4]王希杰. 漢語修辭學[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234
[5]程 宇. 對外漢語委婉語教學研究[D]. 長春:吉林大學,2007:17
[6]王雅軍. 實用委婉語詞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138-141
[7]王 蕊. 漢英委婉語差異及其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D]. 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1:31
張雅琦,女,1994年9月,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漢外對比及跨文化交際。
郝葵,男,1976年8月,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研究生,碩士生導師,對外漢語教學、東西方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