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祝軍 (吳江區公共文化藝術中心 215200)
以吳江為例淺談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
吳祝軍 (吳江區公共文化藝術中心 215200)
城市文化品牌通俗的理解就是一個城市能夠留給人的城市文化印象,它是一個城市的歷史底蘊、社會人文、經濟發展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對于城市社會、經濟、人文等方面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及對文化品牌重視程度的提升,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蘊,吳江的城市文化品牌打造有了長足的進步,對于吳江知名度的提升,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存在知名度不高、影響力下降、同質化競爭等問題。為了更好的促進吳江知名度的提升和發展,打造出成功的、更具影響力的吳江城市文化品牌,通過對吳江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化品牌現狀的分析,在重視規劃、加大投入、發展文化產業等方面提出吳江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新思路。
文化品牌;吳江;內涵;現狀;對策
根據“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對于品牌的定義,國內學者提出的城市文化品牌的含義,是指用來識別城市文化的一種名稱、標志、符號或設計等相關要素,它由城市文化品牌的名稱、標記、附加價值三個層次構成。城市文化品牌有它形成的必然性,是建立在歷史與現實基礎上的必然。
隨著國內經濟快速發展趨勢的回落,傳統產業尤其是粗放型、產能過剩行業的壓力日漸凸顯,對于當地經濟的發展形成制約,國家適時加快部署轉型升級的步伐。而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及相關衍生行業的發展成為部分地區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部署行業。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與提升是擴大城市影響力的必要條件,對于推動一個城市的文化生態、投資吸引、旅游促進、競爭力增強等方面的綜合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吳江歷史人文底蘊深厚,古鎮名勝眾多,依湖傍水,依托強勁的經濟實力,在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在推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這也是打造吳江城市文化品牌非常有力的條件。
吳江縣志記載,自秦至唐初,松陵地屬吳(縣),平望地屬烏程。后梁開平三年(909年)吳江建縣,縣治設松陵,屬蘇州。松陵作為吳江縣城,距今歷史已逾千年。
吳江地理位置優越,處于長三角腹地,位于太湖之濱,東接上海,南連浙江,面積1100多平方公里,人口160多萬,多年蟬聯全國百強縣前十(現已撤市設區),人文名勝繁多,小橋流水淙淙,吳儂軟語鶯鶯,是具有江南典型特色的城市,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近年來,吳江經濟飛速發展,文化建設突飛猛進,先后被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戲曲之鄉,多次獲得文化部創新工程項目等榮譽,成為文化條線上一道靚麗的風景。新時期,吳江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繼續著力打造了一批叫得出、打得響、有名頭、有受眾的城市文化品牌。
一是小橋流水古鎮文化品牌。吳江目前區劃調整后有8個鎮區,其中同里、黎里、震澤均為知名度較高的歷史文化古鎮,鎮上歷史文化古跡不勝枚舉。同里古鎮退思園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師儉堂、三橋、慈云塔、珍珠塔等歷史古跡比比皆是。相較而言,其他幾個小鎮沒有同里、震澤、黎里名勝數量多,但也各領風騷、獨具特色,絲綢賦予盛澤鎮譽滿天下,黃酒賦予桃源鎮佳名遠播,七都鎮迷笛音樂節漸成氣候等,此著實為吳江特色文化品牌的無價資源。
再如,戲曲文化品牌。吳越之地的吳江,地處長三角腹地,地理位置特殊、文化底蘊深厚,戲曲文化枝繁葉茂、源遠流長,京、昆、錫、越、滬、評彈等劇種均在吳江的歷史中扎根生長,綿延至今,生生不息。明朝的沈璟、清朝的徐大椿,近代的劉天韻、蔡正仁等均為吳江人;目前,吳江已建立戲曲團隊40多支,骨干人員一千多名,每年到各鎮區進行巡回演出,大到文化廣場,小道行政村、社區,每年巡演300多場。依托吳江發達的經濟,底蘊深厚的戲曲,多次成功舉辦中國戲曲藝術節、全國民歌山歌展演、江浙折子戲大賽等國家級、地區級戲曲賽事及相關活動;政府投入多達百萬經費進行戲曲相關資料的整理,目前已出版《蘆墟山歌》《中國同里宣卷》《沈璟與昆曲吳江派》等多達500萬字的戲曲相關書籍。2016年,“吳江戲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通過文化部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項目驗收。
其次,吳江區域聯動文化品牌。吳江區域文化聯動自啟動以來,已經連續舉辦14屆。吳江區域文化聯動不斷做活做強本地聯動,從本地聯動拓展到長三角區域聯動,又從長三角區域沿京杭大運河北上,拓展至南起杭州北至天津的京杭大運河流域聯動,不斷刷新吳江區域文化聯動的輻射范圍,形成一個輻射范圍廣、涉及層面多、影響力大的跨省市、多區域、多品牌的文化大聯動,先后有無錫“激情周末”、常州“社區天天樂”、嘉興“文化走親”、上海“市民文化節巡演”、南通“文化江海行”等地區品牌文化活動參與到吳江區域文化聯動中來,極大增強了吳江區域文化聯動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提升了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和質量。截至目前,已舉辦大型演出300多場,觀眾達200多萬人次,涉及聲樂、器樂、戲曲、戲劇、小品、曲藝、舞蹈、朗誦、寫作(征文)、美術、書法、攝影、非遺保護、理論研討等門類。吳江區域文化聯動先后獲評江蘇省第八屆“五星工程獎服務獎”“全國特色廣場文化活動”“全國第三屆文化部創新獎”“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項目”等榮譽。
另外,隨著當下轉型升級的加快和提升,各級政府對于當地經濟的發展模式不斷進行新的探索,文化軟實力的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特色文化品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如,東太湖旅游度假區、七都迷笛音樂節、同里油菜花節、桃源黃酒節、震澤美食節。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和承認,吳江的特色城市文化品牌琳瑯滿目的同時,沒有有效的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傳承和發展,部分辛苦打造的文化品牌的影響力日漸式微,令人扼腕。另外,作為小橋流水的江南特色城市,與周邊城市、甚至本地鎮區之間存在同質化競爭的問題,如周邊的烏鎮、西塘、甪直等古鎮打的也是江南小橋流水古鎮的旗號,并且人流量和影響力以及經濟效益不比吳江的古鎮差,有的甚至較吳江高出許多,這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吳江面臨著與周邊城市文化資源雷同、各鎮之間文化資源類似、已有的文化品牌日漸式微的問題。為此,在轉型升級和創新創業的大背景下,應該借鑒先進城市的經驗,按照特色化的原則,提升吳江的城市文化品牌,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把吳江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納入吳江城市10年發展規劃和吳江文化建設規劃中,成立以政府牽頭,領導為組長,各鎮區及文化局、旅游局相關單位負責人為組員的專項領導小組和督查小組,整合各類有效資源,有序推進各項創建城市文化品牌工作,避免多線作戰,造成資源的浪費。可以在保留各鎮特色文化品牌的基礎上,整合資源,統一規劃,將吳江各鎮的特色古鎮、美食、文化活動分門別類,歸類打包,努力形成以同里為中心,覆蓋黎里、震澤、盛澤等地的古鎮旅游聯盟,努力形成以區域聯動、戲曲文化節、迷笛音樂節、油菜花節、太湖文化節等為支點,以各鎮區的文化活動為支撐的貫穿全年的文化活動品牌等。
二是大力推進經濟硬實力發展的同時,加快吳江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打造。加快發展吳江的特色古鎮旅游,打造區域性文化地標,提升吳江城市的軟實力。在已有的同里退思園、松陵垂虹橋、震澤慈云塔等文化地標的基礎上,努力加大投入,打造新的具有吳江本地特色的文化地標,注重軟地標的培育。以“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手”為例,提起便知這是浙江的節目、這是湖南的節目,可見,通過舉辦有影響力的活動也是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手段。可以利用蘆墟山歌、同里宣卷等文化資源的影響力和群眾基礎,利用同里等古鎮的先天區位優勢打造一個或幾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軟地標(活動)。
三是充分采用媒體營銷手段塑造吳江城市文化品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媒體的受眾面日益廣泛,對于事件的快速性、持續性、廣泛性傳播具有天然的優勢,而大型知名媒體的虹吸效應愈發明顯。吳江應在媒體人才的引進、與高端團隊的合作、與騰訊、新浪等大型媒體合作中尋找突破口,利用吳江江南水鄉、小橋流水這一得天獨厚的特色優勢資源等為基礎,推動策劃能夠促進吳江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大型活動,充分挖掘新聞點,帶動吳江城市文化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同時注重城市宣傳片的推廣,在特色、亮點上做足文章,也是策略之一。
[1]蘇萱,李錦華.《城市文化品牌概念模型及分析》.《城市問題》,2010年第6期.
[2]劉文儉.《城市文化品牌建設對策研究》.《城市》,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