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祥艷 (同濟大學 人文學院 200092)
淺析“拱廊街”的消費意象
葛祥艷 (同濟大學 人文學院 200092)
1925年,一條著名拱廊“歌劇院拱廊”被拆毀,引起阿拉貢、本雅明等人的關注。本雅明的以一種挖掘、收集歷史化石的方式對拱廊街進行解密,從拱廊街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辯證意象”進行著手分析。本文主要從本雅明的《巴黎,19世紀的首都》中的“閑逛者”“櫥窗”“世界博覽會”等意象,捕捉資本主義的現代性,淺析這些意象制造的消費的種種幻象和內在矛盾。
拱廊街;閑逛者;商品;現代性
巴黎,創造了最豐富的城市空間語法。它的街道、 河流、橋梁、 庭院、 宮殿和廣場……是那個時代的夢想之城?,F代城市孕育了資本主義,商業街為資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拱廊街是其中最現代、最特殊的一種。
本雅明對巴黎拱廊街的興趣在《德國悲劇的起源》一書后初現苗頭,在1926年撰寫《單行道》之前,他已經著手拱廊街計劃,逐見雛形。1927年,本雅明為一家雜志寫的《一個辯證法的童話王國》,是他第一篇專門研究巴黎拱廊街的文章,后來較為成熟的研究成果集中體現在《巴黎,19世紀的首都》。
拱廊街的穹頂是華美的玻璃天棚,如今在一些商廈仍能看到保留了拱廊建筑形式的痕跡的玻璃穹頂。拱廊街的兩側是各種商鋪,大理石鋪就的人行道充斥著來來往往的人群。拱廊街向大道敞開,又和城市其他部分區隔開,是一個既封閉又開放的含混的空間,街內一系列新的人工產品如櫥窗、照相術、全景畫、世界博覽會、時裝等構成了一個微縮的城市,這種烏托邦式的夢幻意象是對未來的寓言。
拱廊街改變了原本的空間形式,重新定義了建筑空間的“內——外”關系。拱廊街用玻璃作為屏障,使得拱廊街既是室內又是室外,造成一種人為的自然狀態的假象,顯示出對自然的征服。通過人工的世界通往另一個人工的世界,人工的表現的很自然,不著痕跡。拱廊街象征著一種無意識的暗示,是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和消費文化的集體無意識。
拱廊是街巷,熙熙攘攘的人群仿佛一層紗,在它的掩映下,巴黎這個充滿誘惑的城市,時而是風景,有時又是房子。在光怪陸離的巴黎拱廊街,高大的鋼筋框架形成的“溫室”開始接納各種靈魂,給予一絲慰藉。
拱廊對于閑逛者來說,是還未被資本主義完全占領的一席慰藉之地,具有巨大寬容性和平等精神。在這里,沒有自視高傲鳴笛不停的汽車,他們也可以自由出入,心靈自由游蕩。拱廊街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不僅是物理上的活動空間和經濟意義上的消費空間,更是閑逛者在其中、在琳瑯滿目的商品在主體性建構的場域。
“閑逛者”是拱廊街中非常重要的意象。對于閑逛者來說,街道就是他的“室內”,琳瑯滿目的商家標志是“居室”墻上的裝飾,報攤是他的私人圖書館,咖啡館露臺是他庭院的陽臺……閑逛者自由地徜徉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似擁擠,靈魂卻是自由的。
“閑逛者”是法語 “Flaneur”的意譯,原有漫不經心、閑逛、游蕩等意義,在其他文學作品和翻譯中,也有作者譯為“流浪漢”或者“游手好閑者”。閑逛者的形象在大革命以后的法國文學中經常出現, 波德萊爾根據愛倫?坡的《人群中的人》塑造了“閑逛者”。本雅明從波德萊爾的詩中看到了“閑逛者”的另一面,認為“閑逛者”作為觀看主體是現代都市的產物,典型地體現了現代性。
閑逛者這個群體出現的社會歷史背景是“貴族階級的沒落,藝術精神和理想主義的衰亡,以及食宿平民社會的發展和中產階級現代性的興起”1。機械復制的發展,帶來了量的迅速遞增,拉近了大眾與藝術品之間的距離,滿足現代人對商品的要求,但是復制卻威脅到藝術靈韻(Aura)的消逝,使觀者主體在人群中無法完成對藝術的靜觀與崇拜,藝術不可避免地落入消費時代的洪流中,成為被消遣的商品而非被凝視的對象。藝術如此,更何況是商品。
商業街上的行人,行色匆匆,冷漠而又孤僻,閑逛者本奢望用陌生人的這種孤僻來填補自己的空虛,以期打破這種“追逐私利”的不近人情??墒?,泛濫的商品終究還是侵占了他的思想領域。
在工業社會,人化作社會勞動的工具,人的作用與機器無異。“閑逛者被置于蕓蕓眾生之中,與蕓蕓眾生一樣,都分享著商品社會的生存方式”2。處于大城市和資產階級的邊緣,閑逛者還尚未被兩者淹沒,在異化的商品交換機制中努力取得平衡。但是,終究是敵不過資本主義的強勢,最終不得不走進市場,待價而沽。
拱廊街的櫥窗玻璃增加了商品的可視性、折射出充滿誘惑的物的欲望,構成了商品的夢幻世界。女性服裝櫥窗里,妙曼的身姿、低調奢華的服裝再加上別具匠心的飾品,盡顯奢華、高貴,完整的符號意義使人深信只要擁有了櫥窗里那些物質性的能指,就可以變成和模特一樣引人注目,但實際上凝視者獲得的只是對商品形象的一種視覺上而非實物上的占有。法國著名思想家羅蘭?巴特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文化現象都納入符號系統,對大眾文化進行了符號學的解碼,揭露了充斥于社會中形形色色的商品神話。以現代商品為載體,誘發人們的美好幻想,但實質是空洞的、虛偽的。
對本雅明而言,現代性世界是一個最終由商品生產、流通和交換的支配地位造就的假象的世界,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尖銳地“戳破”了這個幻想。商品的大規模生產也促進了商品的平民化和日?;?偨y可以喝可樂,貧民窟的窮人也可以喝,并且喝的是同一種可樂,這其中毫無階級屬性可言。在消費社會,一切都變成商品,并且給了每個人均等的選擇的機會,人們不僅贏得了獲得商品的可能性,還獲得了權力,一種商品引申想象出來的權力。但是,面對一件商品,在“使用價值”的意義上可能會是平等的,而在物品已被符號化并且被深刻等級化的情況下,已沒有什么平等可言。
閑逛者是多情的,把每個人看成靈魂的棲息地;商品是移情的,把每個人看成潛在的顧客?,F實的殘酷在于,商品是不會對可憐蟲般的閑逛者移情的,只是這種“挑選”是無形的。商場里的商品幾乎都有價格標簽,這些標簽沒有標明哪些人群可以購買,也沒有直接決定消費者是否購買。但是,這些符號就像一紙法令,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劃了一條無形的界限,一條消費者想消除卻無法消除的界限。那些奢侈品商店,看似大門是向每一個顧客開著的,但是對于很多人來說是望而卻步的,商品品牌符號已無形中給人一種壓力,人在自尊心的驅使下也不會自討無趣,于是,符號化的商品就這樣選擇了潛在的消費人群。
在商場中,閑逛者既是看的主體,也是被看的對象,形成一種互視關系。行人像是大量商品一般看著閑逛者,閑逛者毫不在意,反而用一種疏離的目光凝視著來來往往的人群,對他們進行真正的“生理研究”,透視他們的靈魂,仿佛 “精神”的“密謀家”一般。
巴黎的拱廊街在19世紀被視為現代性的成就和象征,竟然在如此短暫的時間里就被拋棄,本雅明體驗到了現代性的震驚:“過渡、偶然、短暫”,正如阿多諾在一封寫給本雅明的信中所說的:“一切物化都是一種忘卻”,這種忘卻的速度在機器的助推下越來越快,人們慢慢只關注獲得,很少留戀失去的。
“轉瞬即逝”是現代性的特征,商品中的“時尚”很好地應用了這個特點。時尚規定了商品拜物教所要求的膜拜儀式,3它需要的不是記憶,而是慶祝新奇,商品的多樣性以及更新速度體現了這種“法則”的短暫性、不確定性。之現如今的電子產品,比如手機、電腦,大部分人所使用的僅是那幾個基本的功能,但是當有新的產品出現時,總有“發燒友”抵不住誘惑去購買,這商家給消費者制造的一種幻想——以為獲得了該產品更高的使用價值,其實使用價值的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只是獲得了“最新”的時尚前衛噱頭。
在本雅明看來,時尚的背后是商品崇拜,是戀物癖,而世界博覽會恰恰成為商品拜物教的盛會。博覽會是技術的狂歡,是商品的盛宴,建立了一個夢幻的世界,使人們賞心悅目,無形中使有機生命屈從于無機生命,人們對商品的迷醉導致人的異化,而這種沉迷到了鮑德里亞的社會已經發展為一種主體性自我的迷失。
里斯曼說:“今天最需求的,既不是機器,也不是財富,更不是作品,而是一種個性?!?這種個性或者可以說是主體性,要通過符號的力量抽象地重構。符號成為現代人建構自我認同的方式,通過獲得物品象征著的幸福、品味、財富、地位等意義來實現。符號帶來的也并非是享受,而是因對符號占有和編碼區分帶來生產。
當拱廊消失,游蕩不再流行時,當汽燈不再時髦時,忽明忽暗的燈光預言著閑逛者搖擺不定、奄奄一息的命運。隨著拱廊街被大量拆除,閑逛者被驅逐到百貨商場,沒落為瀕危物種,成為只屬于19世紀的文化符號。
城市居民的歡樂與其說在于“一見鐘情”,不如說在于“最后一瞥之戀”。5本雅明在商品的狂歡中看到了資本主義的危機,通過巴黎拱廊這個大都市異化景觀揭示了現在的資本主義“盛世”如何導致“末世”。每一個時代都夢想著下一個時代,深受馬克思影響的本雅明在“追憶流逝的空間”的同時也在探索下一個理想時代。
注釋:
1.周小儀.《唯美主義與消費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49頁.
2.Walter Benjamin. Charles Baudelaire:Alyric Poet in the of HighCapitalism[M]. London: verso,1976,第55頁.
3.(德)本雅明.《巴黎,19世紀的首都》.劉北成.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43頁.
4.(法)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71頁.
5.(德)本雅明.《巴黎,19世紀的首都》.劉北成.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111頁.
[1][德]瓦爾特?本雅明(劉北成譯).巴黎,19世紀的首都[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2][法]鮑德里亞(劉成富,全志鋼譯).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3]吳瓊.拱廊街?奇觀化?閑逛者——本雅明拜物教批判[J].河南社會科學,2014年04期:26—36.
[4]張閎.拱廊街:資本主義空間寓言——讀本雅明《拱廊街計劃》[J].中國圖書館評論,2006年07期:13—17.
[5]廖紅艷.本雅明《拱廊街計劃》視覺文化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6.
[6]汪民安.現代性[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7]張楠.瓦特?本雅明空間文化理論及其影響研究[D] .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16.
[8]段祥貴,陳建.本雅明“閑逛者”在當代消費文化語境中的意義[J].廣東:廣西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第05期:93—96.
葛祥艷(1991- ),女,山東臨沂人,同濟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媒體產業、消費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