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娟 (山西大學音樂學院 030000)
簡論“同律度量衡”的內涵
張 娟 (山西大學音樂學院 030000)
“同律度量衡”學說是一個涉及中國古代音樂史、科技史、度量衡史的古老命題。這一學說萌發于先秦,經西漢《淮南子?天文訓》直到漢代律學家劉歆總結成書于《漢書?律歷志》。本文通過對《漢書》、《淮南子》等史料的文本分析,對“同律度量衡”這一學說的內涵進行重新解讀。
黃鐘;度量衡;累黍;科學內涵
樂律與度量衡的相互關聯是中國傳統律學和度量衡制度的一大特色。《尚書?虞書?舜典》曰:“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1。”這是目前所見的最早的“同律度量衡”。然《尚書》雖被認為是上古歷史文獻,其成書年代卻不足為信。《國語?周語下》中單穆公進諫周景王:“……律度量衡于是乎生”;伶州鳩答周景王問:“律所以立均出度也。”。這些文字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將“律”與“度量衡”關聯的明確記載。
“律”,即“律管”。蔡邕《月令章句》:“律,率也,清濁之管也”;“聲之清濁,以管之長短為度”;“截竹為管謂之律2”。朱載堉《律呂精義?內篇》也指出:“管即律,律即管,一物二名也3。”律管,是中國古代用來校正音高的定音器,共十二支。其中最長的一支為黃鐘律管,其余十二律管皆以黃鐘律管的長度為基準按照三分損益法確立長度,以此來確定十二律各律音高。
中國先民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建立了龐大的樂器群,出于音樂演奏實踐的需求,各種器樂合奏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所有樂器在音高標準上的統一與和諧,因此有必要制定一個統一的、穩定的黃鐘音高標準來對樂音音高進行規范和統一。先秦古人皆以古琴上弦的長度定音位。但是因為絲弦容易受到大氣濕度、大氣溫度的影響,改變張力而影響音高的穩定性,因而以弦定音高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在更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的樂律學家們多使用的是有絕對音高的“律管”來作為定音高的標準器。律管屬于管樂器,由空氣柱振動而發音,空氣柱的長度口徑及振動頻率直接決定其音高。在沒有頻率概念的情況下,中國古代樂律學家計算樂音和律管都以長度來作為依據,這也是中國傳統律學的一大特點。如先秦時期三分損益法就是以弦長來作為計算依據的。于律管,只要保證其長度和口徑不變,它的音高就可以維持穩定。“律”就這樣與“度量衡”聯系在一起。
《國語》之后,《淮南子》和《后漢書?律歷志》較詳細的對“同律度量衡”理論進行論述。
《淮南子?天文訓》:“古之為度量輕重,生乎天道。黃鐘之律修九寸,物以三生,三九二十七,故幅廣二尺七寸。” 黃鐘律長9寸乘3得27作為“幅廣”。“音以八相生,故人修八尺,尋自倍,故八尺而為尋。有形則有聲。音之數五,以五乘八,五八四十,故四丈而為匹。”三分損益隔八相生十二律,所以一般人身高為八尺。音律有五音,5乘8得40,所以4丈為1匹。“秋分蔈定,蔈定而禾熟。律之數十二,故十二蔈而當一粟,十二粟而當一寸。律以當辰,音以當日,日之數十,故十寸而為尺,十尺而為丈。”音有十二律,所以十二禾穗芒尖為一粟,12粟為1寸。天干有十,所以10寸為1尺,10尺為1長。這就是音律與長度的關系。“其以為量(重),十二粟而當一分,十二分而當一銖,十二銖而當半兩。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為一兩,天有四時,以成一歲,因而四之,四四十六,故十六兩而為一斤。三月而為一時,三十日為一月,故三十斤為一鈞。四時而為一歲,故四鈞為一石。”從重量單位看,音有十二律,所以12粟為1分,12分為1銖,24銖為1兩,與1年24節氣相合。一年四季,四四得十六,所以16兩為1斤。一季3個月,30天為1月,所以30斤為1鈞。一年四季,所以4鈞為1石。
《天文訓》的記載用具體的數字將音律與度、衡的關系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其中的長度單位是蔈、粟、寸、尺、丈;重量單位有分、銖、兩、斤、鈞、石,但是沒有關于“嘉量”即容積單位的規定和說明。更為重要的是《天文訓》提出所有的度量衡單位及運算都“以律為本”的思想。
西漢末年王莽復古改制,律歷學家劉歆對先秦以來的度量衡制度進行考證和修訂,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規范的度量衡理論,后收入《漢書?律歷志》,即《備數》、《和聲》、《審度》、《嘉量》、《權衡》篇,被視為中國最早的度量衡專著。在《漢書?律歷志》中,劉歆首次將樂律與度量衡的關系具體化、規范化,“同律度量衡”自此建立了較為明確的、完整的理論體系。
相比較而言,《漢書?律歷志》對《淮南子?天文訓》有所繼承。二者都使用一些相同的計量單位名稱及其進位關系,都認為“度量輕重起于律”的觀點。但是《漢書?律歷志》的“同律度量衡”理論更加明確、完整和規范。
首先,劉歆詳細規定了度量衡三者的單位名稱和各自的進位關系。5種長度單位分別是分、寸、尺、丈、引,皆以十進位;5種容量單位是龠、合、升、斗、斛,除2龠為1合外,其余均采用十進制;5種權衡單位是銖、兩、斤、鈞、石,其中24銖為1兩,16兩為1斤,30斤為1鈞,4鈞為1石。
其次,劉歆更直接、更明確的指出律與度量衡之間的相互關系,即度量衡以黃鐘為標準——度制源于黃鐘律管的長度,量制源于黃鐘律管的容積,衡制源于黃鐘律管所容秬黍的重量。
第三,不同于《淮南子?天文訓》,劉歆指出在律與度量衡的關系中,“累黍”是不可缺少的環節。度量衡中的長度“度者”,是用90黍排列所得長度和黃鐘律管的9寸長度相校對,兩者相合。1黍的寬度是1分,10黍寬度就是1寸,100黍即1尺,由此可以確立長度單位標準。在容量單位當中,黃鐘律管的容積為1龠,可用1200黍進行校量。2龠為1合,10合為1升,10升為1斗,10斗為1斛。關于重量單位,以黃鐘律管所容納秬黍的總重量作為重量的單位標準。黃鐘律管可以容納1200黍,其總重就是12銖,24銖等于1兩,16兩即為1斤,30斤為1鈞,4鈞則為1石,各重量單位標準由此而產生。
劉歆《漢書?律歷志》的“同律度量衡”理論規定,度量衡各標準單位的制定以黃鐘為起始標準,但借助了累黍才能確定長度、容量、重量的具體單位量值。律管的長度、容積、容重決定度量衡三個計量單位的基準,這是“度量衡源于律”;同時使用具體參照物——秬黍,使用固定的累黍方法就可以得到固定的度量衡各單位量值,可以將長度、容積和重量單位值固定,基于此黃鐘律管的長度、容積(口徑)也得以確定,黃鐘音高也就被確定了,這是“律又源于度量衡”或者“律起于度量衡”。所以律與度量衡是以累黍為介質,相互參校、相用為表里,“律者可以制度量衡,因度量衡也可以制律”,這才是“同律度量衡”理論的真正內涵。
度量衡的基本功能就是為了實現統一準確的測量,“以律定度量衡”或者“以度量衡定律”是因為古人認識到律管長度與音高之間的關系。在中國古代,由于受到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黃鐘律高與度量衡標準在歷史流變中極難保存,無論用什么方法來定義度量衡,都不能達到十分精確。用《漢書?律歷志》以累黍參以黃鐘律管確定度量衡量值的方法,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古代黃鐘律高的穩定和度量衡基準的恒定性,同時也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復現性,對后世中國樂律制度和度量衡制度影響深遠。
注釋:
1.出自《尚書》.
2.出自蔡邕《月令章句》.
3.出自朱載堉.《律呂精義?內篇》卷八《樂器圖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