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哲信(吉林大學珠海學院 519000)
“互聯網+”校企合作產學研用協同育人路徑研究
——以吉林大學珠海學院服裝設計專業方向為例
劉哲信(吉林大學珠海學院 519000)
本文在“互聯網+”背景下,探討校企合作產學研用協同育人的路徑,通過校企合作方式整體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案、課程體系,實現人才培養全過程的有效銜接;解決服裝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提高服裝設計課程教學的質量,創辦特色,滿足社會及市場對高端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能為高校服裝設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廣價值的改革實踐成果。
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實踐教學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及“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教育”誕生,為教育行業帶來了革新,引起了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人才培養過程等方面的深刻變化。在“互聯網+”行動計劃的背景下,探索校企合作辦學、人才培養及管理機制的創新,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培養企業急需的應用型、實用型技術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合理確定課程結構,實驗實踐課程學分比例達到30%。以“本科生培養質量國家標準”為基礎,科學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規格,合理確定課程結構,改革教學方法、手段,通過作業、考核的目標形式,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融合。加大實踐環節占總學分的比例,專業實驗教學要設置綜合設計類實驗項目,實驗實踐課程學分比例達到30%。將每學期的19周分為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期末考試三部分,其中課堂教學16周,實踐教學2周,期末考試1周。
(1)推動教師把國際前沿學術發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融入課堂教學,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企業進行現場教學,增加教學的實踐性,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激發創新創業靈感;
(2)運用信息化教育技術和網絡在線課程,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豐富多樣的教育資源,與企業合作,進行“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
(1)加強學校創新創業實驗、實踐條件建設
著重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示范基地。繼續加強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建設,成立協同育人中心、以創新創業為特色的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以創新創業園統領創新創業實驗室、眾創空間、創客空間等校內創新創業空間。
(2)深化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建設和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利用學校、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等多種資源和各自優勢,共建一批高水平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訓基地,推動創新創業資源共享及優秀項目成果推廣等機制,構建學校與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等深度融合、動態協同的創新創業良好環境。
(1)專職專任教師隊伍建設
加大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每年選派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交流訪學,鼓勵教師參與行業創新創業實踐。結合學院“三個層次”師資骨干隊伍建設項目,支持“三個層次”骨干教師將科研項目帶入創業孵化基地和校企合作實習基地,將教學研用相結合,實現工學結合。
(2)兼職教師(雙師型、創業導師)隊伍建設
引進企業優秀師資,聘請企業家、職業指導師、創業人士和優秀校友等校外專家學者兼職創新創業導師,推行大學生實踐教學和創新創業校企雙導師制,通過定期考核、更新,建立優秀兼職導師人才庫。
整合了以保利服飾有限公司為中心,囊括了面輔料、設計、制作加工、洗水、質檢、后整理、銷售等整個服裝產業群,為學生的實習和就業搭建了更好的平臺。
在企業真實環境中進行職業素質的培養和訓練,使學生能夠將課程所學的專業知識、技能與實際的生產相結合,增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實現在學習期間與市場、與崗位的零距離接觸,使他們快速地樹立自己職業理想,并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習慣,練就扎實過硬的職業技能,實現了工與學的交替。
充分利用合作企業的實踐平臺,課堂進車間、進企業,進行校企聯合的現場教學模式,在企業進行現場教學:如:在東莞瑞興電腦織嘜有限公司,陳經理進行了產品商標的設計、制作和知識產權的專題講座;在晶彩洗水廠,張經理現場講解并示范牛仔洗水的流程;保利服飾有限公司槐紅亮總經理現場講課:互聯網+下牛仔行業展會設計與營銷等。
請企業人員來學校舉辦交流會、講座,學院特聘保利服飾有限公司槐紅志總經理為“就業指導師”,多次到學校進行就業和創業的講座交流。加強校企合作,聯合制定、完善與執行人才培養方案,增加實踐學時,例如:《時裝設計》課程從56課時并增加到70課時,并開設《創新創業實踐I-VI》課程,1-6學期每學期24學時。同時,校企合作共同舉辦畢業生服裝設計展演和設計專題展:“保利服飾杯”舊衣改造設計展、“保利服飾杯”可拆卸綠色設計主題展等。合作單位每年兩次到學校進行人才招聘會。
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課程教學針對市場需求,與企業實際設計相結合,針對企業需求,指導教師在學校指導學生進行針對性設計,進行項目化教學,進行“線上”與“線下”教學相結合,與企業進行資源共享,簽訂共同研發設計作品合作協議,共同進行設計研發,將產學研產結合,將教學成果進行產品轉化。
近兩年來,到企業參觀實習人數達200人次,頂崗實習人數80多人次,在校企合作企業就業15人,初次就業率統計達到100%,從事本專業相關工作的比率高;項目化教學,將教學成果轉化為產品70多件,創造經濟價值157.68萬元;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指導學生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1項,參加設計作品大賽,獲得1等獎1名,2等獎1名3等獎3名,優秀獎和入圍獎若干。
[1]徐輝,季誠鈞.《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2]李眾立,董發勤.《實踐出真知-西南科技大學實踐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3]夏婧婧.《體驗式服裝設計模式研究》.《2011年優秀碩士論文》,2011年11月.
[4]貴州大學教務處.《本科實踐教學研究與探索》.貴州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本文由2016年紡織服裝信息化教學研究課題《打造實踐操作平臺,探索獨立學院藝術類教學新模式》資助
劉哲信,男,山東安丘人,碩士,吉林大學珠海學院藝術系教師,主要研究方向:藝術創作,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