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躍,雒 麗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
中國綠色發展的道路自信*
余永躍,雒 麗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
綠色發展既是發展理念又是發展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性認識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具體化。要真正做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就必須堅定中國綠色發展的道路自信。中國綠色發展的道路自信,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對黨領導的綠色發展道路的必然性、現實性、科學性和優越性所形成的高度的理性認知、情感認同和行為自覺遵循。中國綠色發展的道路自信是多維動因交互作用的必然結果。中國綠色發展的道路自信首先源于60多年綠色發展的歷史實踐,其次源于中西環境治理模式對比所凸顯的比較優勢,再次源于綠色發展的“綠色”本質。我們必須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堅定綠色發展的道路自信,沿著中國綠色發展道路繼續前進。
綠色發展;道路自信;生態文明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其中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主題。綠色發展既是發展理念又是發展道路,是我們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性認識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具體化。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我們要“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7月2日。。這既與十八大強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一脈相承,也標志著“道路自信”一如既往地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根本保證,需要我們一以貫之地堅持。綠色發展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題中之義,要真正做到“道路自信”,就必須堅定中國綠色發展的道路自信。
所謂中國綠色發展的道路自信,就是指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對黨領導的綠色發展道路的必然性、現實性、科學性和優越性所形成的高度的理性認知、情感認同和行為自覺遵循。從根本上講,在長期的實踐和認知探索過程中,中國綠色發展的道路自信既來自于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又來自于對當代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內在優越的深入比較,更來自于對中國綠色發展道路中“綠色”特質的執著追求。
中國共產黨對綠色發展道路的認識,既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深化的過程,也是一個長期的探索過程。中國共產黨對綠色發展道路的自信是在實踐中逐漸建立的。
第一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可謂之綠色發展道路的初步探索期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一直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因此,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著述中蘊含著深刻的生態文明思想,主要內容有:人與自然有機統一,自然的歷史與社會發展歷史相統一,社會實踐是人與自然聯系的中介,資本主義制度是人與自然對立的根源,科學技術影響和改變人與自然關系,人可以協調與自然的關系。也在我國的生態文明理論學習尤其是社會實踐中得到了貫徹和遵循。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等第一代領導集體深知科學技術對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性,提出了“土、肥、水、種、密、保、管、工”的“農業八字憲法”,提倡科學種田;還鼓勵全民參與節約資源、利用再生資源、綠化荒山、發展林業的“綠化祖國”行動;同時,興修了黃河、葛洲壩、三門峽、淮河等水利工程,保護了主要江河流域的生態環境。這些生態思想和生態實踐表明我們黨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已經形成了初步的認識,并且在推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取得了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有效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開始萌芽,這就為綠色發展道路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第二階段:從改革開放到黨的十八大之前,可謂之綠色發展道路的逐步明確期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號召“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造福后代”*《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275頁。,以此來保護森林資源。1989年,我國正式頒行了第一部《環境保護法》,為環境保護問題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鄧小平強調了科學技術對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指出:“將來農業問題的出路,最終要由生物工程來解決,要靠尖端技術,對科學技術的重要性要充分認識。”*《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275頁。之后,在過度追求經濟增長的過程中,由于受西方發展方式的影響,我國在人與自然關系處理的道路上走了一些彎路,為了一時的經濟效益而采取粗放式的生產經營方式,出現了一些先污染后治理、邊污染邊治理的錯誤做法。不過,這些做法及時得到了遏制。黨的十五大正式將“保護環境”列為基本國策,提出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嚴格執行土地、水、森林、礦產、海洋等資源管理和保護的法律”*《江澤民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4頁。。期間,“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環境保護工作是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等生態保護思想深入人心。黨的十六大從宏觀整體層面指出,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目標,就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8頁。。2007年,黨的十七大將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思想寫入黨章,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出構建“兩型”社會,“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8頁。,首次把“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寫入了黨的報告,遵循經濟社會、自然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規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趙華荃:《遵循客觀規律,推進社會建設、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管理學刊》2014年第9期。。2010年,在《2010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正式提出“綠色發展”,并在“十二五”規劃中首次闡述了綠色發展問題,這“標志著中國進入綠色發展時代”*胡鞍鋼:《中國“十二五”規劃與綠色發展》,《中國水利》2011年第6期。。綠色發展道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逐步明晰起來。
第三階段:從黨的十八大至今,可謂之綠色發展道路的正式確立與堅定執行期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并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表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縱深發展階段。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從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正式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其中“綠色發展理念”尤為醒目。全會指出綠色生活、綠色消費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重大作用。隨后將綠色發展理念全面貫徹、細化于黨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之中,指出:“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http://sh.xinhuanet.com/2016-03/18/c_135200400.htm。由此可以看出,“現代國家治理,無論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還是生態環境的治理,最終目標均是為了追求人的可持續發展、自由、幸福”*詹龍、梅珍生:《治理: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新轉變》,《江漢論壇》2016年第3期。,至此中國綠色發展道路正式確立。
回顧綠色發展道路的歷史,可以看出中國綠色發展的道路自信源于60多年的持續奮斗和接力探索,經過多次成功和挫折的考驗、磨礪,才在中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的探索歷程和實踐經驗中逐漸形成了綠色發展道路。這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有著深厚的歷史和實踐依據。
中國綠色發展的道路自信深深地扎根于對這條道路優越性的自我確證和堅定信念中,也就是說,與其他國家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相比,綠色發展具有絕對的比較優勢,它超越了以往西方治理環境的發展道路。中國之所以向世界承諾中國的綠色發展要給世界生態安全作出貢獻,是因為中國所走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即中國的綠色發展道路,是一條不同于西方的中國特色發展道路,是為應對外部環境考驗,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局面之路*周金堂:《習近平從嚴治黨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的“三個考量”》,《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它按照東方系統辯證思維診斷當代工業文明病源,指出環境危機是當代工業文明系統弊端的結果,不是造成危機的根源,要從根源上治理生態危機,必須跳出“就環境治理環境”的狹隘思路。
進入工業時代以來,環境問題與生態危機日益嚴重,表現為空氣惡化、水體污染,進而出現森林土地破壞,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甚至出現消費至上、人性異化等精神危機。資本主義的物質文明在帶來生產力提高的同時,也帶來了難以解決的生存和發展難題:其一,在人與自然關系方面,工業文明倡導人的解放和獨立,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中以人類利益為中心,形成了人類中心主義,人與自然的交往以人的統治、控制與自然的被統治、被控制為顯著特征。在與自然相處中,人把自身看成唯一的主體,自然只是客體,主體主宰和統治著客體。為了滿足自身利益,人類不惜破壞、掠奪自然。其二,在人與他人、人與自身的關系方面,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崇尚以資本的邏輯支配社會,產生了各式各樣的異化,其中以“物支配人”的異化最為嚴重。人被異化之后,整個社會物欲橫流、消費異化、金錢至上,交往中以個人利益最大化為標準,人際關系冷漠,并且產生了“新窮人”——因為貧窮而在心理上感覺被排除在“正常生活”、“快樂生活”之外*[英]齊格蒙特·鮑曼:《工作、消費、新窮人》,仇子明、李蘭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版,第83~85頁。。因此,資本主義國家為攫取利潤而進行的擴大再生產不僅加劇了生態危機,而且還扭曲了人的價值取向,其消費主義的危害是世界性的。其三,在國家/民族與世界的關系方面,西方發達國家“就環境治理環境”,普遍走過了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道路,并且出現了向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轉移高污染、高能耗的行徑,同時還通過經濟、文化等“看不見的手”來控制、干涉甚至阻礙其他國家的治理、發展。總的來說,這根源于資本主義的本質,它以資本的邏輯支配一切,在此價值取向的主導下,資本主義社會永遠跳不出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自身、國家與世界關系中的控制、異化、欺壓的“怪圈”。
中國之所以選擇綠色發展道路,正是因為社會主義本身就意味著對于更好發展道路的探索。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現代化方案,曾在人類告別封建社會、邁向現代社會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它絕不是唯一的發展道路,特別是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本身發展的問題進一步凸顯。作為社會主義的中國綠色發展道路,其基本著眼點一開始就針對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弊端,在批判和破壞一個舊世界的同時建立了一個新世界,實現對資本主義環境治理模式和發展道路的揚棄與超越,這為綠色發展所深蘊的科學性和正義性提供了最基礎的根據。歸納起來,中國綠色發展道路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在人與自然關系方面,提出打破人類中心主義,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綠色發展道路著力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張人與自然平等,二者“同呼吸共命運”,主張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生活等各環節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并且發展自然,實現人和自然共同發展、和諧發展。
第二,在人與他人、人與自身關系方面,要求摒棄消費主義,追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中國綠色發展道路呵護人的自由發展,把人從異化的奴役狀態中解放出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以及人與自身的和解*王四正:《“兩個和解”: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從而使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成為可能。一個被物欲所奴役的人、一個視金錢為人生唯一價值的人,顯然是與人的全面發展格格不入的。面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消費主義在我國大眾生活中的“嶄露頭角”,綠色發展堅決抵抗現代社會形形色色對人的“物化”、異化,強調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展”、“生活幸福”為社會生活價值標準,倡導平等、和諧,追求使人成為人,使生活成為不被“遮蔽”的生活,追尋人的自由、和諧、詩意的生活。
第三,在國家/社會與世界的關系方面,主張拒絕個人中心主義,尋求全人類共同福祉。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同處一個世界,中國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既是為了建設美麗中國,也是為全球治理貢獻力量。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趨勢的深入發展,國與國之間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這使得發展問題的解決愈加復雜和棘手,需要人類共同的智慧來共同找尋新的、多元的、開放的發展途徑。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講話、論述、批示達60余次,他強調:“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任理軒:《堅持綠色發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之三》,《人民日報》2015年12月22日。與大多先發資本主義國家的掠奪式的“個人利己主義”不同,中國選擇了一條追求人類共同福祉的綠色發展道路。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提出綠色發展的目的之一就是為解決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問題承擔應有的責任和義務,為世界可持續發展和全球治理作出應有貢獻。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有比較才能有自信。中國綠色發展道路自信源于它與西方國家發展模式相比所具有的比較優勢,最基本的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它突破了“就環境治理環境”的發展瓶頸,堅定主張通過國家治理模式轉變,將綠色發展融入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通過綠色發展道路的社會主義優越性來探尋解決人類生態危機和發展危機的新方向和新方案。
綠色是發展的底色也是發展的本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并且是我們堅定綠色發展道路信心的源泉。
與農業時代的“黃色文明”和工業時代的“黑色文明”不同,綠色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種同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不同的生態文明。這種新的文明形態的核心是“綠色”的生活方式,并有一整套全新的“綠色”思想觀念、社會制度、政治體制與其相適應。綠色發展認為人類文明如果要擺脫人與自然關系不可避免的惡化,就必須對生活方式和生產模式進行革新,實現綠色增長,積聚綠色財富,共享綠色福利。綠色發展道路的“綠色”特質要求人們用生態理性反思和改良經濟理性,以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為價值標準對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環節進行“綠色化”,發展循環經濟系統、高效能源系統以及綠色科技產業,實現物質生活、生產的低污染、低能耗和低排放。
綠色發展道路的“綠色”特質追求的不僅是經濟領域發展觀的轉變,它的最終目標是人的發展,并且強調“人與自然和諧”與“人的進步”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認為人與自然關系的合理調整有待于在實踐中解決人與人關系的不平衡。因此,綠色發展道路主張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中積極主動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化發展,強調綠色發展道路的整體性、全面性、綜合性、長遠性,從實質上反映了人們對更高層次生態文明形態的追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http://sh.xinhuanet.com/2016-03/18/c_135200400.htm。可見,綠色發展道路更加強調發展而非簡單的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更加突出在可持續性基礎上的“可發展”;更加強調行動而非理念,更加具有實踐的可操作性;更加強調整體協調而非局部改善,是一個經濟、社會、環境協同作用和政府、企業、公眾等不同主體共同發展的過程,兼顧各方利益,促進發展的整體協調*趙臻:《進一步深化對綠色發展的認識》,《黨建》2016年第5期。。其“綠色”本質旨在使“人成為人”、使“人的生活成為生活”,即為“人”和“人的生活”賦予綠色、發展和文明的價值。
歸納起來,“綠色”特質從以下三個方面為綠色發展道路提供了自信動力:
第一,“綠色”使綠色發展道路立意更高。傳統的環境治理注重的是從節能減排、污染治理等視角提倡科技創新對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環境保護從屬于經濟發展。而中國綠色發展道路則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突出戰略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第二,“綠色”使綠色發展道路視野更寬。綠色發展道路在立足中國具體國情現實的同時,也綜合考慮了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具體表現在生態安全的統籌上,人類生態系統的安全日益受到重視,它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生活影響作用不可小覷。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這表明我國綠色發展之路中具備了國際視野,同時也反映了中國積極主動應對氣候變化,保護整個地球生態環境的擔當,也向世人進一步展示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應有的誠意和胸懷。
第三,“綠色”使綠色發展道路著力更準。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標志著我國的發展思維和發展模式正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變革。綠色發展呼喚綠色發展的實踐,由理念向實踐轉變的關鍵是在政府、社會、個人三元主體的框架下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合力構建一種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互動基礎上的、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旨歸的、以實現人類共同福祉為目標的綠色發展之路。在實踐中,加強成本有效性和預算效率的提高,積極探索生態補償效率的最優化實現路徑*程臻宇:《國外生態補償效率研究綜述》,《經濟與管理評論》2015年第6期。。
[責任編輯:張蘊萍]
*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優勢和特色學術領域建設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項目編號:118-410500044)的階段性成果。
余永躍,女,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生態文明建設與現代女性發展;雒 麗,女,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綠色發展理論與實踐。
F205
A
1002-3909(2017)04-00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