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君,歐 瑞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優撫安置及擁軍支前研究*
杜 君,歐 瑞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政府根據抗日斗爭的需要,積極開展軍人優撫安置工作和擁軍支前工作,改善軍人及其家屬的待遇,吸引了廣大適齡青年參軍參戰,提高了部隊戰斗力,加強了軍民團結,為邊區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及抗戰勝利起到了應有的作用。
抗日戰爭;陜甘寧邊區;優撫安置;擁軍支前
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政府根據抗日斗爭的需要,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優待抗日軍人家屬、撫恤抗日傷亡軍人、安置抗日退伍軍人和擁軍支前方面的政策,在改善軍人待遇,提高部隊戰斗力,吸引適齡青年參軍,加強軍民團結和鞏固邊區抗日根據地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后,抗日軍人為了保家衛國流血犧牲。為解除前方戰士的后顧之憂,一心抗戰,中共中央于同年8月發表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中提出要“改良抗日軍人的待遇”*《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29頁。。陜甘寧特區政府*當時稱特區政府,1938年1月復稱邊區政府。依據中共中央的要求,于同年12月出臺《抗日軍人優待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明確規定:凡參加抗日戰爭將士及其家屬,均受本條例優待;各縣縣政府應隨時調查登記抗日軍人家屬的經濟情況,呈報特區民政廳。《條例》規定抗日軍人在役期間所享受的優待主要有:本人和家屬免交一切捐稅并享受公家商店購物減價的優惠;優先購買貧乏之生活必需品;抗日軍人子弟讀書免交一切費用;抗日軍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費用公家補助;抗屬居住公家房屋免費;公家供給抗日軍人因病休養費;抗屬無力耕種土地的,應享受代耕*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8~209、213~214頁。。
為確保抗日軍人家屬代耕代收政策落到實處,1941年3月,陜甘寧邊區政府民政廳在為優待抗屬組織代耕工作給各縣的指示信中要求,邊區各地必須克服優待抗屬工作中“重工輕抗”、不公平以及平均主義等錯誤傾向,督促代耕隊要按時種收按期檢查,同時教育、發動抗屬生產達到自給自足*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8~209、213~214頁。。同年8月,陜甘寧邊區政府公布了《優待抗屬代耕工作細則》(以下簡稱《細則》)。《細則》總則規定:優待工作,要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并重,是一件經常的抗戰動員工作。……總的原則是使抗屬的生活不低于一般群眾,抗屬的社會地位應高于一般群眾;優待抗屬應是公平優待,合理負擔;優待工作應發揚民主,使代耕隊員明白代耕是履行自身對抗戰應有的光榮義務,從而自覺地積極工作;使抗屬明白自身的光榮地位,不愿做無所事事的寄生蟲*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217、217~218、218~220、220、245、245~246、246、246~247、247、247頁。。《細則》在“優待委員會代耕工作的領導”中規定:要調查統計抗屬以及當地居民的具體情況,以便根據實際進行合理的優待和分配;按照各鄉村應受優待的抗屬人數與代耕的人數施行合理的分配;在農忙時節,代耕隊總隊每月、分隊每半月召開聯席會,檢查與布置具體的代耕工作;對代耕隊員與抗屬均應采取說服教育的方式*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217、217~218、218~220、220、245、245~246、246、246~247、247、247頁。。《細則》在“代耕隊員須知”中規定:為抗屬代耕是履行為抗戰服務的革命義務,是光榮的事業,不是剝削或者苦差;對代耕隊所分配的工作,應自覺自愿地去做,使代耕收獲量不低于一般生產量,使抗屬生活不低于一般人民生活;對抗屬要存尊重、扶助之意,幫助抗屬政治上的進步,為抗屬代耕應自備農具、伙食,原則上應不接受抗屬任何的報酬;盡可能動員自己身邊的婦女兒童,幫助抗屬做各種副業的發展;對其他代耕隊員要互相督促檢查代耕工作,反對放棄或消極對待代耕工作;代耕隊應隊與隊之間、隊員與隊員之間進行工作競賽,爭做模范代耕隊與代耕隊員*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217、217~218、218~220、220、245、245~246、246、246~247、247、247頁。。《細則》還規定了“抗屬須知”,要求抗屬應認識到自身的光榮地位以及政府和人民尊重自己的原因,要自尊自重,追求進步;抗屬必須遵守政府法令,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努力學習和生產;應從事力所能及的勞動,爭取實現自給自足,不能做寄生蟲;爭做模范抗屬*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217、217~218、218~220、220、245、245~246、246、246~247、247、247頁。。
為進一步改善抗日軍人家屬待遇,陜甘寧邊區于1943年1月公布了重新修訂的《優待抗日軍人家屬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優待原則”規定:優待抗屬工作力求比優待工屬工作做得好;優待抗屬工作,要物質上保證其基本生活水平,政治上提高其認識,努力實現自力更生*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217、217~218、218~220、220、245、245~246、246、246~247、247、247頁。。《條例》還詳細規定了抗屬所應享受的優待:公有房屋、場所、器具及土地的分配、借用、租賃與買賣,抗屬具有優先權,且以貧富為序,但以自用為限;抗屬優先參加公營事業及單位人員雇用,優先享受政府或銀行的工農商業貸款;抗屬享受公共衛生機關免費醫療,若無公共衛生機關,群眾須予以醫療幫助;抗屬所購公營商店及合作社物品,享受九五折優惠,并優先購買貧乏之物品;抗屬子弟入學優先錄取,且貧困抗屬子弟優先享受學生救濟金,并免費供給書籍文具;其他公益事業,抗屬擁有優先權;要注意提高抗屬的社會地位,并給予精神上的安慰,比如每逢重要節日,向抗屬慰勞慰問,群眾大會請抗屬坐前排等*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217、217~218、218~220、220、245、245~246、246、246~247、247、247頁。。《條例》對抗屬應享受的物質與勞動力優待作了規定:經濟條件較好的能維持普通生活水平以上的抗屬,不享受物質與勞動力優待;有土地但因勞動力不足不能維持普通生活的抗屬,依實際情況享受半代耕或輔助代耕;土地少且沒有勞動力無法維持生計的抗屬享受全代耕,并可獲得必要的生活資料,如柴、水、衣物等;既無資產又無土地和勞動力的抗屬,政府負責撥給公地,或給予一定的救濟;家庭貧困的抗屬可減輕或免除一定的抗戰負擔;家庭貧困的抗屬如遇到婚喪嫁娶的情況,可享受人力物力上的互濟*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217、217~218、218~220、220、245、245~246、246、246~247、247、247頁。。《條例》規定了為抗屬代耕土地的具體辦法:代耕的土地必須按時耕種收獲,且收成不能低于一般群眾的收成,如因代耕不力導致莊稼歉收的,則代耕人須負補償責任;抗屬缺乏肥料,由代耕隊負責協調解決;代耕人員自備飯食*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217、217~218、218~220、220、245、245~246、246、246~247、247、247頁。。《條例》規定抗屬土地如因天災導致歉收無法維持基本生活的,應給以錢糧救濟*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217、217~218、218~220、220、245、245~246、246、246~247、247、247頁。。《條例》還規定如有抗日軍人違法被革除軍籍、抗屬離開邊區或在他處享受代耕、抗日軍人非因合理緣由離開部隊等情形,抗屬停止享受優待*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217、217~218、218~220、220、245、245~246、246、246~247、247、247頁。。《條例》公布后,為落到實處,1943年2月9日,《解放日報》發表了《認真執行優抗條例》的社論,指出:“認真執行了優抗條例,使抗屬豐衣足食,才是真正的響應擁軍運動,才對得起英勇殺敵,保國衛土的將士。敬愛抗屬、優待抗屬,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光榮義務!”*《認真執行優抗條例》,《解放日報》1943年2月9日。
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政府出臺的優待抗日軍人家屬政策,使抗屬在后方能夠安居樂業,既免除了前方將士的后顧之憂,又鼓舞了部隊士氣,使將士們心無旁騖,英勇殺敵,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正如家在邊區的晉冀魯豫某部隊戰士金旺給家中信上所寫:“得知家庭生活如常,甚為高興,我們在外活躍非常,打了很多勝仗,消滅了不少的日寇”*《認真執行優抗條例》,《解放日報》1943年2月9日。。
撫恤是撫慰和恤賑的簡稱。撫慰是給予政治榮譽和精神上的安慰;恤賑是給予錢款或物質照顧*蘇廷林、倉理新、華曉晨:《中國社會保障辭典》,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59頁。。邊區民政廳成立了專門的撫恤委員會來領導撫恤工作,還頒布了一系列的方針條令來指導撫恤工作。安置則是對因各種原因退役的軍人的生活及工作作出安排。陜甘寧邊區政府繼承和發揚了紅軍時代撫恤的光榮傳統。早在1937年2月,中央內務部就頒布了《關于殘廢犧牲老病等撫恤的規定》,該規定根據不同的標準將殘廢劃分為四等,并且規定一等殘廢每年撫恤金30元(指大洋);二等20元;三等12元;四等按不同情況分別為一次性10元,或每年2—5元;犧牲者一次性給家屬撫恤金大洋20元*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6~207、209、209、209、210、210、210~212、212、212、223、235、260頁。。
1937年12月,特區政府頒布《抗日軍人優待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明確規定:對于在戰爭中犧牲或因勞病故者,應將其死亡時間、地點、戰役、功績由政府匯集公布;將其遺物收集在革命歷史博物館中陳列,以示紀念;死亡將士應由當地政府幫助收殮并立紀念碑*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6~207、209、209、209、210、210、210~212、212、212、223、235、260頁。。《條例》規定了犧牲或者殘廢軍人家屬享受的優待內容:受其撫養的幼小弟妹子女免費進入抗日軍人遺族學校接受教育,直至滿18歲政府為其介紹工作為止;家屬繼續享受抗屬優待*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6~207、209、209、209、210、210、210~212、212、212、223、235、260頁。。《條例》還規定抗日軍人參加戰爭受傷致殘須入殘廢院休養的,國家負擔生活費,不愿居住殘廢院的政府按年發給終身撫恤費*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6~207、209、209、209、210、210、210~212、212、212、223、235、260頁。。
為了進一步改善抗日陣亡軍人的撫恤待遇,1940年,陜甘寧邊區政府公布了《撫恤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規定:凡因革命犧牲的抗日將士,由其主管部屬首長填具詳細證明表,轉交所屬優待撫恤委員會辦理相關撫恤事宜:“(一)登記其功績紀念品具報上級備查。(二)登記其家庭狀況,轉請所在地方政府依法撫恤。(三)暫發給其直系遺屬撫恤金20元。”*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6~207、209、209、209、210、210、210~212、212、212、223、235、260頁。《辦法》還規定:抗日軍人因傷病需休養者,酌情給予休養費或適量滋養品*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6~207、209、209、209、210、210、210~212、212、212、223、235、260頁。;抗日戰士因革命戰斗而成殘廢者,根據不同標準發給榮譽將士優待證及撫恤金:暫定一等殘廢每年發給撫恤金30元,二等殘廢每年發給撫恤金20元,三等殘廢每年發給撫恤金12元,凡在傷愈后神經麻痹,運動不適,須滿一年才能恢復其原狀者,定為臨時殘廢,發給撫恤金一次10元*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6~207、209、209、209、210、210、210~212、212、212、223、235、260頁。。《辦法》還規定:法定發給之榮譽戰士優待證書,須持有正式醫療機關證明表,到就近撫恤委員會領取;凡抗日將士因公積勞成疾而請領榮譽將士優待證書者,須持有醫生及該主管部屬首長之詳細證明表及履歷表,到邊區政府民政廳或指定之代辦機關領取*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6~207、209、209、209、210、210、210~212、212、212、223、235、260頁。;持有原殘廢優待證書或醫生證明表不合法定等級或有爭議者,撫恤委員會須暫緩換證,待與醫生共同檢查后,再定殘廢等級。1942年4月7日,陜甘寧邊區發出《關于增加殘廢金的通知》,其中規定:“一等殘廢金50元,二等殘廢金36元,三等殘廢金20元,此外,老年優待金定為16元,犧牲金定為200元。”同年8月,陜甘寧邊區政府給邊區民政廳發出公函,規定殘廢金:一等增為100元,二等80元,三等60元,老年優待金50元。1944年9月9日,陜甘寧邊區經修改的《陜甘寧邊區撫恤優待條例(草案)》,對撫恤及優待金標準作了如下調整:犧牲或病故的將士一次性發給相當于四石小米的撫恤金,由其遺屬承領;一等殘廢每年發給相當于八斗小米的優待金;二等殘廢為每年相當于四斗小米的優待金;三等殘廢每年相當于二斗小米的優待金;前項撫恤金及優待金均按照發給時當地小米市價發給。
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政府不但重視撫恤抗日傷亡軍人,而且還十分重視安置抗日退伍軍人。陜甘寧邊區政府于1942年頒布的《抗日軍人退伍及安置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是黨的歷史上較早的一份關于軍人退役安置的政策性文件,主要內容包括:適用范圍:直接參加抗日武裝部隊的軍人。退伍條件:身體殘廢;患慢性病;滿45歲,年老力衰。批準機關:凡退伍者必須經醫生驗證符合退伍條件。部隊系統的要團以上政治機關批準,政府系統的要縣長以上負責人批準。手續辦理:邊區政府撫恤委員會為主辦機關,審查符合規定,發給退伍證。安置辦法:一是農業安置。劃定安置區,調劑土地和生產資料,土地限定每人3坰至5坰熟地(有能力開荒者不在此限)。二是非農安置。愿意經商的政府發給資本;愿做工的政府介紹進入工廠或商店;愿參加集體勞動的,政府介紹到集體農場或手工業工廠。三是集體安置。地方政府選定地方建立退伍軍人新村(或鄉),進行集體生產。優待措施:每人發給適當的退伍金和交通費,另發給6斗細糧(有能力謀生者不在此列);3年免納地方一切負擔;無能力謀生的當地政府給予公地代耕或者糧食救濟,其家屬享受跟抗屬同樣的優待;退伍軍人享受跟抗屬同樣的精神優待;退伍軍人撫恤金照發;貧苦退伍軍人享受免費醫療*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45~448、448頁。。《辦法》還規定了因本人離開邊區的、犯罪期間被褫奪公權的、轉讓優待權給他人的、本人死亡的退伍軍人停止享受優待*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45~448、448頁。。
根據此《辦法》以及邊區退役安置的實際,邊區安置工作又分為因病因傷退役安置和因服役年限退役安置。
1.因病因傷退役安置。這類抗日軍人可到邊區政府設立的殘廢院休養,生活費由國家供給,不愿入殘廢院的,政府按年發給終身撫恤金。抗日戰爭開始后,大批傷殘軍人從前線運送回邊區,當時邊區設有曲子、云陽、安河、云巖、延長等5處殘廢院(后改稱榮譽軍人學校),專事收容傷殘軍人的治療和休養,并對他們施以政治、文化教育,在傷愈后盡量動員參加后方工作;對于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重殘疾人員,留校長期休養;對于自愿回農村參加生產的,政府負責調劑土地和生產資料,并酌情給予代耕。
2.因服役年限退役安置。抗日軍人服務滿5年,年齡在45歲以上的,可退職休養,由公家補助其終身生活。抗戰初期,因年老退役者較少,而1942至1943年邊區實行精兵簡政,一大批年老體弱者被精簡下來,安置問題就凸顯出來。邊區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對他們進行了妥善安置。如模范退伍軍人楊朝臣,退伍時55歲,被安置到安塞一區小樵灣,借住當地百姓的窯洞。經過3年的辛勤勞作,他建立起家業,拒絕政府和人民的優待,并有了自己的窯洞,還幫助附近村民進行生產,成為退伍軍人的榜樣。由于當時特殊的戰爭環境以及邊區經濟封鎖的現實情況,對軍人的退伍安置基本屬于就地遣散,是低水平的保障。在保證退伍軍人最低生活水平的基礎上,號召退伍軍人自力更生,自謀生路,為邊區人民減輕負擔。這在當時對于穩定邊區的社會秩序,免除前線軍人的后顧之憂,還是有很大的積極作用的。
據1941年11月的統計,陜甘寧邊區政府在財政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就有5000多人享受有關撫恤優待*周士禹、李本公:《優撫保障》,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頁。,并較好地解決了軍人退役后的生活,堅定了適齡青年從軍服役的決心。
陜甘寧邊區繼承和發揚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光榮傳統,把擁軍支前當作自己的責任和義務。1939年12月,中共陜甘寧邊區第二次代表大會作出《關于擁護和擴大八路軍的決議》,對地方黨、政、民工作提出了必須執行的六項工作和五點要求,如堅決執行優待抗屬條例,增強對八路軍的熱愛,保障軍隊的糧食及被褥供給,并號召全區人民掀起擁護八路軍的熱潮。同時,要求部隊增強紀律性,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積極幫助地方解決困難。邊區的軍民關系一直是比較和諧的。但到1940年之后,邊區的物質條件日趨困難,部分地方工作人員對部隊的關心和幫助漸顯不夠,部隊對地方也出現了埋怨的現象。1942年,邊區進行了整風運動,黨政軍民關系開始得到調整。而后,為了深入普遍開展擁軍運動,邊區政府頒布了《陜甘寧邊區政府關于擁護軍隊的決定》和《關于擁軍運動月指示》,對擁軍活動進行形式上的創新,確定1943年1月25日至2月25日為邊區擁軍運動月,政府和群眾紛紛以各種形式對軍人及抗屬進行慰勞。這次大規模的擁軍運動與部隊同時開展的擁政愛民活動相結合,成為我國“雙擁運動”的起源。從此“雙擁運動”逐步走向經常化、制度化,有力地促進了軍民團結。概括起來,邊區的擁軍支前運動有如下內容:
1.擴軍及動員歸隊
即動員、組織群眾參軍,通過思想政治工作,使逃亡士兵歸隊。邊區政府于1940年在民政廳增設了戰時動員委員會,1941年改為抗戰動員委員會,專管一切抗戰動員工作。后在1942年邊區第二次機構整編中被撤銷,動員工作由民政廳秘書室辦理。
由于抗戰的長期性及殘酷性,動員群眾參軍,擴大與補充抗戰部隊,一直是邊區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務。邊區政府通過政治宣傳和優待政策,動員邊區人民參軍參戰,取得了很大的成績。1939年,林伯渠在邊區第一屆參議會上作報告指出:“邊區各級政府兩年以來曾經先后動員自衛軍少先隊8000余名加入抗戰部隊,抗戰前后總共動員了3萬壯丁,開赴前線,他們并非由強迫征兵而來。”*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9編,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346、365、365~366頁。不少地方參軍人數占總人口的10%*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陜西省志·民政志》,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1頁。。邊區人民還直接送子弟參加軍隊,如吳旗梁顯榮,親自將其四弟梁顯富送往警衛隊入伍,并再三叮囑他說:“共產黨和邊區政府解放了咱,咱一定要保衛共產黨和邊區政府,你去當兵好好干!”*甘肅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史料選輯》第1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89頁。
歸隊工作一般是動員群眾勸說,向其解釋中共擁軍優抗政策,幫助解決家中實際困難,使戰士們自愿歸隊,且各政府機關及群眾團體不得把逃跑或請假不歸的戰士留著工作。自從抗戰以來,邊區就開展了抗日軍人的歸隊運動。1937年、1938年邊區歸隊工作做的較好,基本上沒有一個未及退伍年齡的軍人留在家里。但在幾年相對和平的環境里,一少部分戰士便落伍回家,地方政府也未充分重視起來。而由于抗戰的長期性,作戰人員需要補充,動員戰士歸隊成為鞏固部隊的大事。為此,邊區政府于1943年1月15日頒布了《動員潛逃及逾假不歸戰士歸隊暫行辦法》。鑒于發展生產成為邊區的中心任務,以及數年來邊區相對和平的環境,潛逃及逾假不歸戰士數量較大,若全數歸隊不大可能且不利于邊區生產的進行,于是陜甘寧邊區政府命令:凡1942年12月31日前未歸隊的戰士,一律免于歸隊;1943年1月1日以后未歸隊的戰士,必須按照1943年1月15日邊區政府頒布的《動員潛逃及逾假不歸戰士歸隊暫行辦法》進行動員歸隊。邊區在動員歸隊運動中注重方式方法,比如幫助戰士解決實際困難,注重動員當地群眾參加歸隊運動。如新寧縣三區史占魁因家中困難,逾期未歸隊,后經政府撥給他土地20畝,并解決他父親的棺木,他就很高興地回原部隊,工作很積極*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5頁。。經過一年的努力,歸隊工作收到了很大的成效,僅據延川、延安、固臨等21縣的統計,歸隊戰士便不下2285名*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9編,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346、365、365~366頁。,而綏德、關中、延屬等12個縣則歸隊2437名戰士*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9編,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346、365、365~366頁。。歸隊工作取得的成績是很大的,但是也有不足之處,有的把1943年以前的軍人歸隊了,有的將退伍殘廢軍人歸隊了,有的甚至把從未當過兵的也歸隊了。但是瑕不掩瑜,邊區的歸隊工作還是應該給予肯定的。
2.直接支援前線
一是動員群眾捐獻錢、糧、物,保障軍隊供給。經過長期的內戰,民生早已疲憊不堪,但是一提到軍隊的需要,邊區民眾都積極響應。以救國公糧為例(如下圖所示),基本每年都超過了預定的數目,有的年份收成不好,但是救國公糧卻一點也沒落下。在最困難的1941年還發行了500萬元的抗日救國公債,也超額完成。邊區人民節衣縮食,積極生產,盡最大努力,保證抗戰的物質供給。1940年冬,向商人募寒衣捐時,邊區民眾都積極響應,“像延安這樣的市場,一下就報捐9萬”*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9編,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351、356、356頁。。而在前方戰事吃緊的情況下,邊區民眾更是積極募集糧錢,支援前方。如1943年六七月間,國民黨軍隊準備進攻邊區,邊區群眾就自發組織起來積極支援八路軍,為部隊送茶送菜,趕制鞋襪衣物,炒干糧,幫助和慰問準備進行自衛斗爭的將士們。農民、工人、公務人員、學生,甚至是難民、囚犯都行動起來,不甘落后。“鄜縣群眾五天送柴22萬斤,送菜3萬余斤。×××區動員每個勞動力送干柴100斤,結果群眾自動送150斤。××區計劃送1萬斤,結果群眾自動送了3萬斤。”*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1、171、172、173、173頁。“婦女們,則連夜替軍隊趕做鞋子,甘泉3天做了一千雙送給軍隊。”*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1、171、172、173、173頁。后方工廠的工友們,發起了獻金勞軍運動,據24個工廠不完全統計,共獻金120萬元*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1、171、172、173、173頁。。商人們也不甘落后,新市場商人很快募集了500雙軍鞋,并捐出20萬元買菜勞軍*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1、171、172、173、173頁。。甚至連高等法院的犯人們也自動要求捐出24000余元慰勞軍隊*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1、171、172、173、173頁。。

陜甘寧邊區歷年公糧負擔表*有關內容根據《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6編(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115頁)整理。
二是組織運輸隊、擔架隊,做好后勤保障和思想動員工作。邊區各縣所有的運輸牲口都參加了運輸隊,可隨時調用。“新正馬欄全區組織了9個運輸隊,54頭牲口”,“有一次,某團從張村驛開走,請區政府幫助他們動員牲口,區府一夜動員120多頭,鞍架齊全,集合在團部門口。同宜耀四區,當環境緊張時,7月6日一晚動員了200頭騾子幫助軍隊運輸”*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9編,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351、356、356頁。。此外,群眾還幫助擔架。新正縣馬欄區全區5個鄉共制作擔架33付,組織了擔架隊5隊22班,參加者198人*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9編,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351、356、356頁。。擔架隊親切地照顧受傷的戰士,沿途還為傷病員煮米湯,路上下雨,傷病員的衣服濕了馬上拾柴火幫其烤干,非常關心傷病員。邊區自衛隊在幫助主力部隊后勤方面更是功不可沒。1938年春,日軍曾一夜偷渡黃河,逼近邊區邊界,固臨、延長、延川有四千多自衛軍和一千多頭牲口配合主力開赴前線,并沖過黃河,擾亂并牽制敵人,在火線上運回了60萬斤戰利品,且抬回受傷戰士。軍隊人員去看地形,到處受到老百姓的熱情招待。戰斗中,群眾自動給軍隊送飯,送雞蛋,送開水。
3.慰勞駐軍及傷病員,幫助他們解決困難
邊區的擁軍運動還包括對駐軍以及后方休養的傷病員進行慰勞。
有關駐軍的慰勞主要是幫助當地駐軍解決營房、耕地、生產工具等困難,并出工幫助駐軍生產(鋤草、收獲等),逢年節對駐軍進行慰勞,請駐軍吃飯等。“因為許多部隊忙于防務,他們就組織勞動力替軍隊鋤草,鄜縣牛武區的鋤草班子,替某連鋤了三百多畝地;金盆灣的居民替軍隊鋤草出了七百多個工”*甘肅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史料選輯》第1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89頁。。1943年擁軍運動月內,延安縣的慰勞當地駐軍運動進行的如火如荼,各鄉以鄉或者村為單位,召開民眾擁軍大會,全縣勞軍獻金共計86700余元*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0頁。。延安縣委縣府和民眾代表組織慰勞團,籌集了大量慰勞品,并帶劇團秧歌隊一行100余人、牲口36頭,浩浩蕩蕩向金盆灣出發,沿途并作擁軍宣傳,對群眾影響很大。邊區政府林伯渠和西北局楊清同志,也直接帶領慰勞團赴南泥灣勞軍。
對后方傷病員的慰勞主要是組織洗衣隊,給傷病員送慰問品等。八路軍的傷病員從戰場上一批一批地運送到軍醫院,婦女慰勞隊、少先隊歌詠團、兒童演劇隊,就一次又一次地帶去雞、鴨、蛋、蔬菜、水果等慰問品,為傷病員舉行慰問演出。如延川縣組織起了8個洗衣隊,為在延水關休養的八路軍傷病員服務。擁軍月內,延安各區因地區臨近,民眾對傷病員還進行了直接的慰勞,“河莊區給中央醫院傷病員送豬,川口區有30余婦女幫和平、野戰兩醫院的傷病休養員拆洗衣服被褥,并饋送大量慰勞品”*雷志華、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民政工作資料選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0頁。。
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擴軍及動員歸隊、直接支援前線、慰勞駐軍和傷病員等擁軍支前活動加強了邊區軍民的緊密團結,鞏固了邊區抗日根據地。
綜上所述,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政府根據抗日斗爭需要,積極開展軍人優撫安置工作和擁軍支前工作,先后出臺的一系列軍人優撫安置和擁軍支前方面的政策,改善了軍人待遇,提高了部隊戰斗力,吸引了廣大適齡青年參軍參戰,為邊區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及抗戰勝利起到了應有的作用。
[責任編輯:穆 敏]
Research on Special Care and Placement and Supporting the Front in Sh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in Anti-Japan War Period
Dujun, Ou Rui
(School of Marxism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In anti-Japan war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need of anti-Japan war, the government of Sh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carried out the work of special care and placement and supporting the front to improve the treatment of the soldiers and their families. This measure appealed to more young men to join the army, improved the troop's fighting capacity, strengthened the unity between the army and the people, played a great role in the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h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as well as in the victory of the anti-Japan war.
anti-Japan war; Sh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special care and placement; support the front
K265.1
A
1002-3909(2017)04-0031-07
* [作者簡介]杜 君,男,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歐 瑞,女,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