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建設的戰略選擇*

2017-03-11 00:30:28趙美玲滕翠華
理論學刊 2017年4期
關鍵詞:人類生態建設

趙美玲,滕翠華

(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350;天津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天津 30045)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建設的戰略選擇*

趙美玲,滕翠華

(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350;天津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天津 30045)

生態文化的興起,源于現代化進程中生態危機的加劇以及對現代文化生態缺失的反思與批判。深入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建設,對于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培育生態文化價值觀、凝聚和諧社會力量等將發揮積極的作用。樹立和弘揚生態價值觀、創新生態文化建設的制度體系、加強生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與發展、構建生態文化教育與傳播體系、建立全球生態文化的合作機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建設的重要戰略路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綠色發展;戰略選擇

21世紀,人類必然由后工業化時代走向生態文明時代。大力弘揚和繁榮生態文化,是人類文明生態轉向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是以生態價值觀為理念的一種全新的人類生存發展方式,它作為一股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社會文化現象,必將成為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流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可缺少的精神鋪墊和強大驅動力。

一、生態文化興起的理論語境與時代語境

生態文化作為一種崇尚、敬畏、親近自然的先進文化,是在人類拯救工業文明時代所產生的生態危機的現代環境運動中逐漸形成的,是對現代文化中“人類中心主義”批判與反思的產物,是一種追求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相處、協同進化的新型特色文化。

1.對全球生態環境危機的反思與應對

生態文化的興起與發展,直接發源于現代化進程中生態危機的加劇。隨著全球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的增長,人類與自然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環境污染、資源破壞、能源枯竭、人口膨脹、土地荒漠化、森林退化、濕地減少、糧食短缺、淡水匱乏、酸雨和溫室效應加劇、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減少、自然災害頻發等生態破壞、生態污染問題接踵而至,使地球及人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態失衡危機。近年來,我國也發生了一系列嚴重的生態災難事件,已然成為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生態危機引發的生態環境安全問題,已影響到國家安全、民族安全、社會安全和人的身心健康。

可以說,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為人類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社會生產力,將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時代推進到工業文明時代。與此同時,科學技術亦導致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全面扭曲,以損害自然環境為代價來創造和實現物質利益的工業文明,已經導致了自然界的嚴重透支,造成全球性生態危機。自然能滿足人的合理需要,但不能滿足人的貪婪。無視地球的承載能力,過度的征服自然,揮霍浪費自然資源,無限制地追求物質享受,猶如飲鴆止渴,只會加劇人類自身的危機和悲劇。而且,“這種事情發生得越多,人們就越是不僅再次地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那種關于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之間的對立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0頁。。生態危機的現狀表明,人類不合理的活動正把人類自身置于危險的生存困境。

工業化實踐導致的種種生態失衡,也使越來越多的人深刻地認識到:所謂的文化實際上就是人類維持生態平衡的實踐,以科學技術至上為特征的科學文化實際上不能引導人類走上持續發展的道路。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已經變被動的治理環境污染為主動的進行生態環境建設,不僅通過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從幼兒園到大學系統的社會教育對全體國民進行生態環境教育,而且制定了嚴格的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逐漸真正使生態環境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得益于發展理念的變化,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態環境普遍有所改善。1992年,聯合國發表的《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和《21世紀議程》兩個綱領性文件,更使“可持續發展”進入全球人的視野中,并掀起了全球范圍內的環境保護運動的高潮。

2.對現代文化的批判與反思

當人類深刻反思所面臨的全球性生態危機以及過去所秉承的自然觀、生產觀、價值觀時,發現問題的起因不在生態系統本身,而在于我們的文化系統,而要解決生態問題則必須重新審視文化對于自然界、對于調整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影響。

工業革命以來,現代文化作為支配社會發展的主導文化,在價值觀上奉行的是“人類中心主義”,具有鮮明的“反自然”性質,推行以人類中心主義為指導的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而且,現代文化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能最有效率地激勵各民族國家永無止境地追求財富,倡導經濟主義、快樂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勸誘人們人生的意義就是占有盡可能多的物質財富,從而形成了以追求物質發展為核心的全球競爭漩渦?,F代文化的這種驅動功能正劇烈地破壞著地球的生態健康,繼而造成全球性的生態破壞。長期以來,在現代文化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影響和支配下,人類把自然界既當水龍頭又當污水池,在倫理生活中,更是認為自然只是人類利用的對象、人類發展的工具,自然界是為人類服務的,珍愛自然、勤儉節約的精神追求被湮沒在永無止盡的物質欲望中。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極度張揚,占有欲極度膨脹,時常以征服者的姿態貪婪地向自然索取,進而引發了諸多人與自然對立的生態危機??梢哉f,正是由于“生態文化缺失”支配下的價值取向出現了嚴重偏差,才導致了今天生態危機和生態災難的降臨。當現代文化將反自然的傾向推向極端時,人類就面臨著21世紀最為嚴峻的考驗:我們能否以文化生存的方式與地球生態系統和諧共存?

隨著生態化生產方式和可持續發展實踐的不斷開展,現代文化理念中的人類中心主義和反自然的意識形態,受到不同流派哲學的理論批判以及各種行為的實踐拷問。人類要解決全球生態危機,實現綠色可持續性發展的目標,必須對原來的傳統文化進行反思,重構文化價值體系和支撐體系,體認自然規律的客觀性與人類自身的有限性,批判、放棄、改正一切對自然界失去理性的享樂主義行為,從價值取向到生產生活習慣自覺地進行重大的調整和變革,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型文化,實現生態文明的歷史轉向。

上述的這些生態思想、生態觀念、生態行為,不僅構筑了生態文化逐漸崛起的理論與時代語境,更成為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一種旨在建立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生態文化逐漸興起,從公眾生態意識的覺醒到較為系統的理論探索,從生態政治運動到制度建設均對生態予以密切關注,以生態理論和原則為導向的新文化運動正在向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擴展開來,構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文化景象。生態文化的崛起標志著人類正在經歷一次歷史性的變遷,它的繁榮發展必將引領人類文化走向一個嶄新階段。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

環境倫理學者余謀昌認為“從廣義理解,生態文化是人類新的生存方式,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存方式;從狹義上理解,生態文化是以生態價值為指導的社會意識形態、人類精神和社會制度,如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生態文藝等?!惫P者認為,生態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協調發展的綠色文化,是人類在面對生存危機時所選擇的一種新的生存方式和價值取向,也是一種人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生態覺醒和社會生態適應。從黨的十八大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到十八屆五中全會關于綠色發展理念的精辟論述,賦予了生態文化以新的戰略地位、重要任務和歷史使命。可以說,弘揚和培育生態文化,倡導綠色可持續發展,凝聚社會合力,建設生態文明,已成為時代發展的潮流。

1.為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動力支撐

生態文化可以為我國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理論指導。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推動形成綠色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而人們只有理解和掌握了生態規律,才能更好地適應生態,產生良好的生態效應。生態文化的不斷創新,生態學、環境科學的發展,不僅可以加深人們對生態規律的認識,從而為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依據,而且它是把綠色發展理念滲透到經濟行為、政治建設、社會治理以及公民素質中去的重要載體和機制。從另一個角度講,人們對生態文化發展規律和發展程度的認識和把握,也決定和體現著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水平,可以說,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本身就涵括在生態文化的意蘊之中。

同時,生態文化價值觀的弘揚和生態文化的創新也可以為我國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撐。具體來看,生態文化中的生態政績考核制度、生態環境評價制度、生態保護制度、生態責任追究制度、生態損害補償制度、生態監督制度以及生態系統教育等的創新,將為人們提供行為規范,對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及廣大群眾的活動起到引導和約束的作用,促使人們要遵循生態規律辦事,養成良好的生態行為實踐。生態文化中生態產品和生態技術的創新,如污染預防控制處理技術的發展,能克服現代工業發展中造成的一些生態問題,將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的手段、途徑、工具和方法,從而推動形成節能、降耗、減污的綠色發展方式。尤其是生態價值觀的樹立,在生態行為實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引導、激勵和教化作用,它有利于激發人們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情感,能使人講求生態道德和美德,以保護生態環境為榮耀,以節約自然資源為美德,從而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奠定良好的心理認同基礎。所有這一切,都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

2.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奠定精神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習近平:《在海南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4月11日??梢哉f,環境就是民生,實現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和諧生態關乎公平與民生。因為,人與自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兩個基本前提,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努力追求的重要目標。而生態文化就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存互榮的文化,因此,不斷加強對生態文化的建設和研究,對于增強人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繁榮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能為和諧社會建設奠定精神基礎。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實現社會和諧必須要有共同的精神信仰作為基礎。生態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一致的,都強調“和”與“生”。“和”就是強調生態系統中要素的多樣性和要素之間的有機協調?!吧本褪菑娬{尊重生命的價值以及生態系統發展的可持續性。生態文化建設的理念和方向與當代中國的民族精神、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要求是高度契合的,都強調傳播和諧與綠色發展的觀念,在共同價值觀的基礎上凝聚全社會力量,推進整個社會更加穩定和諧。同時,繁榮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不僅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而且有利于增進人的身心和諧,從而能為構建和諧社會凝聚社會合力和向心力。人與自然的和諧與人與人的和諧互為條件、互相促進。因此,它必然要求不同群體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信念,從而使得社會凝聚力、向心力、創造力會進一步增強,進而使社會系統的公平性和效率大大提高。同時,大力繁榮和發展生態文化,會逐步引導社會形成一種文明健康的綠色生產方式、綠色生活方式和綠色消費方式,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這能夠有效地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增進人的身心健康,從而增強社會和諧系數,大大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例如,通過對各種林業的開發和利用,通過對生態文化旅游、生態文化休閑健身、生態文化娛樂服務、生態文化餐飲以及生態文化音像影視作品等生態文化產業的開發和推廣,不僅開辟了人們增收就業的新渠道,而且有助于城鄉人居環境的改善,從而大大提升人們的幸福感。

3.為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做好文化鋪墊

生態文化和生態文明具有內在的耦合性,兩者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更高級的文明形態,就是要在生態文化指引下,摒棄傳統文化中“反自然”的錯誤觀念,確立生命和自然界的內在價值,走出“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桎梏,使人類能自覺地尊重和順應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的推進,不斷豐富著生態文化的時代內涵。而生態文化是培植和孕育生態文明的土壤和根基,生態文化中的平等相宜、價值共享的核心理念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價值取向,生態文化中所蘊含的生態意識、生態思維、生態倫理、生態經濟、生態制度、生態教育、生態藝術等一系列與生態環境相關的文化成果,不僅正在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而且其倡導的綠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已經全面融入人們方方面面的生活中,深刻影響著當今人們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大大促進了人類社會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步伐,可以說,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生態文化的引領和支撐。當前,我們積極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健康發展,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價值觀,就必須要用先進的生態文化引領生態文明制度創新,將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與生態文化的生命力相結合,使生態文化成為支撐生態文明時代的主流文化,從而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奠定堅實的文化鋪墊。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1.樹立和弘揚生態價值觀

價值觀問題在生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中具有基礎性作用。深入考究當前引發生態危機的深層原因,就是與傳統發展模式和發展觀相適應的傳統價值觀出現了問題?!皬囊欢ㄒ饬x上可以說,人類精神世界中價值取向的偏狹,才是最終造成地球生態系統失調的根本原因?!?陳壽朋、楊立新:《論生態文化及其價值觀基礎》,《道德與文明》2005年第2期。因此,要克服當代全球生態危機,就必須從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模式中走出來,確立人、社會和自然協調發展的新型生態價值觀。生態價值觀的實質是一種與傳統的極端功利性思維方式相對立的互利共生型的思維方式,它致力于追求自然生態系統、社會整體性價值與人的主體性價值的共同實現、共同發展,以實現人類的自由幸福和人的全面發展為最高價值目標。它要求我們必須認識到人的生存發展依賴于自然,人必須遵循自然,這是人和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前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補償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關愛自己生存的家園,敬畏生命,是生態價值觀的核心。一個社會只有建立了自覺的生態價值理念,才會有自覺的生態行為實踐。任何理念也只有轉化為實踐才會獲得真正的價值。因此,推進生態文化建設,要努力將以生態價值觀為核心的生態文明理念轉化成為全社會的價值認同和自覺追求,轉化為廣大人民群眾的一種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這樣才能邁進生態文明時代,才能建設一個美麗中國。

2.創新生態文化建設的制度體系

創新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是生態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政策和制度選擇上,要加強頂層制度設計,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治標治本多管齊下,體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導向,積極探索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生態文化中的制度建設支撐起一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使生態環境保護走上制度化、法治化、規范化軌道。

一是要建立綠色考核體系和獎懲機制。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和生態效益實績列入黨政領導政績考核內容,將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生態文化建設的綜合評價結果作為黨政領導班子調整任用、培養教育的重要依據,充分發揮考核的引導、激勵和約束作用。二是要劃定生態紅線,建立健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耙凑杖丝凇①Y源、環境相均衡,生產、生活、生態三類空間科學布局,經濟、社會、生態三個效益有機統一的原則,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江澤慧:《生態文明時代的主流文化——中國生態文化體系研究總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44頁。對涉及國家糧食、能源、生態和經濟安全的戰略性資源,實行開發利用總量控制、配額管理制度,避免超出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同時要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嚴格生態環保的問責追責,以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三是要建立健全生態資源有償使用和恢復補償制度。諸如土地、水、能源、礦產等資源性產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但當前,許多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只反映資源開發成本,而生產過程中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的治理成本沒有體現在成本中,即外部成本沒有內部化。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要按照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明晰生態產權,落實生態資源的開發權、使用權,按照“誰保護、誰受益,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求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促使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到市場主體決策中,形成科學、高效的資源開發利用體系,提升生態資源的開發效率;要積極探索綠色經濟核算制度和相關的統計制度;要堅持推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強對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監督管理。四是要建立健全社會參與和監督機制。要積極發揮公眾在生態制度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的利益表達和監督作用,完善人民生態文化需求表達途徑,廣泛調動和匯聚民智民力,建立和健全生態文化需求表達和決策參與機制。對于涉及生態問題的重大決策推行生態環境聽證制度。要積極發揮環保組織的監管能力,積極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宣傳和監督作用,積極暢通群眾監督和舉報通道,設立專門的生態建設舉報熱線、微信客戶端等,多管齊下,促進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立的規范化、科學化、民主化。

3.加強生態文化事業建設

生態文化事業是以非營利為特征、以政府公共部門為主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生態文化權利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益性生態文化產品與服務的文化領域。遵循文化事業發展的規律,生態文化事業作為整個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理應納入各級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中,加強文化職能建設,從而推動生態文化事業邁向新的高度。

面對當前生態文化事業建設中的認識程度低、重視不夠、投入不足、政策不完善、公民主體作用不突出以及社會機制尚未形成等問題,我們既要重視生態文化的普及,又要推動生態文化的創新提高。一是加強生態文化事業建設的組織領導。政府應履行好公共服務職能,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提高治理生態文化事業的能力。積極開拓多層次多類型的服務模式,將生態文化建設全方位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融入區域經濟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城鄉社會建設中,齊抓共管。二是加快構建現代生態文化公共服務體系。在實踐中,既要注重加強包括生態文化館和生態文化休閑園地等在內的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也要注重加強生態文化服務能力建設,更要不斷提高生態文化服務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機制,把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公益性文化活動經費等納入公共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模式,形成科學有效的文化管理體制、投融資機制和考核評價機制。三是完善生態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體系建設。在生態文化事業開展中,要深入挖掘和闡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中蘊含的生態文化的歷史寶藏,彰顯生態文化的民族特色。要廣泛開展生態文化理論創新和主體創新研究。要建立專門的研究機構和團隊,加強生態文化價值體系建設,重視對生態文化內涵及其歷史價值的挖掘和提煉。要加強生態倫理、生態道德研究,繁榮發展生態哲學和社會科學,研究和推廣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等。

4.大力發展生態文化產業

生態文化產業是從事生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生態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具體講,它是在國家政策指導和市場引導下,以反映人與自然關系為主題,體現生態文化理念,為社會公眾提供實物形態的生態文化創意產品,提供可參與、可選擇的生態文化服務為主的市場化、產業化經營活動。生態文化產業具有特殊性,它既具有文化產業的基本屬性,同時又具有自身所特有的生態主導性、文化交融性、社會公益性以及民族地域性等特點。其中最具有生命力的特點之一,就在于它的每一個分支幾乎都與一個相關產業相鏈接。比如,樹木文化與木材產業,竹文化與竹產業,花文化與花產業,茶文化與茶產業,森林、濕地、沙漠文化與生態旅游產業等都是相融相生。

當前,我國生態文化產業發展方興未艾,涌現出許多優秀的生態文化產品和許多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生態文化產業模式,加之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產業不斷優化升級,國家對綠色文化產業的激勵和扶持性政策陸續出臺,人民文化消費需求旺盛等,這都為生態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契機。但同時,我國生態文化產業還面臨著理論導向不清晰、產業政策不完善、企業管理水平相對滯后、產業市場競爭力相對薄弱等挑戰。為此,在遵循生態精神價值的弘揚與經濟價值的創造相統一原則的基礎上,把生態文化納入文化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明確產業發展重點。一是合理開發森林文化、草原文化、沙漠生態旅游,讓人們體驗重歸自然的樂趣,提升生態旅游的文化品位;二是積極推動生態文化與健康養生、休閑娛樂、體育健身相融合,努力打造一批以自然山水、生態民俗為主題的文化精品;三是積極發展木雕、竹藤、生態影視等特色生態文化產業;四是積極發展生態文化展演、傳媒、設計等文化產業新型態,提升生態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同時,還要積極推動建設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生態產業園區,為生態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5.創新生態文化教育與傳播體系

弘揚生態文化,必須加強以包括生態系統意識、生態科學知識、生態環境知識、生態法治等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文化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生態文化教養。 學校應首先擔負起生態文化教育的重任。要通過各種形式、各種傳播媒介,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對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生態文化教育,使公眾從娃娃時代就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環境道德風尚,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和生態素養。為此,要學習先進國家經驗,將生態文化理念納入到社會教育體系之中,把生態教育作為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制定科學規范的生態環境教育大綱,做到生態文化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校園文化、進戶外實踐,分別對不同層次的大、中、小學生進行較為系統的環境倫理道德教育和環境保護科普知識,并通過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生態夏令營、生態公益志愿者活動等實踐,提升學生的生態意識和生態素養。要在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干部教育等過程中開設相關生態環境教育課程,努力提高各級領導干部和企業管理人員的生態文化素質,以及建設生態文明的責任和擔當意識。同時還要積極開展家庭和社區生態教育,普及生態知識,提高公眾的生態文明素質。例如,在家庭中提倡勤儉節約水、電等資源,鼓勵孩子參加植樹活動、生態環??破展婊顒?;在社區便利店,可以放置分類垃圾桶、家用電器以舊換新、舊衣物捐贈活動等,鼓勵居民形成綠色生活方式,以增強公民投身生態事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全民的生態意識和生態責任。由此可見,加強全民生態文化的系統教育,是一種終身的和持續的教育,是一種全民參與的教育,是一種融合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為一體的綜合教育。只有通過家庭、學校、各環保團體、傳播媒介的廣泛參與和通力合作,才能保障這一長期而艱巨的教育工程的順利開展。

6.建立以生態文化創新為目標的全球合作機制

生態問題的全球性特點,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有志之士認識到:各國只有客觀審視全球生態危機,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走國際生態文化合作與交流的道路,建立以生態文化繁榮發展為目標的全球合作機制,才能更好的提高全球生態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打造全球生態安全的屏障。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生態文化的多元性是客觀存在的,生態文化建設也是跨越國界的全球事業,無論哪種生態文化類型對其民族區域生態環境都能起到保護作用,使我們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化觀。也正因為各國間生態文化差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使得國與國的生態文化之間具有互補性,具有利益關切性,因而也最有可能開展國際合作。生態文化國際交流與合作涉及多種層次和多個領域,在主體上既可以是國家政府、地方政府、科研教育機構,也可以是文化行業的企業單位、社會團體組織以及個人;在內容上涉及人員交流、生態文化教育與培訓、生態科技、生態立法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進入21世紀,在擁有廣泛生態共識的基礎上,加強國際間生態文化的交流、合作與研究,既可以借鑒吸收其他國家有益的經驗成果,也有助于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特色生態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更有利于提升我國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自主性和話語權,增強民族文化自信;這既是加快推進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將綠色發展轉換成我國新的綜合國力的進程,也是順應世界生態文明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更是各國走向生態文明時代的共同期待。

[責任編輯:吳榮生]

Strategic Choice of Building Ecological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Zhao Meiling, Teng Cuihua

(School of Marxism of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300350; School of Marxism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30045)

Emergence of ecological culture originates from the worsening of ecological crisis and the reflection and criticizing of the absence of modern ecological culture during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Thoroughly implementing the concept of green growth and strengthening the building of ecological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realize the green grow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ultivate values of ecological culture, and rally forces of harmonious society. To establish and promote ecological values, innovate the system of building ecological culture, push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ulture and cultural industry, construct the educational and spreading system of ecological culture and build the cooperation system of the global ecological culture are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routes of building ecological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cological culture; green growth; strategic choice

* [基金項目]本文系天津市社科規劃重點項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生態現代化”(項目編號:TJKS13-00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中國特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4YJC710038)的階段性成果。

趙美玲,女,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滕翠華,女,天津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講師。

A81

A

1002-3909(2017)04-0102-07

猜你喜歡
人類生態建設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生態養生”娛晚年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住進呆萌生態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之旅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中國外匯(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電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人大建設(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亚洲综合片|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a视频|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3344在线观看无码|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亚洲大尺度在线| 色视频国产| 热久久国产|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9啪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资源站| 不卡视频国产| 亚洲手机在线|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国产不卡在线看| 久久a毛片| 国产69精品久久|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日产AⅤ| 亚洲视频黄|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 亚洲成人77777| 欧洲av毛片| 找国产毛片看|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亚洲天堂.com|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44|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欧美性爱网|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在线| 亚洲欧美另类专区|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91成人精品视频| 色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在线观看无码a∨|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a级毛片在线免费|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a级免费视频|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