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紀偉,孫丹華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0)
形態學數字化平臺在組織胚胎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與探索
徐紀偉,孫丹華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0)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建立形態學數字化平臺,將其應用于實驗教學,可以融合相近學科知識、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形態學;數字化平臺;實驗教學
組織胚胎學是一門基礎醫學課程,包括理論與實驗教學兩個部分。其中實驗教學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可以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變成直觀的圖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近幾年隨著學生數量的增加以及學生層次的變化,采用傳統的實驗教學手段已經很難完成教學目標。隨著多媒體技術及網絡技術逐步引入高等教育,構建數字化平臺可以解決目前存在的教學困難。因此,我校形態學實驗中心構建了形態學數字化平臺,在實驗教學中引入數字切片,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現介紹如下。
目前組織胚胎學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有很多局限性。首先,學生觀察切片要在實驗室借助光學顯微鏡,這樣就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其次,玻璃切片在制作過程中要耗費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使用過程中容易破損和褪色,不易永久保存,特別是一些罕見的組織切片數量少,不能滿足教學需求;再次,由于切片機、特殊試劑等實驗條件限制,部分實驗項目沒有開設,不能完全展示理論學知識;最后,由于切片的質量參差不齊及學生觀察切片的時間有限,實驗教學效果不理想,并且很多學生希望再次重復實驗,但是目前由于師資力量、實驗室使用頻繁、課程設置等問題,重復實驗還存在著很大困難。
構建形態學數字化平臺需要全自動顯微鏡、高清彩色數碼攝像頭、自動圖像掃描系統和數字切片瀏覽系統[1]。首先,要做好準備工作,專業教師要選擇結構典型、染色適度、制作精美的玻璃切片,按照教學內容進行分類編號。其次,通過電腦操作系統讓自動顯微鏡掃描切片,包括X/Y軸方向自動掃描和Z軸方向聚焦掃描,先在4倍物鏡下掃描切片,然后在20倍、40倍物鏡下掃描切片,再將3種倍數圖像進行高精度、多視野、無縫拼圖,形成一張全視野數字切片。最后,專業教師在數字切片上注明切片名稱、組織來源、染色方法,準確定位數字切片上的典型結構,并且詳細描述組織的結構特點。此外,有一些數字切片需要特殊制作,例如一張血涂片內的白細胞種類不全,就需要掃描多張切片,分別采集圖像,然后再合成一張具有各種白細胞的數字切片。
形態學數字化平臺內部具有大量的數字切片,任何人都可以遠程閱片或在線瀏覽,并且數字切片是虛擬的,占用存儲空間較小。玻璃切片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不能進行任何標記,而數字切片則可以標記各種結構,當需要再次查閱這些結構時,只需要單擊標記按鈕,非常快捷方便。普通顯微鏡的鏡頭放大倍數是固定的,如果觀察大范圍的縱向變化則不能清晰顯示各層面,而數字切片則具備由低倍到高倍、由整體到局部的連續觀察功能[2]。
4.1 豐富組織胚胎學實驗教學內容
玻璃切片中有一些經過特殊染色制作,很容易褪色,有一些取自特殊標本,切片數量不多,而數字切片則提供了新技術,可有效解決這些問題,讓每位學生都能夠觀察到各種典型結構。教師可用該平臺展示容易混淆的數字切片,還可標注需要學生討論思考的問題,組織學生開展交流研討,豐富教學手段,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發現授課過程中的疑點和難點,提高教學效果。此外,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切片制作內容豐富、圖片精美的課件,還可以利用數字切片平臺錄制多張切片的同屏對照觀察的視頻,共享教學資源。
4.2 促進組織胚胎學與相近學科融合
專業教師可以將組織胚胎學、病理學、寄生蟲學及微生物學的切片全部掃描,建立形態學數字切片資源庫,改革傳統的組織胚胎學實驗教學方法與手段,實現縱向、橫向學習。例如講解肝臟時,以乙型病毒性肝炎為例,從病原學(病因)→正常形態學(組織學)→異常形態學(病理學)→臨床(癥狀、體征及治療)開展縱向、橫向對比聯系學習,促進相近學科融合,提高實驗教學效果[3-4]。
4.3 改革組織胚胎學實驗考核方式
傳統組織胚胎學實驗考核主要采取辨別鏡下組織結構的方式,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由于學生分組分時間段考試,經過多輪考試后考題范圍容易被猜中。此外,由于考核的切片制作標準不統一,各班級的整體成績參差不齊,導致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可信性不強。而數字切片制作標準統一,且可以復制及編輯,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考前復習,而且教師也可以對數字切片進行編輯、裁剪、標注,設計出多種多樣的題型,全面客觀地考核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5]。
目前用于建設數字化平臺的計算機服務器、全自動顯微鏡、專業彩色數碼攝像頭、自動圖像掃描系統和數字切片瀏覽系統的費用相對昂貴,同時醫學院校對數字切片技術的認識還不深入、不全面,制約了該技術的推廣。制作高質量的數字切片必須要擁有種類齊全、結構典型、制作精美的玻璃切片庫,這就需要建立一支專業知識扎實、技術能力過關的隊伍,但是很多醫學院校對實驗技術人員重視程度不高,導致人員的學歷較低、進修機會較少。此外,由于數字切片的使用,導致學生操作顯微鏡的機會減少。
數字切片改變了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豐富了實驗教學內容,改進了實驗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條件,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
[1]李冬梅,姚根有,王玲玲,等.網絡環境下醫學數字切片庫的構建與應用探索[J].解剖學雜志,2010(2):268-269.
[2]馬云,王亮,楊東霞,等.病理圖像芯片在形態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46):205-206.
[3]鄧超,李英,滕麗萍,等.醫學微觀形態學多媒體素材庫構建初探[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3(3):291-293.
[4]王霞,李娟,張明,等.基于網絡的數字切片系統在醫學形態學教學中的應用[J].醫療衛生裝備,2011(11):135-136.
[5]馬保華,張慶莉,康敏,等.基礎醫學形態學實驗室數字化教學切片的應用與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10):120-122.
G40-057
A
1671-1246(2017)04-0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