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佳
(秦皇島市衛生學校,河北 秦皇島 066000)
翻轉課堂在職校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王佳佳
(秦皇島市衛生學校,河北 秦皇島 066000)
通過對翻轉課堂教學特點的研究,結合職業院校語文教學現狀,提出在職業院校語文課堂教學中積極運用翻轉課堂,以期提高學生對語文課程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實現有效教學。
翻轉課堂;職業院校;語文教學
隨著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不斷深入,作為公共基礎課的語文教學改革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各地職校語文教學在教學理念和方法等方面雖然都有許多新的探索,但是改革的實際效果不顯著。隨著翻轉課堂模式的興起和發展,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翻轉課堂,將信息技術手段與課程資源進行有機整合,提升了職校語文教學效果,激發了學生學習潛力,給職校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新思路,現介紹如下。
1.1 翻轉課堂的起源
翻轉課堂是美國科羅拉多州林地公園高中的化學教師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用屏幕捕捉軟件錄制上課用的幻燈片,制作合成視頻并上傳網絡,使缺課學生通過觀看教學視頻實現在家補課學習。隨著這些網絡教學視頻在學生中大量傳播,這種教學模式便在北美許多學校中被廣泛采用,并逐漸在全球興起和推廣。2012年正式提出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成為當前教育界教學模式改革的一個新熱點。
1.2 翻轉課堂的內涵和特點
翻轉課堂又叫反轉課堂。實際上就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由教師利用教學資源制作教學視頻,學生通過課前觀看教學視頻,進行自學,課堂時間由教師帶領學生共同探討分析,解答其在課前自學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利用這種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近年來,我國對翻轉課堂的研究和發展也在逐漸興起,這一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限制,從“先教后學”轉變為“先學后教”,學生根據教師課前提供的導學案等“先學”,“后教”則是強調教師在學生課前“先學”基礎上的啟發、引導和評價。學生在課前先了解知識,課堂上完成知識的內化吸收[1],教師引導學生合作交流解決疑難問題,這種模式既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又增強了師生互動。作為職業院校公共基礎課——語文,因其教學目的、內容和學生的特殊性,采用翻轉課堂對教學效果提升可起到促進作用。
在職校語文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許多學生對學校設置語文課程感到不理解,他們認為職業學校的教學目的應該是培養學生職業技術,因而職業院校不需要設置語文課程,語文課程可有可無。語文作為職校公共基礎課程的重要內容,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文字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并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想文化水平,這些都是學生畢業后走入社會的必備素質。一部分學生對語文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造成他們學習態度不端正,對語文課缺乏學習熱情,嚴重影響了他們對該課程的學習積極性,加之職業院校生源學習基礎較差,許多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學習能力普遍較低。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成為當前職校語文教學改革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3.1 傳統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職校語文教學的要求
職校語文課程有效教學是指遵循職校語文課程教學規律,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靈活開展各種形式的語文課程教學活動,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目前,傳統的職校語文教學過程通常是“預習—課上復習—講授新課—總結—課后作業”,這種教學模式側重于按部就班地進行語文知識點的講授,無法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同時也無法滿足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需求,勢必無法實現有效教學。
3.2 職校語文教學周期短,學生學習能力差異較大
實現有效教學的本質是提高教學效果[2],即通過一段時間的語文教學,使學生的語文聽、說、讀、寫能力有長足進步。當前,職校語文課程作為公共基礎課,大多僅開設1~2學年,學習周期短,加之學生學習能力差異較大,學習自主性不強,針對這些特點,利用翻轉課堂提升職校語文教學有效性,可以通過優化教學設計、合理利用教學資源、強化師生互動、優化評價方式來實現。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的語文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流程,教師在課前安排學生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學生在課前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和進度,這樣的設計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內化所學知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能夠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并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課程內容,又可以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此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的語文教學,使教師不再是單純的教授者,而真正變成課堂教學的組織者,通過管理、調控、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等,幫助學生完成語文知識的內化,最終實現有效教學。
[1]路麗娜.“翻轉課堂”:傳統課堂面臨的挑戰及變革路徑[J].大學教育科學,2014(6):71.
[2]趙菊姍.大學有效教學及教學管理的理念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0(1):12.
G420
B
1671-1246(2017)04-00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