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普,崔香淑
(延邊大學,吉林 延吉 133002)
“一帶一路”戰略下民族地區高校涉外護理專業發展的態勢分析
史曉普,崔香淑*
(延邊大學,吉林 延吉 133002)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全球護理人員短缺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加快國際型護理人員的培養是護理教育現階段重要的任務。“一帶一路”戰略是一個宏偉的戰略構想,涉及眾多國家和地區,為相關地區職業教育提供新的機遇。運用SWOT分析法對基于“一帶一路”戰略下民族地區涉外護理專業發展所面臨的優勢、劣勢、機會及威脅進行分析,從而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推動民族地區高校涉外護理專業的發展,促進護理人才的輸出。
“一帶一路”戰略;民族地區高校;涉外護理專業
隨著全球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護理工作從疾病到健康的維護和促進,從醫院輻射到家庭、社區,導致高水平的護理人員配置數量不斷增加[1]。如何確保護理服務質量、滿足現在的衛生服務需求,是全球醫療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帶一路”戰略是一個宏偉的戰略構想,是我國新時期的國家發展戰略,給職業教育提供了機遇,通過推動我國與沿線國家互聯、互通,旨在促進國際學科間交流、發展。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即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對研究對象內部的優勢與劣勢,外部的機遇和威脅進行分析,以幫助研究對象適時調整資源規劃與策略安排[2]。本文采用SWOT法分析“一帶一路”戰略下民族地區涉外護理專業發展面臨的優勢與劣勢、機遇與威脅,盡量減少或避免不利因素,從而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推動民族地區高校涉外護理專業的發展,促進護理人才的輸出。
1.1 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促進職業教育共同發展
目前國內院校涉外護理專業的教學模式過分強調護理學專業知識的傳授,忽視外語在教學環境中的實際應用,使學生在國際護理人才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一帶一路”戰略涉及眾多國家和地區,借鑒國外先進教學理念,充分發揮我國職業教育的人才優勢。
1.2 開拓國外學習、就業平臺
目前國內涉外護理專業院校實習教學還停留在依托企業或國內院校讓學生實習的層面上[3],與普通護理專業實習教學并無明顯區別。國內對涉外護理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規范不明確,真正與國際接軌的醫院鳳毛麟角。同時,對實習生的入院門檻要求較高,難以使所有實習生體驗涉外醫院氛圍[4]。
民族地區高校借助沿線國家的交流平臺,將教學平臺擴展到國外,加強國外交流合作,促進學習、就業一體化。在國外實踐環境中,通過實際操作學習先進的護理操作程序等。同時,外資醫療機構不僅帶來先進的管理理念,還引進國外的醫療觀念和技術,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提高了綜合能力[5]。
1.3 促進護理實驗室建設
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訓基地的建設質量是決定辦學條件的硬性指標。民族地區高校的硬件設施相對滯后,多數民族地區高校都缺乏實訓基地的建設能力和條件,技能性實訓基地規模小、設施不健全。調查顯示,實驗室開放狀態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不利于學生專業技能和操作能力的提高[3]。
在“一帶一路”戰略下,民族地區高校教育發展迎來新的契機,學校可以完善實訓基地的建設,建立仿真模擬教學實驗室,加強師資隊伍實驗教學的培訓,做到產學研深度結合,為高水平人才的培養開辟新思路[3]。
2.1 尚未有標準的教材,評價體系有待完善
國內院校對教材的選用尚未統一,多數院校以原版教材或者自譯自編教材為主。原版教材在保障學生接受國外教學知識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問題,如中外之間存在文化差異、編寫思路和理念不完全適用于國內教學。另外,原版教材對師生有較高的要求,加重了師生的負擔。自譯自編教材切實、適用,但是教材的翻譯、編寫需要專業人員。此外,如何確保教材翻譯水平是否與國際教育銜接及如何評價教學效果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2.2 師資匱乏,隊伍結構不合理
長期以來,民族地區環境的劣勢制約著高校的發展,無論是硬件設施、軟件環境建設都遠落后于其他的高校[6],邊境地區師資短缺一直是影響教育的核心問題。青年教師流失嚴重,教育理念落后,師資結構不合理。為提供雙語教學環境,院校多聘用外教,外教采用全外文的授課模式,習慣按照國外教學思維授課,學生反映教學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滯后于教師,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2.3 生源數量不足,質量參差不齊
民族地區地理位置偏遠,適齡人口不足,對其他地區適齡學生及家長的吸引力不強,導致部分民族地區高校招生困難[7]。此外,很多學校為完成招生計劃紛紛擴招,降低分數線,忽視質量,使得生源質量參差不齊。
3.1 國家相關政策支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民族地區本科院校要抓住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政策機遇,結合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學校實際情況,有效整合各類資源,實現學校的跨越式發展,對于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及優化高等教育的整體布局和結構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8]。《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指出,應加強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對中西部地區高等醫學院校的支持力度,縮小區域、院校和學科專業之間培養水平的差距。因此,國家的相關政策為涉外護理專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2 全球護理人員的需求量劇增
隨著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醫療衛生資源供給約束與衛生需求不斷增長之間的矛盾將持續存在。據估計,未來10年美國、英國、加拿大、新西蘭、新加坡及全球其他國家將需要200萬護理人才[9]。國內雖然諸多城市設立以保健為主的涉外醫療服務機構,但醫療服務人員主要是普通醫護人員,并未建立涉外門診或病區的專職醫護人員隊伍。此外,保健療養、健康咨詢等服務開展較少,遠不能滿足外籍人士就醫多元化的醫療服務需求[10]。
4.1 資金的投入
2006年,國家民委教育部《關于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意見》中提到要加大對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卻沒有給出具體規定,從而影響政策效力[11]。課程的開發、師資隊伍的引進等都必須依靠學校的資金支持[8]。對于整體辦學水平不高的民族地區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如何通過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保障每一環節正常運行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4.2 各高校之間的發展不平衡
目前,不少民族地區高校的學科建設、課程開發和人才培養體系是其他院校的“翻版”,失去了本地區的文化特色,培養的畢業生沒有市場競爭優勢。民族地區院校與東部院校因條件差異、師資差異等,再加上國家對985、211高校的政策傾斜持續存在,導致了各校之間教育發展不平衡。
(*通訊作者:崔香淑)
G40-03
A
1671-1246(2017)04-00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