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聰,吳俊華
(安徽醫科大學,安徽 合肥 230032)
臨床醫學(“5+3”一體化)專業學生骨科臨床實習帶教模式探討
隋 聰,吳俊華*
(安徽醫科大學,安徽 合肥 230032)
教育部將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調整為臨床醫學(“5+3”一體化)專業,即5年本科階段教育合格者直接進入本校接受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機銜接的3年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通過總結臨床醫學(“5+3”一體化)專業本科階段骨科臨床實習帶教經驗,包括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教學病例等,以期進一步提高臨床醫學(“5+3”一體化)專業本科階段骨科臨床實習帶教質量,為培養高層次臨床醫師打下堅實的基礎。
臨床醫學(“5+3”一體化);臨床實習;骨科學;帶教模式
2015年,教育部將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調整為臨床醫學(“5+3”一體化)專業,即5年本科階段合格者直接進入本校接受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機銜接的3年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1]。人才培養方案也隨之發生變化,既不同于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也不同于原先的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因此,臨床醫學(“5+3”一體化)專業學生骨科臨床實習既不能完全采用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帶教模式,也不能采用原有的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帶教模式。因此,探討一種適合臨床醫學(“5+ 3”一體化)專業學生的臨床實習帶教模式迫在眉睫。筆者通過對我校2015—2016年臨床醫學(“5+3”一體化)專業學生骨科臨床實習帶教體會的總結,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骨科學具有非常強的專業屬性,且理論內容繁雜、抽象,不易于理解,往往是學生學習的重難點[2]。臨床醫學(“5+3”一體化)專業學生在骨科實習的時間通常只有1~2個月。實習生在短短的實習期內,不可能遇到所有種類的骨科常見疾病,所以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鞏固學生的基本理論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多媒體教學由于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和交互性,已經成為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輔助教學方法。傳統的多媒體教學,例如播放PPT課件和教學視頻等能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易于理解。隨著科技的發展,新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不斷出現,如PACS系統(影像歸檔和通信系統)等。PACS系統是一種可以對醫學影像資料進行數字化采集、儲存、管理、傳輸和重現的系統[3]。將PACS系統運用于骨科臨床實習帶教中,可以提高學生骨科疾病的影像學診斷水平,提高骨科實習質量。也有學者試圖將智能手機引入骨科教學中,通過開發骨科教學相關APP,激發學生對骨科理論知識學習的熱情[4]。此外,還有學者認為互聯網和計算機三維動畫技術會逐漸成為骨科臨床實習帶教中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5]。
臨床實習是連接醫學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能力的重要橋梁,是醫學生走向臨床崗位最重要的一步[6]。因此,臨床實習教學應作為理論教學的重要補充。臨床醫學(“5+3”一體化)專業學生本科階段實習結束就會進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階段,要直接面對患者,承擔一定的醫療責任,所以本科實習階段加強對其基本技能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骨科查體專科性極強且較復雜,很少有院校專門開設骨科基本技能訓練相關課程,這導致實習生骨科查體基本功相對較差。因此,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是學生熟練掌握骨科相關臨床技能的重要前提。教學內容應緊扣人才培養方案,側重多發病、常見病,強化骨科物理檢查“視、觸、動、量”等基本技能的訓練。
臨床思維是醫生對疾病的認識過程,是對疾病診斷和治療的基礎,也是決定醫生醫療水平的關鍵因素[7]。臨床醫學(“5+3”一體化)專業是培養高層次臨床醫師的教育模式,因此加強對臨床醫學(“5+3”一體化)專業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是本科實習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由于目前醫學院校擴招、醫療環境惡化、疾病復雜化等因素使得典型教學病例資源越來越短缺,加之患者維權意識越來越強,導致很多患者不愿配合甚至拒絕實習生操作。因此,在選擇病例時,不僅要選擇與教學內容相符的典型病例,也要考慮患者的依從性。與此同時,臨床帶教教師還應重視對骨科相關慢性病病例的積累,保持與某些典型疾病如骨質疏松、頸椎病等患者的聯系,必要時可將他們發展成為教學病例。
人文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集中體現為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既往生物醫學模式“重病輕人”的醫療觀已經不能適應現代醫療環境。現行“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要求我們不但重視患者身體上的病變,而且重視患者心理和社會功能的改變,認真聆聽患者及其家屬的傾訴,耐心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關心和愛護患者。臨床實習期是醫學生成為正式醫師的過渡時期,是實踐在學校學習的人文知識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臨床帶教教師應加強對醫學生的人文教育,如在教學活動結束后主動安慰和感謝患者,營造良好和諧的醫療氛圍,從而有效提高實習生的人文關懷能力[8]。
醫生的職業道德簡稱為醫德。醫德的形成和發展受到一定社會道德觀念的影響和制約。環境在“認知、情感、意向、行為”4個維度均對醫德產生明顯影響。臨床實習階段是醫學生將在學校里學習到的醫學倫理學知識首次運用于實踐的階段,有學者認為,醫德教育可以通過以下3個途徑實現:社會輿論、職業良心和行為反饋[9],所以構建和諧的實習環境對培養醫學生的醫德尤為重要。首先要提高臨床帶教教師的醫德水平,臨床帶教教師的一言一行均影響著實習生的情感和行為,直接影響著實習生的醫德水平;其次要加強對醫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其抵制社會不良信息的干擾;最后要建立實習生職業道德長效考評機制。
綜上所述,在臨床醫學(“5+3”一體化)專業學生骨科臨床實習帶教中,既要加強對學生醫學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維的培養,也要大力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和職業道德,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為學生未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七年制臨床醫學教育調整為“5+3”一體化人才培養改革工作的通知[S].教高廳[2015]2號.
[2]劉長路,韋宜山.PBL教學在骨科臨床實習中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12):94-96.
[3]孫文才,辛兆旭,姜鑫,等.PACS系統應用于骨科教學及實踐教學改革中的探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5(17):148-149.
[4]花奇凱.智能手機在骨科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6(13):219.
[5]羅高斌.“互聯網+”形勢下骨科臨床教學改革的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18):23-24.
[6]梁軍波,陳海嘯,徐春麗,等.骨科臨床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8):69-71.
[7]后梅,王紅.內科教學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0(2):257-258.
[8]盧長艷.融入醫學人文的臨床實踐教學方法改革成效研究[D].南京:南京醫科大學,2013.
[9]劉鶴.臨床實習階段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15.
(*通訊作者:吳俊華)
G424.4
B
1671-1246(2017)04-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