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剛
彭州市通濟鎮思文永誠小學
摒棄自私 笑迎豁達
——引導學生走出自私心理的探究
張華剛
彭州市通濟鎮思文永誠小學
為了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摒棄自私的心理,做一個豁達之人,我在實際的班主任工作中有這樣的一些探索。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我嚴格要求自己,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模范地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熱心的關心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用我的實際行動影響著學生,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這樣讓學生看到有一個無私的老師,潛移默化地去感化他們的心靈,讓他們逐漸做一個無私奉獻之人。
我們學校的門衛室的姚大爺,他除了守門以外還要打掃校門口的衛生,為全校的師生燒開水。當學生沒有帶碗筷的時候,他會毫不吝嗇地借碗筷給忘記帶碗筷的學生。我校六年級有一名學生在學雷鋒活動月中曾寫了一篇文章《我們學校的活雷鋒——姚爺爺》并獲得彭州市級別的獎勵。還有為我們學校打掃垃圾的一位席叔叔,他單身一人,無論天晴下雨,還是嚴寒酷暑,他都堅持為我們學校打掃衛生,而學校只給了他非常微薄的報酬。我利用晨會課、班會課把這些故事講給學生聽,還讓學生注意觀察,在學習雷鋒活動月中,以他們的故事為題材,寫我身邊的活雷鋒,都寫的有血有肉,通過這樣的一些事例,讓學生能真切地感知到什么叫無私。
在我班的實際活動中,合作意識最明顯的是每天學生打掃衛生工作的之間學生的合作。我班規定每一處工地的人數最多四人,早晨從7:40開始打掃,8:00中必須結束,如果沒有打掃完在個人考評中將扣除分數,而這個分數將會對學生造成很多的影響。而我班所打掃的公區又是落葉最多的地方,學生之間必須要合作,必須要拋開自私之心才可以提高效率。
在小學語文課本和學生的成長閱讀文本中,有很多關于無私奉獻的文章,我就利用這些文章認識到無私給別人帶來好處,奉獻給別人也成就自己的道理。例如在小學成長閱讀中有一篇文章叫《快樂是一種角度》有這樣一段語言非常的經典,在學生有自私表現的時候,我就用用這句話來開導他們:一個人不能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人的精神和物質生活,都有賴于與他人互惠互存。你付出了愛,別人會感激你,你也會感激別人接受了你的愛,這樣,你永遠都會生活在快樂之中。而且,你付出的愛越多,得到的快樂也越多。
每一個學生來到校園的時候都或多或少地帶著父母的影子,一個胸懷寬廣的父母培養出的孩子必然是大方的,豁達的,反之培養出來的孩子必然是心胸狹隘,自私自利的,因此要想改變一個學生的行為習慣,還得從家長方面多做工作及時和其父母溝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方案,我通過開家長培訓會的機會和家長們達成了這樣一些共識。
對于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的給予滿足,不合理的堅決不遷就,向他說明理由,讓他學會理解父母。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為了孩子的開心,不顧自己的經濟實力,一味地滿足孩子的要求,造成孩子的心胸越來越狹隘,自私心越來越膨脹,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其結果是及其可怕的,需要家長從小加以正確引導,否則后患無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要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孩子的心靈。例如,爸爸坐在椅子上,爺爺來了,爸爸趕緊起身讓爺爺坐下;吃飯的時候,媽媽把好吃的菜往奶奶碗里夾。讓孩子知道長輩對孩子付出愛,孩子對長輩也應付出愛,愛是雙向的。特別是孩子的父母在家中要樹立好榜樣,讓孩子能夠充分感受到“孝順”二字的真正內涵。
由于父母包辦了孩子一切勞動,孩子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惡習,自立能力慢慢喪失了。家長應指導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體會父母勞動的艱辛,知道回報父母的愛。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多用心學習,把家務活大包大攬,讓孩子在一邊休息,自己累得腰酸背疼,而孩子一點也不領情。他們沒有意識到只有讓孩子多參加勞動才會體驗到勞動的艱辛,他們才會倍加珍惜勞動成果,從而更加發奮地努力學習。
例如家中來了客人,讓孩子學習“孔融讓梨”,把好的、大的給客人,剩下的留給自己,從小事中熏陶孩子。有的家長“小心眼”較重,總喜歡把好的東西留給自己的孩子,甚至藏著掖著,生怕讓別人得到了好處。殊不知,今天你這樣對待別人,以后孩子就會用同樣的方法來對待你,造成“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自討苦吃的現象。家長當在這些細節上加以反思,懂得關愛他人其實就是關愛自己的道理。
鼓勵孩子將自己的圖書、玩具借給小伙伴,學會團結友愛,養成互相愛護的好習慣。
孩子的自私是成人自私而造成的后果,孩子表現自私是正常的,而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家長太喜歡給孩子獨自享用造成的,孩子甚至都不知道還有分享這個概念,也無法理解分享的美妙。
因此,為了讓學生盡快走出自私心靈的陰影,教師和家長應該多多聯手,共同達成教育孩子的策略,把孩子引導到正確的人生道路上去。否則因為自私心理的膨脹,就會變得冷漠、嫉妒,埋怨、仇視等等不正常的心理的人,必將為孩子未來的人生埋下禍患,貽害無窮。為師者為父母者當引起足夠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