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晴(無錫市立人高級中學 江蘇 無錫 214161)
淺談素質拓展訓練與高中體育教學結合
□ 浦晴(無錫市立人高級中學 江蘇 無錫 214161)
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的生活實際上很無聊,除了緊張忙碌的學習外就沒什么事了,高中體育給學生忙碌的學習生活提供了一個課外放松的機會,使他們的課余生活有空子可鉆,因此,體育在高中課程安排中又非常重要,體育教學關系到學生的身心健康,成為高中生活中學生們不可缺少的學習內容。加強體育拓展素質訓練,對學生色文化課學習也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本文以素質訓練與高中體育教學的結合展開話題討論,探究筆者在近幾年的實踐教學經驗中總結出的一些個人對于該話題的觀點和意見。
素質拓展訓練 高中體育 教學 結合
新課改催促各方面對新的課程標準改革要求的落實工作,素質拓展訓練與高中體育教學工作結合的教學工作也在這個時候顯現出來,這個發展需求的提出合理地適應了當前新課改背景下高中體育教學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更完整的體現出國家對于教育改革深化加快素質教育的教育教學思想。它的提出和實踐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培養和挖掘學生內在的實踐潛力創新能力,強化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將素質教育與高中體育教學有效結合起來,推進素質教育教學,對高中生的課余生活提供可塑性學習內容,豐富學生的課外精神生活。
1.1、信任支撐下的心理挑戰
信任背摔是要求整個團隊中的其中一名學生背對下面向后倒,剩余學生以兩人一組的形式去接那個倒下來的學生,整個過程那個學生要在1.6米的高臺上完成。整個過程看似危險恐懼,實際上是對學生之間相互信任度的考驗,其目的是要讓學生之間充分信任來達到整個挑戰的最終勝利,實際操作與實際觀察會更具實際意義。
1.2、團隊壓力下個人心理極限突破
拓展訓練的要求是必須要全員參與,項目內容的驚險主項是斷橋和空中抓杠,該兩項項目一般在學生跳躍前后都有極度恐懼的心理現像出現,甚至途中有學生因害怕想要放棄,這是不太可能的。這就要靠勇氣和極佳的挑戰力來完成該項目。
1.3、互助雙贏與多贏下的高峰體驗
拓展訓練以“挑戰自我,熔煉團隊”的挑戰訓練理念在工作學生的學習生活中立足,主要的要求是每個學生在團隊合作中要完成一項具體任務,學生們知道的逃生墻,鋼絲橋,健繩房等幾個項目突出強調合作內容,以及學生在面對恐懼和困難時的互相之間的合作能力和團結精神,如若學生不夠團結的時候就會面臨生命危險,因此,危急時刻必須與隊友之間保持信任度和互相之間的支撐力量,在團結協作中體會感受人的心路歷程。
1.4、突發緊急情境下的心志考驗與突破
拓展訓練過程中有幾項項目是以要求學生在時間限制的情況下完成體育項目的,如果在規定時間內達不到任務要求,學生就要面臨生命危險,這些項目內容是有壓力存在的,考驗學生能否在危急時刻互幫互助,相互協作完成任務的過程。
2.1、素質拓展訓練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1)可提高學生心理、身體素質。
素質拓展訓練與體育教學相結合,可以在體育運動的實際內容上架上心理實踐訓練,充分發揮體育學習的效果,以及體育精神的塑造和培養,挖掘學生的內部潛力,提升管理水平,做到素質訓練與體育鍛煉二者的有效結合,培養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
(2)可更好的完成課程教學目標。
做中學、學中教是體育教學的內涵所在,更應該把目光聚焦在“做”和“練”上面,讓學生在體育鍛煉的同時加強技術與技能的鍛煉,素質拓展訓練能夠讓學生完美的進行體驗并且學會分享。其教學過程大多數都是在室外進行的,這有助于學生的充分發揮和體育項目達到目標的上限。
(3)可激發學生潛能、培養團隊精神。
學生在參與團隊合作拓展訓練師往往需要親身體驗,互相之間建立合作共贏的目標精神,彼此間相互信任,能夠很好的感受到同伴的力量,啟發學生內在的潛能,并在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信任觀念,鍛煉和培養學生的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2.2、拓展訓練引入高中體育課堂的可行性分析
(1)拓展訓練的引入符合體育課程改革的要求。
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要求不斷提升,使得人們對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需求更上一個層次,因此,從教育模式上來說,必須改變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把學生的學習生活應用于實踐中去,除了應試制要求以外,更多的是給與學生實際鍛煉中的生活體驗和過程體驗,教學生在實踐鍛煉中試著創新,勇于創造,素質拓展訓練以 “先行后知”現代化訓練理念的的培訓模式在傳統教學模式上有所突破,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鍛煉學生的自信和團結合作精神及能力,可以加快素質教育目的的實現。
(2)拓展訓練與高中體育教學目標具有一致性。
高中體育教學提倡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高中教育教學目標的核心。體育課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和技能,讓學生逾越知識學習的鴻溝,參與到實際訓練課堂中來,在游戲活動中體驗團隊合作目標的完成過程,這無異于高中體育課程的詩句教學相吻合,鼓勵學生之間溝通,交流,分享,激發等等,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身體素質以及對學生的智力開發起到提高和鍛煉作用。有利于高中體育課程的開發和引入。
2.3、體育教學中推行拓展訓練的內容
(1)挑戰型訓練。
挑戰型訓練項目更注重學生之間互相信任,并且要求他們要有足夠的勇氣和危險意識,以及高度的時間緊迫感和跨越障礙恐懼的心理觀念,幫助學生建立和提高生理,心理素質和能力,克服自身缺點,教學生勇于實踐,敢于挑戰,克服膽怯,恐懼等心理因素,培養鍛煉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但與此同時要注意安全,做好安全措施。
(2)趣味型訓練。
趣味型訓練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這也是該項目內容最大的特點所在,也就是讓學生在體育項目中學回信息共享,提高自信,愉悅的心情輕松愉快的氣氛,另外,游戲的形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并且全身心投入,獲得全面體驗。例如盲人走來、鼓搗求生及盲人方陣等。
(3)團隊型訓練。
可以說團隊型訓練與趣味性訓練具有一定的互通性,并且要求學生之間對于人數要求以及團隊凝聚力的考驗,但它的主要內容是考驗和鍛煉學生的團隊精神以及合作能力,合作意識,分工情況和引導意識,因為學生扮演的角色不同,也鍛煉和考驗學生的團隊責任意識和責任感,如齊眉棍、雷陣、翻葉子、電網、罐頭鞋、信任背摔及求生等等。
(1)注意安全性,保障學生安全;(2)注意素質拓展訓練內容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實際心理和生理特點;(3)建立有效的評估機制,保證拓展項目的適合性和有用性;(4)配備充足的場地缺乏;(5)心理教育和社會教育不充足,沒有體現出正確的,進步的心理教育作用。
4.1、提倡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
以教師為立足點,必須要把重點放在關注學生學習方式上的改變,自主學習能力,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上。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的發展作為教育的中心和教育的核心,充分發揮、培養學生自主性、培養創新精神,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主動構建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維、分析和解決體育與健康問題能力的過程。其次,把握好教師主導地位的主導作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能力的形成。教學模式的創新以及課堂結構的優化,能夠有效在傳統的教學模式殺出一條新的血路,不再以示范、模仿、體驗、創新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教學模式,讓課堂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為學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交流與展示的平臺。例如籃球三步上籃教學,籃球裁判法教學等等。
4.2、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綜合素質的培養是新課標提出的重點研究項目,提出綜合素質體育,這也充分說明了其中包含的多種綜合性文化內涵。通過體育教學的多元化教學手段,增強學生體能素質,教學生掌握體育鍛煉的方法,滿足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讓學生不但得到體育文化知識的學習,又獲得實際體驗的感受,以及提高學生體育鍛煉的能力,能夠獲得鍛煉中體育技能的拓展及進步體驗,另外一方面還能提升學生的智力水平,如田徑教學的起跑練習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排球的扣球動作環節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體操動作能培養學生的時空感覺和運動感覺等等,這些體育技能和動作要領綜合起來,是學生在體育鍛煉中獲得的一種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綜合素質的一種提高和綜合表現。能夠充分發揮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及學習能力。
4.3、注意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
教學中教師是工作和課程展開的關鍵,也是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體現的核心,教師師資隊伍的建設質量和管理以及教學方式方法是教學內容的核心體現,而傳統的以競技為主的教學模式已經跟不上時代教育教學模式更新速度, 并且傳統的教學知識結構以及教學思想觀念在現代化教育教學進程看來,也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教育改革的進度,因此,需要革新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需要提升教師的師資教學隊伍建設,注重教師敬業精神的培養,明確教學思想及目標,統一思想認識,綜合提升師資隊伍建設的質量體系。
復合型人才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主流,這就加速了素質教育對綜合素質教育的要求進度,以及現代化教育對我國素質教育體育教學目標提出的更高層的教育教學要求,素質拓展訓練作為適應時代課程發展提出的素質教育課程新項目,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體育技能能力的鍛煉,引導學生開展心理素質以及身體素質的各項高能訓練,培養學生勇于挑戰,克服困難,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形成專業的素質教育課堂,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
[1]翟俊輝.拓展訓練與學校體育的融合[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12).
[2]李吳磊.拓展訓練引入體育教學的可行性研究[J].教育探索,2013,(09).
[3]唐建倦,賀仕剛.心理拓展訓練的體育教學價值思考[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06).
[4]王軍.素質拓展訓練與高中體育教學結合初探[J].教師,2010,(05).
[5]張會濤.素質拓展訓練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開展的必要性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2012,(20).
G807
A
1006-8902-(2017)-11-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