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旭(北京物資學院體育教學部 北京 101149)
終身體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探討
□ 王旭(北京物資學院體育教學部 北京 101149)
目前高校的當務之急是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業成績的同時保證身體健康,養成鍛煉身體的日常習慣,基于此,終身體育理念應運而生。本文對終身體育的基本內容進行闡述,分析了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種種問題,以及如何在終身體育理念的指導下開展體育教學工作。
終身體育理念 高校體育教學 問題 改革
高校學習生涯是學生即將邁入社會的過渡期,為使學生更好的融入社會,以嶄新的面貌來迎接工作崗位的挑戰,學生不僅要掌握大量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還要具備良好的身心素質,只有保持健康的體魄才能適應更為復雜的工作局面。因此,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以終身體育理念為導向,讓學生逐漸對體育鍛煉產生意識認同和行為認同,確保學生綜合素質穩定提升。
1.1、終身體育的內涵
“終身體育”指的是體育運動的長久、持續,一個人能夠從始至終認同體育運動,能夠終其一生進行體育鍛煉,將運動視為一日三餐,把體育看成是生命的延續,這就是終生體育的內涵。
1.2、終身體育的特征
首先,終身體育具有長久性特征。終身體育并非一年或幾年的授課、教學,它所具有的長久性特征,是指一個人能夠終其一生主動積極地將體育運動進行下去,將體育鍛煉視為正常的生活作息、生活習慣。
其次,終身體育具有多樣性特征。多樣性特征說明終身體育不拘泥于某種體育運動內容。對個人而言,體育運動內容隨著人的成長而不斷變化,各個年齡段所適用的鍛煉計劃、鍛煉方式、運動手段都是不同的;對群體而言,終身體育能夠滿足不同運動愛好者的不同需求,在興趣與動力的影響下完成體育運動。
再者,終身體育具有全民性特征。社會全體人民都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運動中來,并形成一定的社會影響。實踐證明,體育運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它脫離了傳統意識對體育職業化、正規化的概念束縛,對于大眾體育的貫徹落實起到了十分積極的意義和作用。
最后,終身體育具有目標性特征。在認知終身體育的過程中,我們要明確進行體育運動的最終目標,那就是改善個人身體條件、保證良好的身心素質,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崗位,能夠為家人帶來幸福安康,從而實現人生價值。
1.3、終身體育對高校學生的影響
體育學科是高校教學的重中之重,體育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反映出高校的綜合條件是否符合教學需求。高校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肩負著民族復興的重任,只有保證身體素質高人一等,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發揮出自身優勢,因此對學生來說,以終身體育為引導進行體育鍛煉,毋庸置疑是可行的。我認為終身體育對高校學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第一,終身體育理念的提出,意味著生命不息、運動不止,在培養高校學生健康意識、宣揚全民健身運動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隨著終身體育理念的引用,體育教學工作的模式與內容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變化,學生對體育學科產生了無盡熱愛,有利于掌握更多的體育技能;第三,學生意識到終身體育的重要性,培養了自主鍛煉和健康生活意識,能夠約束自己的不良飲食習慣和作息時間。總之,終身體育理念是科學合理的、有益無害的。
2.1、缺乏對終身體育概念的正確認識
高校體育教學工作在實際開展中存在著不少誤區,過于強調學生對體育技能的掌握,相對來說,可供體育理論學習的時間少之又少。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體育意識不到位,有很多教師對終身體育缺乏正確理解,覺得終身體育與傳統體育并無二樣,從而導致體育教學的工作方向出現嚴重偏激。同時也給學生帶來了一個信號,那就是為了考試、為了結業被動地接受體育學習,學生的興趣得不到培養,終身體育只能成為一紙空文。
2.2、體育教學模式過于陳舊
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手段單一,是很難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結合實際來看,部分高校體育教學成效不容樂觀,教學內容沒有做到推陳出新,沒有結合學生的個性差異開展教學工作,過于統一的教學標準打壓了學生的進步空間。由此看出,高校體育教學面臨著十足的困境,應試教育體系所帶來的影響十分深遠。
2.3、體育設備設施嚴重匱乏
體育設備設施是完成體育運動項目的關鍵,現如今多數高校很難滿足這一點,設備設施陳舊甚至缺少的現象特別常見,這也充分說明體育學科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一些課外體育活動不能及時開展,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也難以形成。
2.4、體育教師素質難以保證
體育教師的專業素質決定體育教學工作質量,關乎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快速形成。由于體育教學相對不受重視,在職教師學習培訓的機會少之又少,加之部分體育教師尚未意識到體育教學改革的迫切性,不注重個人能力的提升,導致體育教學水準長期停留原地。
結合上述種種問題得出結論,想要盡快落實終身體育概念、加速體育教學整改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對癥下藥、因地制宜,切實發揮院校領導的組織帶頭作用,結合現階段教育標準及高校實際情況開展體育教學工作,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高標準、高素質的人才建設保駕護航。
3.1、確立終身體育理念的指導地位
讓終身體育成為高校體育教學工作的核心,成為今后體育教育整改的關鍵,就必須確立終身體育理念在體育教學中的指導地位。終身體育強調的是綜合素質培養,要求學生在掌握體育知識技能的同時具備良好的身體條件,能夠盡快適應工作崗位的種種需求。因此,如何確保終身體育理念能夠深入到教學之中、深入到師生群體之中,這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過程。作為高校領導和體育教師,一定要不遺余力、排除萬難,在教學大綱、課程安排、組織活動方面突出終身體育的價值影響,切實考慮到學生的日后發展建設,培養意識、落實行動。
3.2、明確體育教學的改革方向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高校體育教學在教學工作和評價考核方面的局限性是人所共知的,過于強調考試分數的重要性,對學生認知體育運動產生了或多或少的誤導與曲解。這說明,現階段高校體育教學的工作方向存在問題,基于終身體育理念下的教學改革,其本質就是要改變這一現狀,讓學生對體育產生興趣,進而將體育視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從在校接受體育學習開始,一直到步入社會后的工作生活,學生能夠做到和體育運動“長相守”,并且盡可能地將自己對體育的熱情、理解與他人分享,成為助推全民健身運動長效發展的一份子,我們就可以說,這樣的體育教學改革是科學的、合理的。
3.3、確保體育教學方式的多元化與多樣化
終身體育理念下的體育教學改革,必定是要滿足我國現階段教育標準要求的,通過完善教學結構和組織框架,讓身體條件不同、運動能力不同、個性特點不同的高校學生均能夠從中受益,實現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因此,如何構建多元化、多樣化的教學體系,著手于學生的興趣點開發,從而主動探索體育知識、學習體育技能,是當務之急。隨著人類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各種新式教學法層出不窮,如分層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合作學習法以及多媒體課堂等等,均適用于高校體育教學之中。以分層教學法為例,考慮到學生群體的個性需求進行不同資質的層次組別劃分,教師為各個小組提供適合學生的教學任務,通過一段時期的學習構造,各個小組對理論知識和運動技能的掌握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如此一來,培養了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自信心和興趣,對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3.4、以終身體育構建科學化評價體系
評價工作是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評價體系有助于優化體育教學結構、重塑體育教學方向,能夠讓學生在正確的引導下進行體育運動。構建科學化評價體系需做到以下幾點:第一,終身體育是體育教學評價的立足之本,是明確學生學習方向、培養鍛煉意識方面的重要準則;第二,要求教學評價切實符合體育教學工作標準,二者必須在方向、內容、形式上相互依托,避免評價工作脫離實際意義;第三,建立多元化評價機制,如生生互評、學生自評、師生評價等;第四,評價內容不能局限于學生的最終成績,要考慮到學生近一段時期以來的進步空間、日常學習狀態、各項活動的表現等等,確保每一個學生的評價都是合理公正的。
3.5、提高教師素質,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體育教師的言行舉止都將時刻影響著高校生的思想與行動。為此,提高教師專業素質,構建一個師生關系融洽的教學課堂是很有必要的。第一,對于體育教師的素質建設,高校方面要給予足夠的重視,通過定期組織各種培訓學習,要求教師掌握必備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注重個人教學能力強化,并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這一點對教師來說尤為重要;第二,對于師生而言,需要弄清終身體育的基本概念是什么,教師應該首先加強對終身體育的認識,能夠在日常教學中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感染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其中;第三,體育學科說到底是一項育人工程,在增強身體素質的同時還要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需要教師和學生努力搭建一個“課上師生、課下朋友”的關系網,加深師生之間的情感有利于終身教育教學的開展。
3.6、完善高校體育設備設施
設備設施在體育教學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學生從認知體育到了解體育,離不開器材和場地的使用。高校方面結合院校實際情況,加大對體育學科的投入力度,保證相關器材和必要體育設施能夠滿足正常教學要求。對學生而言,學習環境也是極為重要的,有了體育設備以及室內外場地的支持,更有動力和信心來完成活動任務,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不同的挑戰,強大的自信心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同時這也是終身體育意識形成的重要途徑。
總而言之,基于我國教育體制的影響,終身體育理念在融入高校體育的過程中勢必會存在著一定問題,然而改革勢在必行,它關系到學生日后的身心健康水平,關系到國民身體素質的優良程度,因此,仍需相關領導、教師給予高度重視,保證學生綜合素質有所提升。
[1]楊玲.高校體育文化“三位一體”教育模式構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1).
[2]劉海軍.高校體育教學“翻轉課堂”模式構建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5(3).
[3]舒宗禮,王華倬.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中生命教育缺失現象透視及其回歸[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5(4).
[4]李雨樽.大眾化后期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破”與“立”[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35(1).
[5]周偉.試論高校體育課程體系改革與結構優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
[6]程斌鵬.現階段高校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探討[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32(3).
[7]王光軍.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下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5,5(29).
G807
A
1006-8902-(2017)-11-SY
王旭(1964-),性別:男,籍貫:黑龍江雙鴨山,學歷:本科,職稱: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體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