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麗娜呂中凡(.遼寧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遼寧 大連 609;.遼寧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運動人體科學省級重點實驗室 遼寧 大連 609)
運動性心理疲勞研究的現狀與展望
□ 孫麗娜1呂中凡2(1.遼寧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29;2.遼寧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運動人體科學省級重點實驗室 遼寧 大連 116029)
運動性心理疲勞已經成為運動心理學領域中的一個研究熱點話題。本文對近二十年來該領域的相關文獻進行了分析整理,在此基礎上將運動性心理疲勞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問題以及將來的研究方向分別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為今后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中提供有益的參考價值。
運動訓練 心理疲勞 干預措施
近年來,隨著競技運動水平的不斷提高,比賽的激烈程度逐漸增強,運動員不論是在比賽還是在運動訓練過程中,承受著高強度運動負荷的同時承受的應激壓力也越來越大,導致出現運動性心理疲勞的機率也隨之不斷升高。然而運動員一旦長期背負這種精神壓力處于這種高度緊張的心理狀態,將會對他們的運動成績和訓練效果產生極其不良的影響。正因如此,針對運動員運動性心理疲勞的研究已經被廣大運動心理學的專家學者所關注。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對知網、萬方、維普等文獻數據庫中的近二十年來有關運動性心理疲勞的相關文獻進行了分析整理,分別從該研究領域不同時期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兩個方面進行了歸納整理,在此基礎上將主要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研究動態以及該領域存在的問題分別進行了詳細闡述。
2.1、運動性心理疲勞的主要研究內容
(1)概念模型。
起今為止,關于運動性心理疲勞概念模型的說法發生了一些變化,有了較明確的解釋。早在20世紀70年代國內外通常用于描述運動性心理疲勞的主要概念有:心理耗竭、心理疲倦、心理疲勞、過度訓練綜合癥、心理厭倦和慢性疲勞綜合癥(簡稱CFS)等一系列的代名詞,但所有這些概念都難以準確而全面的概括心理疲勞現象,而且這些概念詮釋的“心理疲勞”無論從現象還是本質都有著一定的差異。Maslash所提出的心理疲勞主要用于描述長期處于高應激壓力工作環境下所造成的心理資源耗竭現象,而Morgan又認為心理疲倦與心理耗竭包含情緒和心境方面的障礙,不同的學科有著不同的見解。
隨著經濟體育水平的提高,比賽日益激烈,出現運動性疲勞的現象越來越常見,由此一些代表性的學者Morgan和Raglin,他們根據運動員心理疲勞的主要特征進行研究得出:心力耗竭是由于認知因素引起的,如對運動的興趣、理想和動機的喪失,表現出消極的自我意識和對工作、生活、他人的消極態度。而心理疲勞更專用于競技體育,是由過度訓練引起的,更多的與身體感知覺癥狀相聯系,并不一定表現為興趣和動機的減弱。目前國內外比較公認并有著較明確概念模型的心理疲勞概念它包括三個維度:心理疲倦、過度訓練綜合癥、心理疲勞。
(2)影響因素。
關于運動性心理疲勞的影響因素研究中,盡管各研究的側重點和對象有所不同,但基本共識是一致的,都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慮:個人人格因素、團隊組織因素和工作結構因素。劉芳琳通過訪談得出:生理疲勞、長期訓練生活的封閉、訓練計劃不得當,訓練手法單一,運動量控制得不好等、比賽壓力、社會支持、競技體制、投入和收獲不成正比、項目特點、個人因素等都會影響到運動員心理疲勞的產生。顏軍、張力為等總結出:訓練動機的喪失、運動訓練的“報酬遞減性”、社會交往的迫切性、恢復措施的局限性等因素都會對運動員心理疲勞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3)干預措施。
運動性心理疲勞干預措施的研究,學者們針對不同運動員出現的心理疲勞情況和主要的原因,采取了個體化的綜合干預措施,并觀察其效果。Blackwood的實驗研究顯示,有氧運動訓練可以改善CFS患者的認知和動作能力,研究者Vermeulen對此也有同樣的觀點;Tsenova通過干預實驗發現,規律的樂療法和訓練可以有助于克服和應激壓力,增強適應能力;Lorist等進行的一項有關咖啡因對疲勞者注意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的影響的雙盲實驗中表明,咖啡因可以通過作用于信息加工輸入和輸出階段而增加疲勞者的皮膚喚醒能力和感知覺敏感性,同時提高和改善疲勞者的注意選擇能力,同時進行的ERP測試結果也支持有關行為測量結論;而Blomstrand在用支鏈氨基酸緩解中樞疲勞的實驗研究中發現,補充支鏈氨基酸可以提高運動能力和改善疲勞狀態下的認識能力。通過上述有關學士的研究可以得出結論,訓練干預、心理誘導、音樂放松、認知干預、營養干預、心理放松干預等均可對各種不同運動性心理疲勞產生積極的恢復效果。
綜上所述,這些研究結果從運動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運動性疲勞的概念、產生運動性疲勞的影響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運動性疲勞恢復所應采取的干預措施,從而可以為運動員在訓練或比賽時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疲勞的產生、消除與恢復疲勞、有效地提高運動成績提供相應的參考。
2.2、運動性心理疲勞的主要研究方法
在運動性心理疲勞有關問題研究過程中,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可以歸納為三大類:心理量表測試法、行為測量法和神經生理測試法。其中,多采用心理量表和行為測量、觀察等來給心理疲勞現象進行定性診斷,用神經生理指標量化分析,綜合研究各種心理疲勞現象的有關神經生理學機制、變化特點、性質界定、干預措施效果等。另外,一些常用的簡單的評價方法如聲光反應時、臨界閃光融合頻率、皮膚兩點辨別閾、皮溫、心率、血壓、傳統腦電圖等也可根據實際情況作為輔助性指標和方法來針對性選用,配合其他方法綜合研究運動性心理疲勞。這些研究方法受環境因素和測量方法的間接性影響,有著一定的誤差和局限性。
神經心理測試法目前成了較為成熟而常用的方法。這種方法主要研究設計為實驗室橫斷研究,被試首先執行持續性動作或認知操作任務2小時以上,然后從腦功能的定位、各種行為、心理現象的神經生理心理機制到各種生理、病理狀態下腦功能的變化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是一項科技含量較高的實驗方法。早期的研究中只能根據人類行為的反映及表現狀態等一些客觀的外在因素,而且評價指標簡單,嚴重影響了實驗研究的準確性。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神經生理學技術手段日趨成熟,目前有關運動性心理疲勞的研究者們最常運用的指標測試手段為EEG頻譜變化以及ERP有關成分變化等。翁慶章對50例過度訓練運動員進行傳統腦電圖研究,提示過度訓練可導致EEG的α指數減少;張振民在EEG閃光刺激誘發實驗對運動員神經疲勞評定的研究中發現,有疲勞的運動員間歇節律閃光刺激時α波幅下降。
實驗科研技術和儀器的不斷發展為運動性心理疲勞研究提供了保證,但要使研究更具有實際應用價值,未來必須進一步開展與各種不同運動項目運動情境相結合的實證性研究,需要擴大其樣本量,建立更可靠、穩定的檢測指標,提高評價手段的信效度,對該領域的研究方法進行不斷創新改進。基于本概念模型,應繼續研究完善,制定出一套試用于我國運動員心理疲勞的概念理論。關于運動性疲勞產生的內部機制和影響因素及心理疲勞系統干預措施的理論方法等還需要繼續進行有關的實驗研究,不斷取得突破和進展。在心理疲勞對中樞信息加工能力的影響,以及中樞信息加工能力的變化與外部軀體、行為等癥狀間的關系還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另外,對運動員心理疲勞研究的同時對教練員心理疲勞也是今后需要研究的課題,從而更加有效的提高運動員的運動成績。
綜上所述,國內外關于運動性心理疲勞的研究經歷了很大的變化,也驗證了科技時代的發展,知識結構的轉變。運動員產生心理疲勞現象的影響因素以及采用什么干預措施達到消除及恢復的效果對運動性疲勞的研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歸納整理也為運動訓練提供了科學的參考依據。但在該研究領域還有很多尚未深入研究的課題:針對運動性心理疲勞的多指標觀察的研究未見報道。也未見在運動環境進行追蹤性實驗研究報道。此外,隨著訓練手段的不斷進步和運動員素質的不斷變化,徹底制定出一套能夠應對廣泛的心理干預機制還有待研究,哪種心理品質對于心理疲勞更具有代表性也需要進一步探討。
[1]張連成,張力為,陽海英,劉羽.運動性心理疲勞的測量與評價研究進展[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2,(02).
[2]樓雪娘.施工現場建筑工人作業疲勞的影響因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
[3]畢曉婷,張力為.運動性心理疲勞成分的動態變化及其歸因[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3,(05).
[4]解繽,姚家新.專業運動員心理疲勞和心理耗竭的社會學成因分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03).
[5]白云峰.特殊環境下軍人心理與生理健康狀況的研究[D].新疆醫科大學,2011.
[6]林嶺,張力為.運動性心理疲勞問題的研究現狀[J].心理科學進展,2007,(03).
[7]林嶺.運動性心理疲勞的概念模型、多維檢測、影響因素及干預措施[D].北京體育大學,2006.
[8]何洋.我國優秀射箭運動員腦電特征的研究[D].山西大學,2008.
G804
A
1006-8902-(2017)-11-ZQ
遼寧省重點實驗室項目。
孫麗娜(1994-)女,河北唐山人,碩士研究生,體育心理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