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邁悅
(東北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沈陽 110819)
勞動是重要的,但對于沒能真正參加勞動(這里主要指生產勞動)的人來說,勞動教育更重要。通讀馬卡連柯(1888—1939,蘇聯早期著名的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論勞動教育的思想,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勞動教育與真正勞動的密切關系,認識到勞動教育使人成為“人”的深刻意義。尤其對于學生來說,勞動教育十分重要。
從社會的需要和兒童本身未來生活的需要,馬卡連柯論及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正確的蘇維埃教育如果不是勞動的教育,那是不可想象的。勞動永遠是人類生活的基礎,是創造人類生活和文化幸福的基礎。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勞動是最重要的根本因素之一。同時,馬卡連柯認為,兒童將來是社會勞動的成員,兒童在社會上將來發揮的作用,決定于他對這種勞動所作的準備。不同的勞動能力,不是由于人類的天賦,而是在人類生活的過程中,特別是在青年時代,經過教育而獲得的。當然,兒童的幸福和物質生活水平也是根據這個決定。這里,馬卡連柯特別強調勞動在德育中的重大作用。他說:“如果說你們應當了解生產的全部復雜過程的話,那你們就應當了解人對生產所發生的關系的全部復雜情況。”即,通過現代生產勞動,不僅使學生認識生產內部物的關系,而且可以最好地了解生產過程中的人的關系。他說:“努力勞動不只可以培養人的工作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同志的關系,即培養一個人對其他的人應有的正確態度,這就是一種道德教育”[1]。總之,馬卡連柯把人的生活幸福和人的全面發展與勞動教育及勞動緊密結合起來論證,對于我們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形式都有很大的啟示。
馬卡連柯不僅是著名的教育理論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實踐家。他經歷了十六年的辛勤勞動,建立了完善的生產勞動基地,積累了豐富的勞動教育經驗。
首先,勞動必須并行著教育。馬卡連柯指出,“在任何情況下,勞動如果沒有與其并行的教育——沒有與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會的教育,就不會有教育的好處,就會成為不起作用的一種過程。”他認為,“只有把勞動作為(教育過程的)總的體系的一部分時,勞動才能成為教育的手段”[2]。
其次,有效的教育離不開生產勞動的事業。馬卡連柯認為,生產勞動是保證教育工作容易進行的一個條件。兒童在勞動過程中能夠給自己的勞動本能找出路。他主張學校里必須有生產過程,甚至是最簡單的、最沒有什么價值的、最枯燥無味的也好。因為,按照他的看法,只有在生產過程中,人的真正性格——生產集體成員的真正性格——才能成長起來。
馬卡連柯的勞動教育思想是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他說:“如果停留在木工作業上,那么,學生也就只能成為細微的勞動分工的木工工廠的生產者。”他說:“我相信,如果我們不從制造椅子開始,不從勞動分工開始,我們就不會有這樣的成就。我很明白,核心問題并不在于從什么地方開始,而是在于以最新技術為基礎的生產理論,這樣的理論就是勞動分工和生產計劃”[3]。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馬列主義的一貫主張。這里,馬卡連柯的勞動教育思想充分體現了馬列主義的教育觀。
勞動,它是人類應有的天性。恩格斯說:“勞動創造了人”。的確,在勞動過程中,實現了古猿向人類轉變:由爬行到直立行走,四肢發達,等等。勞動作用的最主要的標志就是人腦的形成,意識的產生。在勞動現象中,馬克思看到了人類社會中的兩大基本要素: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力,就是在勞動中人類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它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生產關系,就是在勞動中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它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樣的兩大關系支撐著社會的存在。在這樣的兩大關系中,馬克思指出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即,人與物的關系決定著人與人的關系。在人與物發生關系中產生人與人的關系。然而,人與物發生關系,必須借助生產勞動。生產勞動是人類社會的創造性的源泉和基礎。沒有生產勞動,一切都無從談起。
通過學習和研究馬卡連柯的勞動教育思想,它給我們的啟示是深刻的。我們總在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強調立德樹人。然而,思政教育和立德究竟怎樣搞,不論內容或形式都有許多,但通過勞動教育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教育卻淡化許多或是個缺失。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我們往往忽視其中所包藏的勞動教育。不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勞動教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視的教育。常聽到長輩們講過去國家和社會非常重視勞動教育。過去,學校都有農業試驗田,學生經常參加生產勞動。一是養成熱愛勞動的品格;二是培養熱愛大自然的心態;三是增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情感。勞動教育,從生產力的角度看,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勤奮勞作和擁有堅毅的性格,使學生在骨子里能夠生成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這一點,在課堂上是學習不到的。這一點,也是現代學生嚴重缺失的東西。從生產關系的角度看,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精神,使學生充分認識到集體的力量、合作的力量是巨大,從而免去了極端孤獨和個性充足的性格。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看,學生的勞動決定著學生間的關系。反之,學生間的關系又反作用于學生的勞動。可見,勞動是非常有意義的。
今天,我們許多學生已經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狀況了。就是簡單的勞動——冬季清雪,許多學校都承包給社會完成了。學生與勞動(生產勞動)已經是格格不入了。記得在一次課堂上,老師問糧食“小米”的原初狀態是什么?有的大學生竟然回答是“大米”,讓人啼笑皆非! 老師說:“小米”的原初狀態是“谷子”,結果學生異口同聲地問:“什么是谷子”?當然,“谷子”的原產地是哪個國家就更回答不上來了。這說明,我們的教育能脫離實踐嗎?勞動教育是可有可無的嗎?顯而易見,勞動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是非常必要的教育。因此,在學校教育中,每周應該安排至少一次勞動教育實踐活動。最好的勞動教育形式是遵循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讓學生接觸大自然,接觸勞動對象,進而認識植物,認識動物,認識社,達到勞動應有的教育目的。同時,在勞動教育中,培養學生真正地熱愛勞動,真正地體會到勞動最光榮。讓勞動觀念、勞動精神深深扎根于靈魂深處。學生從中體會到苦與甜、累與樂,體會到人生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可以說,勞動帶來的益處是人生前行的原動力、驅動力,絕對不可小視。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才能配得上成為將來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接班人。
[1]馬卡連柯.馬卡連柯全集(第 4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447.
[2]馬卡連柯.論共產主義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236.
[3]馬卡連柯.論共產主義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