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琦
(西安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西安 710100)
中國書院始于唐末五代,興盛于兩宋,又經元、明一直延續到晚清,持續了一千多年。書院作為中國獨特的教育組織形式,為中國教育、學術、文化出版、藏書等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成為那一時期讀書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世紀初的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頒布“書院改制詔”使書院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讓當時的文人學者或多或少的失去了賴以生存的中國幾千年教育特色,同時使得書院一千多年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弱化。現今看來,在書院千年之久的發展歷程中沉淀下來的特色教育模式和教學理念以及獨特悠久的書院文化對解決現代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書院是我國古代一種專門的、有規模的、也是特有的教育機構,多建立于遠離市井喧囂的名山大川,有講堂和供師生學習生活的齋舍。主要從事書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它雖然主講和宣傳穩定的學術流派的思想,但也兼容別家學說,具有學術的包容性和開放性。除去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書院還有收藏圖書和供祀兩個重要功能。書院設有專門的祭祀場所,被膜拜的人物大多是文化教育方面的先哲名儒。這種祭祀包含了尊師、重道、崇賢等含義,是一種榜樣教育同學術研究的相結合的形式,也是一種人格教育與學術傳承相結合的形式。書院在這種師徒講授和名師交流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書院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曾出現諸子百家學術爭鳴的繁榮景象,但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家文化就奠定了其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地位,也是我國書院文化的主要內容。我國先秦時期的《大學》是第一篇系統地論述儒家教育理想的經典。《大學》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德濟世,修齊治平”是儒家教育理想的核心,也是古代書院的教育目標和書院文化的主要內容。
中國傳統教育強調“明人倫”,將教育的價值定位在建立和諧的社會群體,其核心是培養“知識與道義”兼備的仁人志士。儒家思想堅持“親親”、“尊尊”的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建構了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
古代書院以儒學為指導思想,倡導以德育優先的教育理念,把四書五經作為主要教學內容,重視個人品行的修養,在人格的培養上注重人的德行、待人接物、學問之道以及處世之道等的教育。還通過祭祀活動讓學生領受先賢的生平業績、思想品德,學習到“尊師、重道、崇賢”的優良品德。
中國書院大多依山傍水,選址在風光秀美、清凈怡人的地方,旨在營造一個清幽的讀書場所,便于陶冶情操。如白鹿洞書院在江西廬山五老峰下,岳麓書院在湖南長沙岳麓山下,嵩陽書院在河南嵩山腳下,石鼓書院在湖南衡陽石鼓山回雁峰下。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有譯為“智者樂,水”即智者之樂,就像流水一樣,閱盡世間萬物、悠然、淡泊。“仁者樂,山”即仁者之樂,就像大山一樣,巋然矗立、崇高、安寧。還有一種意思理解為智者的快樂,就像水一樣,悠然安詳,永遠是活潑的;仁者之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寧靜。書院選址依山傍水都體現了仁人志士對智和仁的追求。
古代書院中,師生朝夕相處同吃同住,既可以討論學術問題,也可以交流生活、思想,從而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書院采取師生互動討論的教學方式,老師在授課時,往往是提綱挈領,其教學重點在于指導學生讀書,與學生共同討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行領悟。老師和學生平等的交流和探討,不僅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提高了自己的學術水平,而且學生耳濡目染老師的言行舉止,真正體現了既言傳又身教。
馬克思認為:人應當是全面發展的,只有全面發展的人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立德樹人、實現人全面發展的重要渠道。所以,現代高等教育必須把德育放在首位,秉持思想道德教育是靈魂、文化素質是基礎、專業素質是主干、身心素質是保障的原則開展教育工作。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必須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會中,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高校要加強校園環境的建設。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建設獨具特色的建筑與人文景觀,用以體現每個高校獨特的辦學風格和文化內涵。利用校史校訓和辦學理念等教育資源,重視建設校園人文景觀,營造積極的校園文化,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組織社會實踐和調研,讓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中深入了解社會和國家的發展,熏陶思想道德情感。組織愛國主義為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革命前輩的光榮事跡中增強愛國熱情。
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是一個溝通、交流的過程,不僅在于傳遞知識,更是在于傳遞理解、傳遞情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樣才能對人的言行產生激勵、誘發和調節的作用。所以必須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形成誨人不倦、融洽和諧的超功利、純凈的師生關系。教師只有走進學生的內心,才能使其講授的內容被接受和認可,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
同時,教師要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要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做到德才兼備,德高為師,身正為范,使學生從身邊就能獲得榜樣的正向情感體驗,被師者的博學、人格所折服,尊師的情懷也日漸深化,從中受到潛移默化和深遠的影響。
[1]章兢.從書院到大學:湖南大學文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
[2]楊秦,楊萬文.中國書院文化對現代高等教育的啟示[J].學術探究,2014.3:153-156.
[3]張紅艷.中國傳統書院對現代大學的啟示[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4):69-71.
[4]張曉婧.中國傳統書院文化對現代高等教育的啟示[J].江蘇高教,2016(1):46-48.
[5]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6]張麗紅.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路徑以內容論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8):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