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奇正 任今方
(閩江學院,福建福州 350108)
自20世紀40年代起,我國臺灣地區便制訂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來鼓勵職業教育的發展,隨著政策的落實和多年的不斷自我完善,我國臺灣地區的職業教育取得了較快的發展,為臺灣地區的經濟發展輸注了新鮮而活躍的血液。臺灣在職業教育方面豐厚的成功經驗,對于我國福建省職業教育方面的發展十分值得借鑒。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電子商務在我們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尤其是電商近年來一系列促銷活動的開展,如“雙十一”、“雙十二”等,更是讓我國的電子商務產業達到了一個頂峰的新高度。電子商務的發展也帶動了另外一個產業的高速發展,物聯網產業,因此,為了適應當今新形勢下的發展,物聯網人才方面的培養尤為重要。物聯網技術在臺灣地區研究較早,臺灣地區關于物聯網的職業教育有很多的經驗值得我們的學習。
在我國政策的鼓勵下,結合福建省近年來發展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福建省近年來積極開展了與臺灣高校的交流與合作,學習臺灣方面的先進的教學經驗,并且取得了很好的進展[1]。兩地高校在學生互派、教師研修、科研合作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越來越頻繁,建立了很好的合作關系。福建省高度重視與臺灣地區的教育、學術、經驗交流,多年來鼓勵本地高校與臺灣優秀高校進行交流學習,引入臺灣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以及成功的辦學經驗,緊密結合閩臺產業對接需求,在制造業、電子通信業、旅游業等緊缺領域聯合培養人才,為福建省的經濟社會發展儲備人才[2]。閩臺的交流合作,促進了福建臺灣合作辦學的飛速發展。隨著兩岸溝通交流的順利進行,閩臺職業教育合作的不斷深入,閩臺合作辦學的規模逐步擴大,辦學層次逐步提高,培養了大量的適合兩地社會發展的人才,為兩地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物聯網又稱為傳感網,指的是將各種信息傳感器、二維碼等,經過接口與無線網絡或互聯網相連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其中包含兩層涵義: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延伸和擴展的網絡。第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可以實現物與物、物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換和通訊。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物聯網產業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物聯網技術在臺灣地區研究較早,具有豐富的經驗。福建省為了適應市場的需要,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較大力度的促進物聯網產業發展,在各個領域開展并深化了一系列的物聯網項目,推進了各個行業的信息化水平。為了更進一步的促進產業的發展,適宜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市場的需要,關于物聯網產業相關的人才的培養尤為重要,而臺灣地區對于這一方面具有豐富的培養檢驗。
隨著福建地區的快速發展,福建的物聯網產業得到了質的飛升。從物聯網產業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我國福建的優勢是具有巨大潛力的市場和資源,而臺灣地區則具有技術和經驗的優勢。由于兩岸物聯網產業各有所長,而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是當今社會的潮流,是促進市場經濟繁榮的有效推動力,因此,有必要進行深層的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走合作發展的道路,實現共贏。為了加快物聯網產業的發展,福建需要強化產業招商,吸引資金投入,實行“以市場換技術”;另一方面,福建需要進一步加大對物聯網產業相關人才的培養,推進相關前沿技術的研發,為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個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后續發展力,從而更好地發展自己。而對于物聯網產業人才的培養,離我國福建最近的地區臺灣發展較早,具有豐富的成熟經驗,并且臺灣地區與福建地區的人民有著深厚的文化、血緣和民族情結,具有同宗同源的優勢,這都是閩臺物聯網產業的合作發展的有效契機。
由于兩地的政治、經濟還有社會環境的差異給我國福建和臺灣地區進行職業教育合作帶來了一些復雜的問題。福建和臺灣地區市場經濟的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促進了閩臺合作辦學的迅速發展,然而兩地的政治體制由于歷史原因目前還沒有統一,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在和福建開辦職業教育合作時,對大陸學生赴臺求學出臺了一些限制,如 “三限六不”,對于研究生生和本科生的招生也出臺了很多限制的條條框框。臺灣社會對于大陸地區學生赴臺求學也有不一樣的態度,有部分人認為大陸學生到臺灣求學會增加本地學生的壓力,影響本地學生對教育資源的利用。
中國大陸高等職業教育的起點較晚,辦學經驗不足,辦學的質量和臺灣地區相比有一定差距。臺灣大學中由不同投資渠道開辦職業教育的學校數量較多,并且這類院校的教學質量也有所保障,臺灣的社會民眾也比較認可。而在大陸地區,職業院校的開辦主要依靠的是政府公共財政的支出,雖然也有不少的民辦的職業教育院校,但教學質量以及民意認可度有待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再者,兩岸教學的模式也不同,臺灣職業院校實行的是學分制,學生的自由選擇空間較大。而大陸地區由于招收學生數目較大,如果按照臺灣地區的教學模式,實施起來難度較大,因此,只能實施彈性的學分制,學生的自由選擇空間相對來說會小一些,這樣對市場需求的反應也會緩慢一些。
政策的扶持是閩臺職業教育合作的重要保障。福建和臺灣地區兩地政府采取扶持政策措施,鼓勵兩地職業院校更深入的合作,共同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像物聯網產業這種新興產業的開發和拓展。
在當今社會發展形勢下,閩臺職業教育的合作要重視實踐性的教育。建設先進的產業培訓基地,閩臺地區院校通力合作,發揮各自的長處,讓學生到培訓基地中實踐先進的理論知識,促進物聯網產業在兩岸的全面發展。
創新是現代經濟增長的動力,創新促進產業的發展和壯大。面對物聯網產業的特色和需求,在閩臺職業教育合作中要鼓勵學生們解放思想,進行大膽的嘗試和創新。目前我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應該以技術的研發為主,利用好兩岸的優勢,加大投入,以創新能力的提高為突破口,把握物聯網產業的發展規律為基礎,推動高等學校和社會的創新能力。
物聯網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在當代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解放了生產力,加快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基于對接需求的閩臺職業教育合作中,要注意揚長避短,促進物聯網產業的長期有效的發展。
[1]李紅,林華東.閩臺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中相關問題思考[J].莆田學院學報,2011,18(01):82-85.
[2]廖斌.閩臺高校合作辦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思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