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瑤 陸建隆
(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在物理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與建議
——從《中國民間文化與物理趣味》說起①
樊 瑤 陸建隆
(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以民間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的物理教學資源,本文從《中國民間文化與物理趣味》這本書說起,結合實例,探討了在物理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途徑,對如何通過中華傳統文化在物理教學中的滲透,從而提升學生的科學和人文素養提出幾點建議.
物理教學;中華傳統文化;立德樹人
本書采用了“一民俗、一故事、一插圖、一原理”的獨特構思,從民間生產生活用具、民間玩具、民間樂器、民間游戲、民間美食、民間建筑、民間雜藝這七個專題展開論述,解讀了百余個民間文化現象,涉及了力學、熱學、光學、聲學、電學、磁學等多個物理學分支學科.樸實的文字將文化溯源娓娓道來,趣味的手繪插圖將讀者引入一個充滿著陽光與泥土氣息的世界,白發蒼蒼的紡紗老嫗、舉著紙風車的小小少年,遠處傳來熱烈的鑼鼓聲,原來是一臺大戲開演了.
以書中提到的“背簍”這一生產生活用具為例,首先追溯了背簍的習俗歷史,我國邊遠山區道路崎嶇,背簍代替挑擔成為生活生產必備用具,形成了豐富的獨具地方特色的背簍文化.姑娘出嫁要陪嫁“洗衣背簍”,土家族媳婦生孩子,娘家需送上“兒背簍”,還有勞作用的“柴背簍”“扎背簍”等.不同用途的背簍形態各異,以達到便利、美觀的效果,這就不得不提到它的物理特性.書中從壓強和摩擦力兩個方面挖掘了其物理原理,背帶做成寬長條是為了增大受力面積、減少壓強;竹子材料柔軟抗拉,可以充分和身體接觸,從而減少壓強;當背的物體很重時,人會向前傾斜,這也是為了讓背簍接觸人身體的腰部,減少壓強.另外,把背簍編成各種花紋,除了增強觀賞性,更增大了接觸面粗糙程度,從而增大摩擦力.書中蘊含的物理原理符合中學生的認知水平,是學生物理課堂學習、課外拓展的有用素材.
2.1 賦予中華傳統文化以新的生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民間文化是民眾在長期生活、交往中形成的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生產、娛樂形式,是極具代表性的民族符號.它是歷史的產物,卻在現代科學理念的助力下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得到了傳承和發展.例如,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設計就是這樣的一個文化符號.中國館整體建筑采用了不對稱平衡結構,取和諧、穩定之意,其最大的特色是采用了中國傳統建筑中的斗拱結構,塑造了標志性的“斗冠”形象,宣揚了“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中華文化精神,上大下小、層層出挑的造型,可形成上層對下層的自然遮陽,除了自然通風、采光良好的特性,還運用了太陽能屋面、冰蓄冷技術等生態節能技術,可見先進的物理學理念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2.2 以民間文化為載體,貫通物理、人文、藝術、生活
物理學家李政道曾說過:“中華民族是個優秀民族,中國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巧妙絕倫地運用了物理學上的原理.”除了筷子,剪刀、錘子、桿秤等都運用到了物理學中的杠桿原理.正如歷史上的每一件發明的背后都有故事,馮驥才把民間文化比喻成“母親文化”,賦予人們情感和血肉.在物理教學中融入民間文化元素,有助于學生認識和理解傳統文化,繼承和創新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懷.以民間文化為載體,將抽象的物理學知識從人文、社會、生活的視角展現出來,賦予其生活味、人情味,化抽象為形象,使得原本看起來“高不可攀”的概念原理也變得“平易近人”了,學生學習物理的畏懼心理自然就消除了.另外,傳統民間文化與物理結合,正符合了貫通物理—人文—藝術—生活的教學目標,將物理學的豐富內涵展現得淋漓盡致.
2.3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立德樹人”的育人價值
所以,我把“江南”替換成“草原”,以表眾兄弟客路青山、相忘翠野的一番快樂和一點心念,以及一份日后會不斷翻閱的草原情思。
柏拉圖說:“人若受過真正的教育,他就是個最溫良、最神圣的生物,但是他若沒有受過教育,或者受了錯誤的教育,他就是一個世間最難駕馭的家伙.”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物理教學正是培養學生成“人”的教育,而不是成“家”的教育.但是,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往往陷入了知識本位的迷障,被學科本位所束縛,忽略了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除了知識與能力,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更是不容忽視.只有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關注物理知識的文化取向,才能真正實現物理教學的育人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寶庫,代代傳承的思想精華和理念影響了無數中華兒女的價值觀、人生觀,經過歲月的沉淀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傳統文化遺產中蘊含的物理趣味值得我們細細推敲,更是在物理教學中開展德育工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依據.
3.1 民間文化融于物理課堂
在物理課堂上滲透傳統文化元素,高效是首要考慮的,課堂時間有限,傳統文化元素只起到點綴作用,切合課題、新奇有趣、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文化素材是不錯的選擇.
例1:在講授“靜電現象”時,可播放“雷火煉殿”的視頻,雷雨時,金殿周圍電光閃爍,巨大的火球在金殿左右滾動,驚心動魄,輝煌壯麗,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巨大沖擊,把思維聚焦到課堂教學上.觀看結束后,教師讓學生思考武當山金殿在一次次雷擊后,為何毫發無損,反而燦然如新?
原理分析:“雷火煉殿”屬于尖端放電現象.導體尖端的電荷非常密集,在尖端附近形成了很強的電場,由此通過導體尖端放電.金殿是由金屬制成的,位于群山之巔,與天柱峰合為一體,形成一個良好的放電通道,又巧妙地運用了曲率不大的殿脊與脊飾物,整體相當于一個巨大的避雷針.
拓展延伸:古代木塔上的金屬塔剎也是充當了避雷針的作用,使得高聳入云的木塔安然度過了數千年雷電的淬煉.高大的建筑易遭雷擊,所以避雷針在現代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高樓大廈的頂部都安裝了避雷針,這些都運用了尖端放電原理.
在進行“大氣壓強”部分的教學時,除了常見的氣球實驗,可在課堂上播放中醫“拔火罐”的視頻,罐內氣體熱脹冷縮,部分氣體被排出形成負壓,罐內氣體壓強小于大氣壓強,使玻璃罐牢牢吸附在身體上.在學習“波”時,將魚洗帶入課堂,教師示范操作,用手緩慢地來回摩擦手柄,銅盆開始振動,水面泛起波紋,隨后噴出水柱,并邀請學生參與嘗試,親身感知物理的奇妙.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這些富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物理課堂中展示其豐富的物理趣味,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及科學精神、人文素養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3.2 民間文化引領課外實踐
(1) 課外延伸
物理學習不應止步于課堂,除了課堂教學,還可適當做些課外延伸,布置一些課外探究活動.例如,學習“杠桿原理”這節時,學生常常會把杠桿的平衡原理和受力大小混淆,而忽略了力臂的作用,為了讓學生走出誤區并且加深印象,不妨讓學生課后查閱相關資料,自制簡易桿秤,在制作的過程中體悟杠桿平衡原理.
(2) 校本課程
在學校開設有關物理學與傳統文化的校本課程或選修課程,比如以“民間文化與現代物理的融合”為總課題,定期舉辦一些專題研究活動.例如“民間建筑中的物理”專題,我國的塔文化、橋文化都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可從力學角度細細推敲;再如“民間美食中的物理智慧”專題,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可謂將中華飲食文化推到了一個頂峰,從熱學方向切入,會有不小的收獲.利用周末、節假日走訪民俗博物館,走親訪友之際對當地的民俗、民情進行調研,結合查閱的文獻資料,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從中學抓起,可以有效地避免大學學習成為中學的簡單延續.對于此類選修課程的教學評價,毋需采用傳統的紙、筆測試,應選用相對靈活、自由的考核方式,提供多種可供選擇的途徑,如風采展評、調研報告、小論文等,盡可能彰顯每位學生的個性.
(3) 社團活動
社團活動是豐富學生閱歷、創新創造的重要載體.相對課堂而言,社團活動的形式更加多樣,開放式的特點讓人人都可參與到實踐中.幾乎每個學校都有物理愛好者社團,“水火箭”比賽就是大的活動之一.“動”起來是社團活動最大的優勢,不妨讓學生做一回手工藝者.竹蜻蜓是源于我國古代的一件玩具,被西方譽為“中國螺旋”,德國人利用竹蜻蜓的原理,參照其形狀發明了直升機的螺旋槳.竹蜻蜓由竹柄和“翅膀”即兩片左右對稱的葉片組成,葉片圓頭尖尾,上表面略帶弧度.葉片旋轉時,上表面空氣流速較大、壓強小,而下表面空氣流速小、壓強較大,上下的壓力差形成升力,當升力大于重力時,竹蜻蜓騰空而起.竹蜻蜓的葉片和水平旋轉面之間有一個傾角,隨著角度的增加,升力和阻力都會增加.探究其重力、升力、阻力、傾角以及選材等對竹蜻蜓穩定性的影響,制定可行方案,投入測試,并且圍繞它在當代的應用——直升飛機展開深入探討.在接受傳統文化熏陶的同時實現與現代科學理念、前沿知識的無縫鏈接,促進物理知識的消化吸收,切實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科研能力,鼓勵個性發展、全面發展.
3.3 物理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策略
(1) 緊扣教學目標,把握方向
將傳統文化元素引入物理課堂,必須牢牢把握好大方向,以課程標準為引領,把物理學科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目標,掌握物理核心概念和科學研究方法,培養科學精神,認識物理在實際情境中的應用.始終把物理教學置于首要地位,將傳統文化作為一種輔助工具對教學進行補充和完善.
(2) 有針對性地選材,雙向拓展
利用傳統文化為物理教學服務,應當從課題、教材和學生心理入手,選擇切合課題的具有趣味性、物理內涵豐富的典型性素材,經過加工處理方能作為有效資源投入使用.同時,教師應當關注文化背景,對于涉及交叉學科的知識適當進行拓展,弘揚傳統文化,進行情感教育.
在物理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滲透”一詞表明這是個緩慢的過程,必須循序漸進.這一舉措的目的并不是在物理教學的表面披上一層傳統文化的外衣,而是進入到更深層次,實現兩者的貫通、融合.在物理教學中應當杜絕急功近利,拒絕生搬硬套,憑借傳統文化的親和力實現文理交融,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1] 李湘黔.中國民間文化與物理趣味[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
[2] 萬立榮.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物理教學的探究[J].物理通報,2015,(5).
[3] 張莉.民間文化對外傳播在國家形象構建中的優勢分析[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
[4] 林欽,陳峰,宋靜.關于核心素養導向的中學物理教學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5,(12).
[5] 許軍國.從校園文化視角看立德樹人[J].中國教育學刊,2014,(4).
①名師簡介:陸建隆(1962— ),江蘇常州人,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高考物理命題、物理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