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濤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河南新鄭 451150)
馬克思列寧主義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的理論指導思想。從上世紀 70年代開始,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們已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開創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也有了富有民族特色、符合國家實際發展需要的理論指導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在內的重大戰略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列主義與時俱進的產物,極其富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之路 ,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基本發展需求。自改革開放以來,黨政領導人立足于基本國情,制定了一系列的國策和經濟發展指導方針。大力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改變中國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促進國民經濟建設;同時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人民民主政治制度也越來越完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越來越多元化,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社會主義法律法規體系和制度也逐步完善,社會發展的安全和穩定得到了基本的保障。距離實現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也越來越接近。
鄧小平理論是促進社會經濟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思想。上世紀在經歷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錯誤思想和行為之后 ,鄧小平深刻總結了這一嚴重錯誤給國民經濟發展帶來了的破壞,同時他也總結和借鑒了國際社會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經驗和教訓 ,提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 ,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提供了新思想、新理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的步伐逐漸邁開。自改革開放的幾十年來 ,是解放思想、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時期。在鄧小平理論的正確指導和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 ,全國經歷了從農村到城市的全面改革,社會經濟發展也發展為以公有制為主,多種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經濟發展方式也由原來的粗放傳統的經營方式轉變為依靠科技科學發展的經營管理方式,并在改革的道路上不斷創新 ,不斷為促進社會主義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人民當家做主是中國共產黨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目的和辦法 ,是廣大人民群眾基本的政治需求和根本利益。十三屆三中全會之后,黨和政府逐漸重視、鼓勵人民參與到國家政治建設中來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是我國政治建設和政治文明發展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 ,我國實行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 ,并設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支持和保障人民參與國家政治建設、行使自己的各項權力。同時政治協商制度是國民政治發展的一大重要特征,群眾的事情由群眾一起商量 ,保障人民群眾在國家政治生活建設中享有廣泛參與政治的權利。同時,中國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 ,為保障各民族經濟、政治穩定和諧發展 ,到能夠和政府制定出以共產黨為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更大程度地保障了我國56個民族的共同利益。這些偉大的理論和實踐奠定了我國政治建設和政治文明發展的基礎。
俗話說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任何一個團體、組織必須要有明確的規章制度去遵守和執行,在國家管理方面也不例外。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的一項基本國策 ,主要包括立法、執法、守法三方面的內容。法律和法規是由國家立法部門統一制定和執法部門嚴格執行的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誰也沒有享有特殊待遇的權利。
依法治國的基本概念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 ,來維護各團體、組織和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使他們的行為受到法律的保護和制約 ,以維護社會穩定和和諧。同時也成立了專門的執法機構 ,并要求他們在國家法律準許的范圍內嚴格執法,維護法律的極大權威,對任何執法行為都要有法律依據 ,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 ,尊重每個公民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的一切合法權益,不允許濫用職權損害公民的利益,對于侵害他人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的行為予以堅決打擊 ,不論對方是何種身份,何種地位,都以法律規定嚴格執法,堅決杜絕包庇和欺瞞行為。同時還成立監督執法的組織 ,對執法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 ,為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提供了安全保障,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不可或缺的內容。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固然是重要的,但是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鄧小平同志是非常重視人民群眾的整體文化素質提高的,他認為我們不僅是要打好國家經濟基礎,在提高物質發展水平的同時,也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從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要將中國傳統的文化和時代的發展實際情況相結合,保留和發揚傳統文化美德和精華,摒棄守舊、封建迷信和不科學的內容,在經濟改革開放的同時,促進文化開放,汲取外來先進文化,創新文化內容,為社會變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提供更多高素質專業人才,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公民,促進人類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發展,從而提高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進行實踐后,得出來的適合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需求的理論體系。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理論都是在實踐和摸索中建立的,對現代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具有針對性和前瞻性。通過社會主義實踐,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更是在實踐中很好地向我們闡釋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和鞏固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理論實際問題。同時,科學的理論指導體系是社會主義實踐的強有力保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社會主義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的發展朝著什么樣的方向和目標繼續前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形勢發展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論指導作用。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國情發展的需要督促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自改革開放的三四十年以來,我們從來沒有停止過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未來的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時間里,我們還是要致力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事業而奮斗。
[1] 古麗努爾·阿不力米提,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理論體系[J].祖國:建設版,2015.
[2] 王永貴,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理論研究的進展與思考[R].中國四川省委省機關黨校校報,2013.
[3] 張艷,論中國共產黨群眾觀的思想內涵[M],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下,2013.
[4] 李叔龍,論社會體制轉型期的“法制”與“德治”[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
[5] 張順智,論鄧小平“改革是中國第二次革命”的思想[Z].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校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