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
(西安思源學院外語系,陜西西安 710048)
世界主義理論認為,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交流溝通工具的進步,人類不同文化地區的交流會日益頻繁,文化交流和匯聚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趨勢。人類文明的共性大于每個地區文化的個性,加強地區間文化聯系,促進不同文化實現交流匯聚是“地球村”人文發展與交流的主題。留學生來華學習,一方面追求個人學業,另一方面在中國學習中國文化,有利于回國后將中國文化帶到本國,達到文化交流的作用。西安是留學生集中的地區之一,研究西安地區留學生跨文化交流的現狀,提出建議,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適性。對其他地區做好留學生管理工作,促進留學生跨文化交流,提升我國文化影響力將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留學生在西安了解中國文化,進行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包括以下幾種:
一是課堂教學,特別是包括陜西師范大學在內的諸多高校針對外國留學生開設了對外漢語專業,專門培養漢語教學的學生,增加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的機會和平臺。部分大學針對留學生開設了漢語語言預科班,讓留學生在短期內學習基本的交際漢語,作為在中國生活學習的必備工具。
二是課外組織活動,包括節假日走出校園,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或出外旅游,見識中國大好河山,感受中國文化和風土人情的熏陶,對中國文化有更直接的認識和了解,增進認同。以某高校為例,2016年該校在端午節組織外國留學生一起包粽子,向留學生介紹端午節的歷史來源,并介紹了屈原的愛國情懷,讓留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和名人事跡也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在暑假期間,該校組織部分留學生參觀秦始皇陵兵馬俑,外國留學生紛紛驚嘆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高超水平,表示要利用好在中國學習生活的寶貴機會,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認同中國文化,做好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課內和課外活動相結合,是西安高校留學生了解、認同中國文化的主要形式,為進一步了解留學生對不同形式的偏好及進一步了解不同形式取得的實際效果,在調研中筆者向100名留學生發放問卷,收回80份,有效比例80%,具體調研結果如下所示。

表1 外國留學生了認同中國文化的形式偏好調查
根據表1可以看出,當前外國留學生首選的形式還是課堂教學,這也是課堂教學具有系統化、理論化和規范化特點所致,也從側面說明當前西安高校對留學生所設計和安排的文化課程是符合留學生實際所需的,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其次,旅游和參加文化展覽,觀看電影,閱讀報刊雜志成為大多數留學生的選擇,由于這些形式不是教學內容安排,是學生自主選擇和參與的,獲得如此高的認同率,說明外國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好奇、求知欲是很強的,也成為高校對留學生開展中國文化教育的一個基礎。
世界主義強調,各國文化要充分進行交流、融合,既保留特色,又要開放,走向國際,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在華留學生要積極學習中國文化,增進認同感,才能實現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根據調研,當前留學生了解、認同中國文化存在的實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中外文化背景差異,造成留學生短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障礙。中國文化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集體主義,強調集體利益大于個人利益,由此衍生出中國道德文化的中心思想,幾乎貫通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這一點除了日韓留學生外,歐美國家的個人主義至上文化理念在中國文化中往往格格不入。最明顯的就是中國人喜歡關心他人的生活,強調助人為樂,而歐美留學生則認為自己的生活是“隱私”的范疇,不喜歡中國人這種熱情,對中國文化這一方面的認同有一定的障礙。
二是人文價值觀的差異。中國文化價值觀強調勤勞樸素,“風物長宜放眼量”,要“天人合一”;而西方價值觀強調實用主義,例如很多中國學生喜歡自己煮東西吃,隔夜的飯菜可能出于節約也會在第二天加熱后再吃,而歐美留學生對此很不理解,他們的觀念里沒有太多勤勞樸素的價值觀念,而是強調個人價值的實現和生活水平的滿足。人文價值觀的差異有時也會讓留學生認同中國文化有一定的障礙。
三是人際交往的差異。中國文化崇尚含蓄,委婉,特別是人際交往,直來直去的語言表達可能被認為是不成熟、缺乏考慮和易沖動的表現,特別是感情表達上,中國人往往注重行動,不擅長,也不看重語言表達。而這一點與西方文化是大相徑庭,西方文化崇尚直接了當表達意圖,對感情表達淋漓盡致,很多留學生看來中國文化太含蓄而有理解難度,難以認同。
首先,學校要充分正視并重視文化背景差異對留學生認同中國文化造成的障礙,而解決的主要方式就是加強溝通,讓外國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價值觀。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東方古國,農業長期以來是中國的經濟支柱,農業文明在中國歷史悠久,影響深遠,一些諸如天人合一、勤勞勇敢、集體主義精神都是建立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產生并發展起來的,這一點和歐美國家海洋文明、非洲國家的草原文明都有很大的差異,由于文明起源的經濟基礎不同,導致的文化多樣性和差異性,只是差異而無對錯之分。學校可以適當添加一些關于中國歷史的課程,讓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前世今生和發展歷程,增進了解,加強認同。
其次,要讓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形式多樣化,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與課外組織活動,還可以探索創新新的方式,例如鼓勵外國留學生加入中國學生組織的興趣社團,鼓勵中外學生友好交流溝通,通過同齡人的相處,讓外國留學生更好地在人際交往中感受中國文化的特點,逐漸打開心扉,了解、認同中國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學校要注意溝通和引導,留學生來華學習,了解中國文化,增進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認同是留學生的選擇,學校要做的不是強迫,而是要展現出中國文化的優秀品質,吸引留學生自發地了解和認同中國文化,這一點是留學生教育的一個原則。
再有,學校要積極加強留學生教育師資力量,選聘一些在留學生教育上有經驗的骨干教師充實在一線崗位上,國外孔子學院的海歸人才可以被吸納到教學隊伍中。這些人才大多有豐富的與外國人打交道的經驗,跨文化交流能力強,能夠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留學生的內心世界,能夠用更為適當的方式吸引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加強認同,這樣在外國留學生在中國進行跨文化交際時,能夠避免一些跨文化交際障礙的出現。
世界主義跨文化溝通視角強調文化的交流和匯聚,留學生作為中外文化交流溝通的使者,是跨文化溝通的主力軍。當前西安高校留學生在了解、認同中國文化方面有很多的形式和經驗,但也存在一些現實的障礙,包括文化差異、價值觀差異以及行為模式差異等。跨文化交際的措施并不存在統一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在這一動態的研究框架內,跨文化交流應采用因“實”而變的觀點指導實踐,根據多變的實際情況,不斷探索新的有效交際途徑和方法,從而實現無障礙的跨文化交際。需要學校方面加強引導,創新跨文化溝通形式,鼓勵中外學生溝通和交流,展現中國文化有魅力、有吸引力的一面,提高外國留學生跨文化交流的水平,進一步促進中國文化“走出去”,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1] 來華留學生跨文化社會心理適應問題研究與對策[J].李丹潔.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5).
[2] 外國留學生在中國主流大學的文化適應——超越留學生公寓[J].道格拉斯·艾倫,胡銳軍.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7(04).
[3] 影響跨文化交際的主要因素——中西方價值觀念差異[J].于桂敏,王艷秋.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7 (03).
[4] 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跨文化交際問題思考[J]王輝文.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