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雯
(江蘇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鎮江 212000)
列寧晚年的政治教育思想及當代啟示
潘 雯
(江蘇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鎮江 212000)
從1920年底擊退了國內外反動派進攻后,列寧主導下的蘇共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提出了一系列在落后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觀點,政治教育思想是貫穿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列寧認為文化教育與政治教育應當相互關聯,互相促進,強調堅持和改進黨對政治教育事業的領導,在實踐中緊緊圍繞政治事態的關鍵并充分運用各類載體開展政治教育。列寧政治教育思想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事業有著深刻的借鑒意義。
列寧晚年;政治教育思想;當代啟示
列寧晚年的政治教育思想是指以1921年俄國新經濟政策實施為起點,列寧關于如何認識和開展政治教育的思想。新經濟政策實施以來,列寧結合新的社會實踐,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教育思想,并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有力推進了新經濟政策的順利實施,鞏固了蘇維埃政權。重溫經典,反觀現實,列寧晚年的政治教育思想對于當下中國思想政治教育事業的開展仍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一)教育工作要聯系政治
教育受一定社會關系的制約,階級社會的教育具有階級性。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正如消滅階級的所有制在資產者看來是消滅生產本身一樣,消滅階級的教育在他們看來就等于消滅一切教育。”〔1〕列寧繼承并發展了這一理論,一再強調“教育不能不問政治”。他批駁資產階級的出版物愚弄城市工人的做法,要求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我們的政權使城市工人真正成為在農村無產階級中傳播共產主義思想的人”〔2〕765。
(二)政治教育務必要能提高文化水平
文化水平的提高是推進政治教育和國家建設的關鍵因素,政治教育委員會最迫切的任務就是提高文化水平。1923年1月,列寧在《論合作社》中指出:要是完全實現了合作化,我們也就在社會主義基地上站穩了腳跟〔2〕773。 然而,“文盲是處在政治之外的”,沒有相應的文化水平,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早在1919年12月26日,俄羅斯聯邦人民委員會就發布了掃盲法令①法令規定:掃盲運動的“目的在于提供給共和國全體居民自覺地參加國內政治生活的可能性”。參見蘇共領導下的蘇聯文化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65.。事實上,直至1920年俄國居民每 1000人中大約只有 319人識字〔2〕762。列寧痛心于俄國文化水平的落后,將提高文化水平視為“最迫切的任務之一”,要求不斷宣傳這樣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務必要能提高文化水平,因為如果連識字這個“起碼的任務還沒有完成,那么談新經濟政策是可笑的”〔2〕586。為此,列寧要求“整個國家預算首先去滿足初級國民教育的需要”〔2〕763,提高國民教師地位并特別優待教師,不斷加強對國民教師的組織引導,從而通過教師“去爭取農民,使農民從與“資產階級聯盟”轉向“無產階級聯盟”〔2〕765。 列寧不滿足于“人人識字”的基本要求,他用辯證法的觀點看待資產階級文化,指出頭等重要的任務是“繼續前進并學會歐美科學中一切真正有價值的東西”〔3〕210。與此同時,列寧還指出了要保證群眾“有報紙和宣傳小冊子”可看,并且要“合理分配這些書刊,使它們能到人民手里”〔4〕123,而不是大部分到了辦公室,這樣才能使廣大群眾充分了解國家的政策和形勢,更好地投身到經濟建設中去。
(一)堅持黨對政治教育的領導
列寧歷來重視黨的領導作用,他認為“在討論工作和組織建設的時候,決不能忽視這一點”〔2〕304~305。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事業也必然要堅持黨的領導,共產黨是“團結、教育和組織無產階級和全體勞動群眾的先鋒隊,而只有這個先鋒隊才能抵制這些群眾中不可避免的小資產階級動搖性,抵制無產階級中不可避免地種種行業狹隘性或行業偏見的傳統和惡習的復發,并領導全體無產階級的一切聯合行動。 ”〔2〕474。
針對黨內出現的工團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傾向,列寧要求開展政治教育,使工人群眾認識到派別活動的危害性,因為派別活動必然會“加深黨的分裂”〔2〕469。 列寧禁止任何黨組織發表派別言論,要求同這些主張進行堅持不懈的思想斗爭。對于這一問題的宣傳,他要求“從保持黨的統一和實現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意志的統一是保證無產階級專政勝利的基本條件這一觀點出發”,說明派別活動的危害性,另一方面在宣傳中還應運用革命經驗,揭露蘇維埃政權的敵人所采用的從“公開反革命”轉向以維護蘇維埃政權之名開展反革命活動〔2〕470的新手法。
黨的領導并不意味著包辦代替,而是要善于管理和選拔人才,并對工農群眾的工作展開監督和檢查,從而在這一過程中與“尚未接觸過政治的群眾建立更緊密的聯系”〔2〕522。 列寧認為“我們的共產黨員直到現在還不很善于領會自己在管理方面的真正任務;不是要“親手包辦一切”,而是“對群眾的工作組織自下而上的檢查”〔2〕522~523。他指出要一面指導工作,一面向那些有知識的人(專家)和有組織大企業經驗的人(資本家)學習,而學習的成果,應當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并靠實踐來檢驗。
(二)改進黨的政治教育工作
1.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和工作能力
列寧認為黨員的任務就是 “學習學習再學習”。文盲固然應當掃除,但僅僅識字還不夠,還要有能教人們同拖拉作風和貪污受賄行為作斗爭的文化素養。在列寧看來,“這種毛病靠軍事勝利和政治改革是治不好的,只有用文化的辦法才能治好”,而這一工作應當由政治教育委員來完成。他要求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可以用官僚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工作,要以普通公民的身份給人們示范,用實際行動來表明怎樣克服這一弊病。列寧提出了“少當點領導,多做些實際工作”〔5〕285的口號,要求共產黨員少發表空洞的言論,多做實際工作,善于與國民教師和專家合作,善于利用實際經驗并加以推廣。
2.在與群眾的密切聯系中開展政治教育
列寧將脫離群眾視為 “最嚴重最可怕的危險之一”,他告誡黨員干部要千方百計地加強共產黨員同正直的非黨人員的聯系,“凡是那些在共產黨員和非黨人員之間出現一堵墻的地方,要不惜一切代價消除隔閡”〔4〕244。列寧要求黨員干部深入人民群眾,采用一切方法來和尚未接觸過政治的勞動群眾建立更緊密的聯系,經常走訪他們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幫助他們,向他們提供報紙以及從他們當中推薦工會和蘇維埃機關的工作人員。不僅如此,為建立同非黨人員的聯系,列寧還要求“必須定期召開工農群眾的全體會議,而且所有的公職人員應向工農應向工農群眾提出切實的工作報告。這樣的工作報告每月至少安排一次,使廣大的非黨工人和農民有機會對蘇維埃機關及其工作提出批評”。為了把脫離群眾的分子清除出黨,列寧提出要 “尊重非黨無產階級群眾代表的意見”,從而與群眾保持更加緊密的聯系。
工會作為“共產主義的學校”〔2〕624,除了“參加一切文化教育工作和生產宣傳工作”之外,還應當能夠更廣泛而深入地 “吸引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參加國家的整個經濟建設”〔2〕625。列寧將共產黨和群眾比作發動機和機器,而工會就是兩者之間的傳動裝置,因此,工會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條件就在于聯系群眾。工會應當培養一批熟悉群眾生活的同志,在任何時候任何問題上準確判斷群眾的情緒和真正的需要、想法,確定群眾的覺悟程度、舊偏見、舊殘余的影響,從而關心滿足群眾的需求,贏取群眾的信任。
列寧將錯綜復雜的政治事態比作一條鏈子,要抓住整條鏈子,就必須抓住主要環節,從而把握政治事態的關鍵。在列寧看來,1917年的關鍵是擺脫戰爭,1919年和1920年的關鍵是武裝抵抗。隨著新經濟政策的實施,1921年的關鍵就在于有序地退卻,搞好經濟工作。無產階級作為一個領導階級、統治階級,應當善于指導政治,以便首先去解決最迫切而又最“棘手的”任務。政治教育的思想內容應該隨著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的改變而改變,即根據經濟建設的不同發展階段適時地來開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為政治事態的關鍵服務,“培養和喚起各地方在經濟建設事業中較大的主動性”〔2〕512,從而幫助群眾消化和理解新經濟政策并投身到蘇維埃經濟建設中去。
(一)通過政治教育幫助群眾理解“戰略退卻”
1920年秋,隨著戰爭的結束,蘇維埃俄國開始進入恢復國民經濟和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新時期。經過七年戰爭,蘇俄“經濟遭受空前破壞”,“破產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工人和農民群眾都處于極端疲憊的狀態,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列寧主導下的蘇共及時調整戰略思路,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開始向新經濟政策轉變。列寧指出俄國“需要一個經濟上的喘息時機”〔2〕455,資本的幫助對于保持無產階級政權來說十分必要。然而,這種“表面上像是同外國資本主義結成同盟的經濟關系”似乎不符合共產主義的綱領,引來了敵對分子的嘲笑,稱“它(共產主義)就好像是一個手里拄著拐杖、滿臉裹著繃帶的人,共產主義只能叫人莫名其妙”〔5〕18。“小資產階級的動搖總是在一定程度上滲入無產階級隊伍”〔2〕551,黨內也出現了對退卻的擔憂和恐慌情緒,認為農村資本主義的發展會威脅工人國家的存在。當全部關鍵在于有序退卻的時候,列寧要求對破壞紀律的人必須嚴厲地懲罰,因為“退卻時最危險的就是驚慌失措”〔2〕673。 列寧明確了馬克思主義者的任務就是要針對這些嘲笑和抱怨,“盡可能冷靜和準確地估計實際的階級力量并舉出無可爭辯的事實”,從而破除謠言,澄清事實,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2〕552。
(二)結合農民的特殊利益進行宣傳鼓動
列寧在 《關于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報告》中指出了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徹底勝利需要具備的兩個條件,其中之一就是實現自己專政的或者說掌握國家政權的無產階級和大多數農民之間達成妥協。這里的妥協包含著一系列的措施和過渡方法。在列寧看來,“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問題,首先而且主要是一個政治問題,其本質就在于工人階級如何對待農民。從社會主義的觀點來看,只有完全恢復運輸業和大工業,使無產階級能夠拿出為農民日常生活和改善經濟所必須的產品來交換農民的糧食,小農和無產階級的聯盟才能完全正常和鞏固。〔2〕540列寧清楚地認識到長期戰爭給農民帶來了絕望情緒,農民在過渡期是極易發生動搖的,而農民在俄國是決定性的因素〔2〕722。列寧看到了小農不同于工人的特殊利益需求,提出“我們應當在全部我們的全部宣傳鼓動工作中開誠布公地提出問題”,“在一切會議上,在一切報刊上,都應該直截了當地說明這一點”,并且“努力滿足農民的要求”〔2〕444~447。 不僅如此,列寧還要求在鼓動和宣傳中承認戰時共產主義犧牲了工人階級和農民的經濟利益,“超過了理論上和政治上所必要的限度”。列寧要求黨員干部向資本家學習如何做經濟工作,“設法使工業能滿足農民的需要,使農民能通過商業來滿足自己的需要”〔2〕583,從而幫助農民消化政治變革,使群眾理解并充分認識到:只有每一個勞動者都拿出自己的力量鞏固工農國家,才能建立起大工業。
(三)經濟狀況是衡量政治教育成果的根本標準
列寧重視宣傳教育的重要作用,但宣傳教育并不意味著夸夸其談的說教,而是要和社會生產的實際緊密結合,用實際的建設成果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會更有說服力。“政治教育的成果只能用經濟狀況的改善來衡量”,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評判最終還是要落實到經濟建設的成效上來。一味地空洞宣傳只會讓群眾對未來喪失信心,而實際的建設成效才是最好的證明。“從政治上描述偉大任務的時期已經過去”,列寧要求政治教育工作者擺脫傳統的宣傳手法,從向人民表明“要怎樣建設和建設什么”轉變為用實際行動表明“會不會建設”〔2〕585~586。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脫離實踐,其效果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得到印證。列寧認為,不僅需要消滅文盲和由文盲而導致的貪污受賄行為,而且應該使宣傳和領導真正為人民所接受,并“使這些工作的成果體現在國民經濟的改善上”〔2〕591~592。 只有讓大多數勞動群眾切身體會到新制度的優越性,只有廣大群眾充分理解新經濟政策并投入到國家建設中去,這一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稱得上卓有成效。
在革命時期,列寧就充分利用傳單、小冊子、報刊等“傳統”載體對群眾開展政治教育,宣傳馬克思主義和革命理論,指導各階層人民展開斗爭。隨著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列寧不僅繼續利用 “傳統”載體作為宣傳、鼓動的工具,還將電影、無線電報等 “新型”載體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范疇,更好地推進了蘇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例如,1921年,為了提高泥炭開采量,列寧就提出利用傳單、小冊子、流動展覽會、電影,印發教科書等多種載體進行廣泛宣傳,包括印10萬本小冊子,和拍攝12部關于泥炭開采的影片。〔6〕378
(一)報刊是列寧宣傳新經濟政策和捍衛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載體
在列寧戰斗的一生中,報刊是他重要的斗爭武器。〔6〕161新經濟政策的推行使得報刊承擔了為經濟建設服務的重大使命。在反對工團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時,列寧為了幫助黨員更好地認識這類問題的錯誤,要求“在各種專門的刊物和文集等等上可以而且應當劃出一定的篇幅,使黨員能就上述的各種問題詳細交換意見。”〔2〕474為了更好地宣傳和推廣地方工作經驗,列寧將工作報告的編寫和出版視為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要求在報刊、工會及各類會議上仔細而全面地 “闡明和研究地方和中央在經濟建設方面的實際經驗”,并且“報告必須盡量簡短”〔2〕535、531,內容應當有用、急需。 在俄國處于全世界資產階級包圍的形勢下,實行“出版自由”等同于給敵人開展敵對活動打開了方便之門。因此,列寧極力反對“出版自由”,指出“報刊是政治組織的中心和基礎”,出版自由并不能祛除俄國共產黨的弱點、錯誤,反而會“助長世界資產階級的力量”〔2〕546。
1922年,列寧為《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雜志撰寫了《論戰斗唯物主義的意義》一文,要求雜志揭露唯心主義,宣傳無神論思想。他反對教條化地傳播唯物主義,主張向群眾提供“各種無神論的宣傳材料,告訴他們實際生活各個方面的事實”〔2〕649,用這樣的方法激發群眾的興趣,從而擺脫愚昧無知的狀態。列寧認識到現代自然科學的急劇變革導致許多反動哲學流派的出現,提出了“自然科學無論如何離不了哲學結論”〔2〕653的觀點,要求雜志從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研究馬克思著作中實際運用的辯證法,幫助自然科學家找到自然科學的哲學解答。
(二)利用電影等新型載體進行政治教育
電氣化的實現被列寧視為俄國過渡到社會主義的一個必要條件。隨著電氣化的進一步推進,電影、無線電報等新興的傳播手段也被列寧納入到政治教育的載體之中。在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之后,在逐步掌握現實主義的斗爭過程中,電影在蘇俄政治與文化生活中起到了卓越的政治教育作用。列寧高度重視電影事業的發展,指示教育人民委員部要對所有影片的放映進行監督,并且要形成制度。對純粹用于宣傳的電影,列寧要求在放映電影的同時要附上適當文字說明的照片,以求達到更好地宣傳效果。列寧還要求將宣傳電影“送給老一輩馬克思主義者和著作家檢查”〔6〕304,以防宣傳效果適得其反的悲劇重演。列寧吸收了電氣專家關于無線電報和電話通訊的建議,認識到了發展無線電技術在宣傳方面的巨大優勢,并向斯大林推薦了這項技術。無線電廣播可以“把現場講話傳播到盡可能遠的地方去”,收音機的廣泛使用可以使遠離莫斯科的地方聽到“莫斯科的講話、報告和講座”〔6〕409~410。
列寧晚年對政治教育的探索是列寧晚年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雖然扎根于蘇俄的社會主義建設,但對我國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事業的發展仍有重大的的啟示意義。
(一)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
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是中國共產黨本質的體現,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黨性和人民性是內在統一而又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堅持黨性,實際上就是要堅持人民性〔7〕。
堅持黨性,核心就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8〕。思想政治教育的黨性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是為一定階級和政黨服務的。列寧一貫重視黨對政治教育的領導,堅持教育要為政治服務。作為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主陣地,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理論創新,引領社會思潮,堅決與否定黨的領導、污蔑黨的歷史的錯誤言論作斗爭。堅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9〕在列寧看來,“先鋒隊只有當他不脫離自己領導的群眾并真正引導全體群眾前進時,才能完成其先鋒隊的任務”。〔2〕646群眾路線是黨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政治路線,而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其本質就在于思想掌握群眾。因此,開展思想教育工作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深入到群眾中去,搞好調查研究,搜集社情民意,了解民眾的利益訴求,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理論宣傳和價值引導,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開展工作,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使得理論更好地為群眾所掌握,并落實到實踐中進行檢驗,如此反復從而將人民群眾的認識統一在黨的方針政策的指引下。
(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具有實踐性的特點。隨著社會的變化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應當緊跟時代潮流,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列寧認為政治教育要為政治事態的關鍵服務,將經濟狀況視為衡量政治教育成果的根本標準,突出強調了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呈現,各類風險和挑戰也不斷增多,國際發展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融也不斷交鋒。在這樣的國際、國內背景下,如何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引領和指導作用,幫助群眾理解新形勢和新要求,并積極投身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去。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將中國特色和國際進行正確的比較,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此外,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將中國夢與自身的理想追求相結合,腳踏實地,開拓進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則必須不斷充實自身的知識儲備,提高政治素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導向性。
(三)與時俱進,運用好網絡載體
列寧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充分運用一系列載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對電影等新型載體的運用,有力推進了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和俄國電氣化事業的發展。隨著互聯網融合傳播和網絡新媒體的應用在我國的高速發展,網絡媒體成為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中國網民人數已超7億〔10〕,新時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認識到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11〕,不僅要繼續運用好傳統載體開展工作,更要強化網上思想引導,扎實推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輿情民意上了網,就必須加強網絡思想政治載體建設,搭建網絡互動平臺,做好主題教育網站、專業學術網站和“兩微一端”建設,運用網民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與此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積極“觸網”,強化問題意識,這樣才能“對癥下藥”,從而解決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大學生是網民中的一大主體,如何將“機不離眼”的大學生們吸引到“兩課”課堂中來成為網絡時代高校“兩課”教學的新挑戰。高校教師要在工作中靈活運用新媒體技術,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
總之,列寧晚年的政治教育思想是以列寧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結合俄國新經濟政策時期的具體實踐所形成的理論成果,其對政治教育的一系列規律性問題的探討對當前中國思想政治教育事業有著重大的借鑒和啟示意義。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召開凸顯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性的高度重視,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必須對經典文本進一步開展研究。當然,列寧對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并不局限于本文所總結的四個方面,后續仍然需要不斷發展和完善。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 恩格斯 列寧論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
〔2〕列寧.列寧選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列寧.列寧全集(第 4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列寧.列寧論新經濟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列寧.列寧論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柳麗.列寧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61.
〔7〕鄒紹清.論意識形態的黨性和人民性統一及其實踐路徑——兼論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實踐導向〔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07).
〔8〕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 年版.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93.
〔9〕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N〕.人民日報,2016-12-09,(10).
〔10〕CNNIC發布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中國信息安全.2017,(02).
〔11〕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J〕.人民教育,2010,(17).
A821
A
1009— 2234(2017)10— 0029— 05
2017— 10— 02
潘雯(1993—),女,江蘇鎮江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