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婧
(大慶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黑龍江大慶 163712)
20世紀,當鋼琴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后,為更好的推動其普及和發展,一些音樂工作者將目光投向了民族器樂,試圖以改編的形式推出新作,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應運而生。縱觀其整個發展歷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 20世紀上半葉的萌芽期。之所以稱為是萌芽期,是因為只有趙元任根據江南絲竹樂《老八板》和《湘江娘》改編的《花八板和湘江浪》一首作品,雖然數量少,但是仍然證明了將民族器樂改編為鋼琴作品的可能性,為后來的發展打好了基礎。第二個階段是文革十年時期。文革十年中,在當時特殊的形勢下,任何藝術創新都有可能帶來多種風險,所以對傳統樂曲的改編反而成為了最為保險的創作形式,民族器樂鋼琴改編曲也在該時期迎來了新的大發展。如黎英海改編自琵琶曲的《夕陽簫鼓》、王建中改編自嗩吶曲的《百鳥朝鳳》和改編自古琴曲的《梅花三弄》、儲望華改編自二胡曲的《二泉映月》等等。而且這些改編并不是簡單的移植,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再創作,呈現出了一種似曾相識而又耳目一新之感,極大促進了鋼琴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堪稱是中國鋼琴藝術發展歷程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一方面,鋼琴是一門藝術,但是其藝術性是以技術性為基礎的,演奏者必須以扎實的演奏技術為基礎,才能對作品進行藝術性表現;另一方面,鋼琴在西方藝術發展中,已經形成了系統和豐富的演奏技術體系,是需要演奏者熟練和全面把握的。因此不間斷、系統化、高質量的技術練習,應該貫穿于鋼琴演奏者藝術生涯始終。特別是對民族器樂改編曲來說,其母體是民族器樂,為了更好的表現出民族器樂作品的精華,作曲家在改編過程中都運用了很多新的形式和技法,使鋼琴作品在演奏特點上與西方作品有著較大的差別。比如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對民族樂器音色的模仿,就是西方作品中所沒有的。由此也對演奏者的演奏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長期堅持系統化訓練,使自己始終保持著良好的演奏狀態;另一方面,則要對包含民族器樂改編曲在內的多種民族鋼琴作品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全面掌握其特殊的演奏技術,方能為高質量的演奏打好基礎。之所以強調演奏技術,也是針對當下現實情況而言,很多演奏者在經過長時期的技術訓練后,自認為在演奏技術上已經十分完備,不僅不再進行日常訓練,也不主動探索新技術、新方法,導致整體狀態和水平的下滑,需要及時糾正觀念,始終將扎實的演奏技術視為鋼琴演奏之本。
民族器樂是植根于傳統文化中,集中展示著中華民族審美追求、文化內涵、氣質風貌的藝術結晶,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有著責任和義務去學習和了解,傳承和推廣。對于鋼琴演奏者和學習者來說,因自幼學習鋼琴和西方音樂,所以對民族音樂的了解十分有限,也給民族器樂改編曲的演奏帶來了多種不便。比如鋼琴作品中對民族樂器音色的模仿,就需要演奏者應對原樂器音色有深刻的記憶和體驗,否則利用鋼琴進行的表現,就成為了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特別是之前,很多鋼琴以及西方音樂學習者,都或多或少帶有片面認識,認為西方音樂才是人類音樂的精華,民族音樂不登臺面,又土又俗。諸多優秀民族器樂改編鋼琴曲則有力回擊了這種片面認識,也對演奏者的民族音樂知識提出了新的要求。當代中國鋼琴演奏者應樹立起正確、全面的音樂審美觀,認知和肯定民族音樂的價值和意義,主動學習民族音樂,并善于將其與西方音樂相結合。這不但是民族器樂改編曲的演奏需要,更是演奏者個人發展的需要,中國民族音樂傳承的需要。
諸多作曲家之所以將民族器樂改編為鋼琴曲,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被作品獨有的審美特征所感染,并試圖以鋼琴的形式使其得到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展示。所以在民族器樂改編曲的演奏中,審美特征的表現就成為了演奏的重要追求。如詩意。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中華詩詞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很多民族器樂作品的母體都是詩歌。如琵琶曲《夕陽簫鼓》,其母體是唐代大詩人張若虛所做的《春江花月夜》,以琵琶文曲的形式,生動展示出了江水夜色的畫卷,和古人寄情于山水之間的情懷。黎英海在改編過程中,先是對作品結構進行了劃分,將其劃分為江樓鐘鼓、臨水斜陽等十個段落,且每一個段落的標題都唯美而詩意,可謂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同時,作者又在多個段落中使用了連環扣、散板等民族音樂特有的創作手法,使原詩歌和琵琶曲具有的詩意美感得到了新的詮釋。又如意境。意境是東方美學的特有范疇,也是中國藝術創作追求的最高目標,很多民族器樂曲都是飽含意境美的典范之作。如儲望華改編的《二泉映月》,其本是一首家喻戶曉的二胡曲,由盲人演奏家阿炳所作,因阿炳常年在素有“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旁賣藝,所以名為“二泉映月”。儲望華在改編過程中,充分發揮出了鋼琴的多聲部優勢,充分表現出了那種欲言又止、欲語還休的含蓄性,勾勒出了一幅凄美的畫卷。深秋的江南,秋風已帶著些許寒意,一個蒼老瘦小的民間藝人,正在惠山泉邊奏奏出悲苦、凄美的琴聲,深刻反映出了舊社會民間藝人的坎坷和苦難。可以看出,作曲家在一度創作中,對于詩意、意境等美學特征的詮釋都是精準到位的,需要演奏者在二度創作中,也將這些美感特征的表現作為一個重點,由此體現出民族鋼琴作品特有的價值與內涵。
無論是民族器樂還是鋼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個文化集合體,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與文學、歷史、繪畫、民俗等多種文化產生了碰撞與融合,所以呈現在演奏者面前的音符,僅僅是一種最簡單的符號記錄,需要演奏者以廣博的文化知識和豐厚的藝術修養,對作品進行個性化的詮釋。反之,如果個人知識面、綜合素質十分有限,這種個性化表現也就成為了空談。“相比于西方音樂的創作,中國古典樂曲的創作主要在樂曲創作方式、展現形式、情感抒發和意境營造方面有著明顯的區別。”[1]以《夕陽簫鼓》為例,其原型是一首詩歌,要求演奏者不僅要全面了解和體驗琵琶曲,更要對原詩歌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將詩歌翻譯為白話文,細細品讀和考量,徹底明白其形式和內容,由此也就對演奏者的文學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所以作為當代鋼琴演奏者和學習者來說,一定要對個人修養有充分的重視,將其視為一個長期、系統化工程,堅持步步為營,久久為功,或許在短時間內難以看到明顯的效果,但是如果長期堅持下來,對于個人的演奏技術、綜合素質等都會有質的提升。
綜上所述,“從西方樂器鋼琴傳入中國開始,就以獨特的魅力在這里落地生根逐漸發展壯大,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鋼琴。”[2]諸多由民族器樂改編而來的佳作就是最鮮明的例證。作為中國鋼琴演奏者和學習者來說,是沒有理由對這些作品視而不見的,反而應將其作為一個重點,在使民族化鋼琴作品得到更加深刻詮釋的同時,展現出中國鋼琴演奏者特有的審美追求和氣質風貌。特別是在文化多元化發展的今天,這一點是尤為必要的。本文也正是本著這一目的,對其演奏要點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給更多人以啟示和借鑒,推動中國鋼琴藝術事業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
[1] 仲容.試析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創作技法[J].當代音樂,2016(05):73.
[2] 王冬霞.中國鋼琴改編曲與鋼琴音樂的藝術風格[J].當代音樂,2017(06):54.
[3] 周林華.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創作技法初探[J]北方音樂,201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