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杰
(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南京 210097)
20世紀前的法國現代化進程
孫 杰
(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南京 210097)
法國物產豐富、人杰地靈,一直都是歐洲的經濟、文化、藝術中心,曾經在民族國家初建時,利用強大是專制王權,為現代化的起步做了充分準備。在它現代化的優勢全面展現,需要有相應的政治變革時,它的舊制度卻異常強大,最終在現代化的道路上落后于英國。本文旨在探求20世紀前法國現代化進程,并揭示其現代化進程漫長而曲折的原因。
法蘭西;大革命;現代化;工業化
中世紀的法國,大小貴族的封建采邑遍布全國,他們的莊園里面擁有武裝、法庭,可以征收賦稅,如同一個個獨立國家,法蘭西在當時更像一個區域概念,而并非政治實體。11世紀,隨著手工業、商業、城市開始興起,在法國出現了城鎮市民為擺脫封建領土的控制而展開的“城市公社運動〔1〕”,國王與城市結盟,一起同封建勢力斗爭,使王權得到加強。
1302年,菲力四世為了進一步擴大王權并擺脫教廷控制,首次召開了“三級會議”,形成了等級君主制。各個等級的代表為國王提供咨詢,城市富裕市民已經參與進來,隨后爆發的英法百年戰爭,使法蘭西的民族意識得到了強化,貞德成為愛國主義和民族意識的象征。〔2〕157百年戰爭使法國掃清了國土統一的外敵,王權得到了強大的軍隊的支持,路易十一因此有條件對大封建主們施以強硬的政策,強行兼并法國國內的幾個封建大采邑,得到了國土收集者的美譽。他的繼承者們,利用等級君主制和統一的疆域促使各地區之間頻繁交流,因此語言也逐步統一。到了15世紀末,等級君主制逐漸發展為專制王權。國王掌握著最高權力,他的敕令可以改變習慣法,利用民族的力量驅逐了羅馬教廷的影響,也加強了國王對民眾的控制,實行中央集權,凡是敢于挑戰王權都將受到嚴厲懲
罰。〔3〕 (p.85)
專制王權確保國家的統一、民族的獨立、經濟的發展之后,它的歷史作用就已宣告完成,但是法國的強大并沒有確保這一點,首先,新教和天主教內部的戰爭給法國造成巨大創傷,甚至超過了英法百年戰爭,在工商業繁榮的普羅萬“原有的1800臺呢絨機到1598年只剩4臺。”〔4〕117工廠倒閉,遠洋殖民船只近乎沒有,各地貴族利用內戰,不同程度的恢復他們的特權,新教徒既要求信仰自由又爭取政治獨立,亨利四世的《南特敕令》只是暫時緩和了國家內部的宗教沖突。其次,亨利四世遇刺猝死又使法蘭西進入了政局動蕩的時代,路易十三和黎塞留連續不斷鎮壓貴族反叛和民眾起義,實行重商主義政策,增加本國出口,減少進口,加入三十年戰爭,導致了在馬扎然首相任內爆發了一場動搖專制王權的嚴重危機,即投石黨運動。在1648-1649年的高等法院投石黨運動中,高等法院貴族聯合各地法院要求國王實行財政改革和保障人身自由,太后安娜和樞機主教將領導人博魯賽爾等逮捕,引發了首都人民的武裝暴動,高等法院貴族于1649年3月11日與宮廷妥協。壓制了民眾暴動的孔代親王未能取代馬扎然的職務,聯合孔蒂等其他貴族和部分教士,勾結西班牙軍和神圣羅馬帝國軍同法軍作戰。外省又出現了分裂主義的運動,波爾多市甚至準備建立一個同西班牙、英國結盟的共和國,一度使得太后、路易十四、馬扎然逃離巴黎,馬扎然用分化瓦解的手段平息了親王投石黨運動。這兩次大的動亂說明法國專制王權仍需要加強,以鞏固國家統一,維護民族獨立,因此,法國的專制王權得到了增強和鞏固,區別于英國,變得異常的強大。
路易十四時代,君主專制達到鼎盛,國王統治一切。〔5〕207路易十四任用科爾伯繼續奉行重商主義政策,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對外目標是確立法國的歐洲霸權,以至于法國在32年的時間里處于戰爭狀態,為日后法國的決策層留下了爭取歐洲霸權的思想,成為現代化很大的隱患。
路易十四的好大喜功使國庫空虛,法國人力枯竭,法國從18世紀初最強西歐國家變為工業發展落后于英國,貿易和航運不如荷蘭,農業發展止步不前的專制國家,他的繼任者們意識不到改變君主專制制度的必要性,頑固維護封建貴族的利益和特權,不想接受任何改良。在他們統治期間,國家的財政危機越來越嚴重,嚴重影響了資本積累。路易十六也企圖通過改革來解決國家危機和賦稅征收問題,但財政改革措施觸犯了特權階級的利益,前后幾任財政總督相繼被免職,所有改革措施全部被取消。國王頂不住貴族的壓力放棄改革,而法國又遇到了農業欠收和工人失業巨大的國內經濟問題,使得法國若想發展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只能依靠資產階級和人民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去徹底擺脫舊制度。
政治現代化就是政治民主化,可以用良好的法制來確保。法國的革命在一開始并未引起歐洲對法國進行干涉,路易十六在革命中王位是根據憲法所規定的條款來保持的,已經不再是君權神授了。〔6〕876革命以后的國民議會劃分新的行政體制,制定新的市鎮制度,廢除巨大而復雜的封建土地制度,但是并不準備馬上廢除經濟的封建主義,而只是在法律上予以消滅。拒絕農民廢除地租和對土地的要求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后果,他們不能擴大耕地,也不愿贖買他們租種土地的契約義務,宗教分裂也愈演愈烈。議會想創立一種國教擺脫舊制度的政治弊端和社會不平等,具有民主的組織形式,但教會與政府之間爆發了嚴重沖突,接著政治領導人中也出現了嚴重的分裂。路易十六和貴族流亡者向外國求援干涉革命并出逃,導致了革命的激化。
傳統觀點認為,革命發生后,歐陸強權的干涉使法蘭西的革命越來越激烈,但事實上,革命的法國搶在普魯士和帝國皇帝之前,宣戰和入侵比利時。〔7〕233法蘭西人特有的浪漫稟賦和追求完美的歷史傳統讓他們不顧人民愿意與否,硬要人民出錢換幸福,感受沒有國王的好處,但他們發現剝奪教會財產并不能讓被占領的地方支持革命,“國民公會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兼并是在被占領國預防反革命的唯一手段。”〔7〕288這種侵略擴張式的結論,才讓法國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面對反法聯盟的干涉。
大革命中誕生的幾部法律,非常具有代表性,《人權宣言》被認為是新社會和政治制度的理論基石,拿破侖時代的《民法典》確立了絕對的個人財產所有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法國社會生活基本上實現了法治化,法國走上了依法治國的現代化歷程。但在經濟上,控制通貨膨脹失敗,從事工商業的貴族紛紛逃亡,大部分海外殖民都貿易喪失。大革命前,法國工業和英國工業不相上下,而經過大革命,法國和英國的差距越拉越大,在1800年,法國工業只有大革命前60%的水平。〔8〕53拿破侖帝國重視工商業發展,修建公路網,推動農業改革,使工業化進程得以恢復,但他的帝國傾覆之后,法國又進入了30多年的經濟退縮時期,復辟政府筑起高關稅壁壘,既沒有外來競爭壓力,也失去了開拓國際市場的動力,法國對外貿易衰退,農村穩定的小農所有制使很大一部分人口被限制在土地上,不能投入到工業當中。
到了第二帝國時期,拿破侖三世的政策終于使法國成為一個工業大國,它曾流亡英國,親眼目睹了英國的強大和繁榮,決定動用全社會的資源有計劃的發展工業,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讓股份公司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重視銀行的積極作用;其次,政府重視交通建設,修建鐵路、鑿通運河;再次,政府調整對外貿易政策和稅收政策,實行自由貿易;最后,制定相應的農業政策和法規,改善城市設施。整個第二帝國時期是19時期法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但是普法戰爭的失利直接導致了第二帝國的崩潰,法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告終。
18世紀的法國被舊制度的政治、法律及由此造成的僵化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所統治,各地度量衡還不統一,全國沒有形成統一市場,貴族在王權的幫助下通過花錢買官制與舊勢力融合,增強了統治階級維護特權、排斥資產階級,因此,克服國王專制、解除政治束縛是法國現代化要解決的首要問題。而法國解決政治問題的時間比英國要長的多,破壞更大,連續八十多年的政治動蕩和對外戰爭,使法國的現代化進程不停的出現反復,一旦政治動蕩或者政府無所作為、平庸無能,經濟就呈現停滯或緩慢發展的狀態。而國家穩定,政府動用強制力量來推進國家的工業化,增強國家實力以后,又不斷走上對外擴張、爭奪霸權的道路,并最終失敗,白白耗費了時間與人力。18世紀末到19世紀末,法國的現代化似乎是陷入了死循環當中,政治上的不穩定狀態一直到1875年的憲法,共和派和保皇派的相互妥協才告結束。各種政治勢力從大革命以來百年的戰爭和政治角逐中,認識到極端的、激進的實施政治理想只會給國家帶來動亂和沖突,適度的退讓和妥協才是共存之道。帝制和共和制的反復較量最終讓法國徹底告別了獨裁統治,進入到了相對穩定的共和制國家階段。
另外,大革命鞏固了小農所有制,《拿破侖法典》從法律上保證了農民對小塊土地占有權,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和機械化發展受到限制。互不聯系的自然經濟使法國農民很大程度上仍然游離于現代法國民族共同體之,這種情況下的農業商品化需要依靠漫長的時間通過農民勞動積累相應的物質生產。從19世紀70年底起,法國地方農貿市場的數量開始明顯增多,商品交換活動密切了農民和城市的聯系,漸漸瓦解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政府的不停更迭也導致了政策的反復,法國長期采取保護關稅政策,使法國除了奢侈業行業,其他各類產品缺乏競爭力,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沒有動力,強調個人獨立勞動,很難產生規模化和集中化的大企業。因此法國雖然在19世紀進入了工業社會,但工業化水平始終趕不上英國,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甚至還被德國超越,法國的進一步現代化只能在20世紀探索國家現代化的新模式。
〔1〕11-13世紀,新興的市民階級為了爭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權利,采用武力或金錢贖買的方式,建立城市公社自治.
〔2〕錢乘旦.世界現代化歷程(西歐卷)〔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3〕Sharon Kettering.French Society 1589-1715 〔M〕.Singapore: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1.
〔4〕張芝聯.法國通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法〕皮埃爾·米蓋爾.法國史〔M〕.桂裕,郭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6〕〔英〕A.古德溫.編劍橋世界近代史 美國革命與法國革命 1763-1793(第 8卷)〔M〕.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7〕〔法〕喬治·勒費弗爾.法國革命史〔M〕.顧良,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8〕呂一民.法蘭西的興衰〔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n France before twentieth Century
Sun Jie
(College of Society Development,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Jiangsu Nanjing,210097,China)
The rich and outstanding products of France have always been the economic,cultural and artistic centers of Europe.When they were first built in the nation-state,they made full preparations for the beginning of modernization by making use of power as the absolute monarchy.When its modernization superiority is fully displayed and needs corresponding political change,its old system is extraordinarily strong,and eventually lags behind Britain in the modernization drive.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n France before twentieth Century and to reveal the reasons for the long and winding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France;the great revolution;modernization;industrialization
k565.4
A
1009— 2234(2017)10— 0056— 03
2017— 10— 06
孫杰(1990—),女,江蘇沭陽人,研究生,師從姜守明教授,研究方向為英國史。
〔責任編輯:張 港〕